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鄭茂典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一顆閃耀之星。他們以無私奉獻、執著追求和不畏艱險的精神,推動著我國科技事業的成長發展,創造了世界矚目的科技成就。錢學森、袁隆平、南仁東、黃旭華、屠呦呦、王大中等名字閃耀著璀璨星光,他們的科學成就讓人肅然起敬。而大多數科技工作者默默無聞地扎根基層,在農業現代化、基礎建設、前沿探索和醫療健康等領域默默奉獻,為中華兒女的美好生活守望著。
2023年是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題為“點亮精神火炬”。長久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義無反顧的奔赴、薪火相傳的進取,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主要內涵的科學家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凝聚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動力,是屬于每一個科技工作者的榮光和使命。
在今年的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大會上,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了《關于表彰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的決定》,授予海洋沉管隧道建設技術創新團隊等7個團隊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授予馬大為等26名同志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并享受省部級表彰獎勵獲得者待遇;授予丁文江等251名同志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這些獲獎者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們用卓越的科技成就詮釋了科學家精神。
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聯合發布了2023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單,共有147個單位入選第二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類別涵蓋科技館、重要科研設施(機構和平臺)、重大科技工程紀念館(遺跡)、科研院所、科技類人物紀念館和故居、學校、科技企業等多種類型。
此外,會上還公布了第八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的入選者名單,共有729人獲得該殊榮,規模和增量均為歷屆之最。自2015年實施以來,青托工程已經累計托舉培養了2800余名優秀青年人才,被媒體譽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的“第一塊踏板”,是科研創造黃金期的“雪中送炭”工程。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變局的加速演進之中,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不斷涌動。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已經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戰場。在這個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在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因此,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肩負著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歷史重擔,更需要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重要性,并大力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
在大會上,中國科協、教育部等8個部門正式啟動了“科學家故事眾創空間”項目。該項目以高質量科技館體系建設為牽引,協同高校院所、園區企業等社會力量,以科學家故事為鮮活教材,引導廣大青少年在生動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涵養優良學風,推動構建開放共享、協同育人新格局。試點工作將主要在北京和浙江展開。中國科協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合作的大型開放式融媒體節目《與科學對話》也在活動中同步推出,旨在讓更多人了解科學家精神和科技創新。

中國科協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成果——“智慧科協”門戶和移動APP已經正式上線。這項成果為各類科技組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內容資源和科技服務,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通過“智慧科協”平臺,各級科協組織可以在零門檻的條件下進行網上建家開店,無需購買軟硬件,也不需要專人運維,只需進行簡單的配置即可搭建專屬門戶,并生成內部辦公、黨建學習、組織管理、會員服務、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期刊出版、人才培養、競賽培訓等各類場景。這一平臺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便捷的途徑,一網統覽優質內容資源,廣泛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方便開展科普科創活動,提升學術影響力,優化學術成長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這一報告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積極的指引,鼓舞著他們不斷追求卓越,勇攀科技高峰。創新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將充分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每一個科技工作者都是一束光,因志同道合而匯聚成精神的火炬,照亮建設科技強國之路。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鼓舞下,他們正奮楫篤行,大膽求索,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燃燒自己全部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