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帶領的國際團隊的一項重要成果。研究團隊在銀暈恒星中,發現了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演化后坍縮形成的對不穩定超新星(PISN)存在的化學證據。該成果證實,這一超新星源自一顆質量高達260倍太陽質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們對第一代恒星質量分布的認知。
研究團隊結合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低分辨率光譜和日本昴星團(Subaru)望遠鏡高分辨率光譜數據發現了一顆化學豐度極為特殊的恒星(LAMOST J1010+2358),它具有目前已知最低的鈉含量。該恒星的化學豐度還顯示出了強烈的“奇偶效應”,即原子序數為奇數的元素含量遠低于相鄰的原子序數為偶數的元素含量。此外,該恒星基本不含鍶、鋇等中子俘獲元素,幾乎未受到中子俘獲過程的影響。這些化學豐度特征無法通過核坍縮超新星理論模型解釋,卻與260倍太陽質量的PISN理論計算結果高度吻合。這一發現首次從觀測上證實了PISN的存在,并為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超過100倍太陽質量)形成和演化的觀測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時,PISN的前身星質量大、壽命短,小于300萬年,在其爆發后誕生的恒星極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為古老的第二代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