王躒 趙曙霞



【摘 要】幼小銜接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成長節點,能否自然順利地度過此階段,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極大。幼小銜接不僅是幼兒園的任務,也是小學的一項重要工作。現在許多孩子在剛踏進小學時,會出現失眠、食欲下降、學習進度跟不上等身心不適應的問題。因此,小學應從科學的角度幫助幼兒園的孩子做好入學的準備,搭建幼小銜接的橋梁,讓孩子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收獲不同的風景。
【關鍵詞】幼小銜接 小學新生 適應性案例
一、新生入學適應性調查
入學適應性是指一年級新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入學準備、是否能適應新的小學生活、是否具備適應小學環境的良好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是否具備學習新知識的能力。為了較為客觀地了解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性的現狀,筆者對廈門市濱東小學263名新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圍繞環境適應性、生活行為習慣適應性、學習適應性這三個方面展開。相關數據統計如下:
從表1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總結:在面臨新環境時,新生都會碰到許多問題,甚至有部分學生因環境的改變還引發了一些身體上的不適。可見,小學新生對新環境的適應現狀的確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表2中的數據可知,大部分新生在物品管理方面的能力比較弱且沒有學會做眼保健操;大部分新生沒有安全意識,不懂得保護自己;還有部分新生不會自己收拾書包,沒有有序排隊放學的意識。可見,小學新生在生活習慣方面的適應現狀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表3中的數據得知:大部分小學新生面臨的最大的學習問題是沒有養成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和寫字姿勢;一部分新生還沒有養成上課時要認真聽課,積極發言,發言時要先舉手的好習慣;少部分新生上課隨意走動,不能按時完成課堂作業。可見,小學新生在學習方面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
二、不適應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陌生環境造成新生心理焦慮
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對孩子心理的影響不容小覷,熟悉和舒適的外部環境能讓孩子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在上幼兒園時,孩子可以玩滑滑梯、秋千、攀登架等運動器械;可以在綠地上自由地奔跑;可以在教師精心布置的童話般的教室里做游戲。而上了小學后,幼兒園里的運動器械被小學里的乒乓球桌、籃球架等取代,學校里的綠地也變成了寬敞的田徑場和足球場,幼兒園教室里擺放的玩具變成了小學里的書本和學習用品。陌生的小學環境給小學新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讓他們失去了安全感,從而對學校產生了一種焦慮情緒。
(二)規則意識缺失引發行為偏差
在幼兒園時期,孩子的行為是比較自由的,但進入小學后言行舉止一切都有規則來約束。一部分新生在違反規則后竟不知自己到底錯在何處,歸根結底是因為新生還沉浸在缺乏規則意識的幼兒生活里,規則意識的缺失導致他們不知不覺地就觸犯了規則。
(三)獨立學習的意識難以跟進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巨大的,從以游戲學習為主到以傳統課堂學習為主,從以綜合學習為主到以分科課程學習為主,從以小組學習為主到以大班授課為主,這就對新生的獨立學習意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還沒有“斷奶”,獨立學習的意識并沒有隨著學段的上升而得到跟進。
三、基于生命成長,夯實幼小銜接
(一)營造熟悉環境,呵護生命成長
環境的改變給一年級新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作為教師應如何帶領他們熟悉新環境,保護他們在過渡期的心靈成長呢?
1.了解新學校
教師在開學第一課時可以播放一些介紹學校的視頻或者圖片,并進行講解,讓新生了解即將進入的新學校,從而減輕陌生學校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
2.建設班級文化
在開學初,教師可以讓新生制作自己的姓名牌,讓教師和同學快速相互認識。還可以帶領學生創建班級文化墻,讓學生參與班級班訓、班規的制訂,讓學生感到自己就是班級的小主人,從而使他們建立起歸屬感,消除在陌生環境里產生的孤單、害怕的情緒。
(二)建立日常規矩,滋養生命成長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么,教師如何在短時間內讓日常規矩深入新生的心靈深處呢?
1.榜樣先行,力做師表
耳濡目染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學生在校與班主任老師的接觸次數是最多的,班主任老師的一言一行就是學生模仿的范本。因此,班主任老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堅定維護自己給學生設立的規矩,讓學生在規矩養成之路上有一個正確的引路人。
2.同伴教育,以強化弱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一年級新生在日常規矩的接受度和養成度方面各不相同,有些學生適應能力比較強,很快就能跟上教師的步伐,有些學生則比較慢。班主任老師可以嘗試開展日常規矩養成的結對子活動,讓先行的學生帶動慢一點的學生。
【案例一】
一年級新生中有一對雙胞胎姐妹,在一次課間休息的時候,老師發現妹妹在給水壺裝水的時候把水全都灑了出來,老師走上前教育道:“小朋友,下次接水的時候不要裝太滿。”妹妹聽了老師的批評,頓時情緒失控,把自己的水壺直接扔到地板上,還高聲叫喊:“我讓你批評我!”聽到吵鬧聲的姐姐跑了過來,緊張地看著老師。老師從這個細節中發現姐姐意識到妹妹的錯誤了,既然妹妹情緒失控,就嘗試讓姐姐來做個小老師吧。老師隨后把她們叫到了辦公室,讓姐姐先說說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姐姐嚴厲地對妹妹說:“哎,灑水就是不對,你扔水壺就更不對了,你怎么能這樣做呢,你快給老師道歉吧!”聽了姐姐的教育,妹妹羞愧地低下了頭,說了聲:“老師,對不起。”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日常規矩的教育中,學生會對教師產生敵對情緒,這時教師可以轉變思路,抓住同伴之間以強化弱的契機,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的這個轉折點中綻放出美麗的生命之花。
(三)轉變教學模式,促生命成長
知識的習得是一年級新生最主要的任務,教師如何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幼升小的學習不適期,促進學生在學業道路上勇敢前行呢?
1.重視學習習慣培養
首先,教師需要巧妙地獲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長和教師雙管齊下,引導學生養成按時、按量、高質、獨立完成作業,并能自主檢查訂正的習慣。其次,教師應讓學生明確課堂的規則,養成發言時舉手,發言時聲音要洪亮,不發言時要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的習慣。最后,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細小的進步,讓學生產生一種自我期待。筆者曾經了解過這樣一個案例,在此和大家分享:
【案例二】
開學兩個月后,其他學生都適應了學校的課堂規則。但是小鵬卻完全無視課堂紀律,上課隨意走動,甚至還會跑到其他同學桌旁搶文具用品,漸漸地小鵬在班級里引起了公憤,其他同學都不愿意和他親近,他的行為也越加放肆。直到有一天,語文老師在訂正作業時,他拿著自己的語文作業插隊并大聲吼道:“老師,我也要訂正作業!”老師并沒有批評他,而是望向全班同學說:“哇,老師發現今天小鵬表現很好,值得表揚,同學們知道為什么嗎?”有學生說:“是他今天主動找老師訂正作業了!”老師回答道:“確實是,大家一起為他鼓掌吧!”在老師的帶動下,同學們都鼓起掌來。老師接著說:“如果下次訂正作業的時候能有序排隊,那就更棒了!”聽完老師的話,小鵬安靜地按秩序排隊。之后,小鵬上課時不再到處亂跑,而是安靜地坐在自己座位上聽課。
后來老師問小鵬為什么會改變這樣大,小鵬說,因為他也想得到老師的表揚。看來,家校合作、賞識教育確實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關注認知發展水平
面對幼升小的學生,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認知上的前后銜接點,應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不能隨意拔高學習難度,要考慮每個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
【案例三】
在一次語文課上,老師正在教授三拼音節,班上多數學生都能快速準確地進行拼讀,因此老師在教授時節奏很快。下課后,評課老師隨機點了一個女生,讓她單獨拼讀一次,她吞吞吐吐,一直沒辦法正確拼讀。隨后,評課老師再挑了一個兩拼音節,她還是不會拼讀。評課老師詢問女生:“你現在能拼讀哪些拼音啊?”女生神情緊張地從嘴里擠出一句話:“我都不怎么會……”后來,通過調查得知,這個女生是班上的學困生,就連最基本的對話都比較困難。之后,老師在上課時重點關注這個女生的拼讀情況,給了她很多的鍛煉機會,課后也會督促她多練習拼讀。一個學期過后,女生從不大會說話變得能主動參加演講比賽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教學時,教師要因材施教,帶領一年級學生在學業上獲得“大豐收”。
幼小銜接是義務教育的起點,這個起點的順利過渡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其他節點奠定了基礎。因此,教師應該多從學生的心理層面和認知層面出發,站在生命成長的高度,為學生搭建生命成長之橋。
【參考文獻】
[1]趙文婷.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性的問題與管理對策研究——基于滁州市三所小學的調查[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
[2]陸潔.基于斷層理論的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1(5).
[3]缐筱琳.一年級新生學習適應性有效干預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