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婷

“毛梾產業幾乎是從零開始,毛梾這個樹種沒有新品種和良種、沒有果實精深加工研究,行業標準更無從談起。在這近10年的研究中,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是制定了毛梾油的標準。”山東萬路達園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路達”)總經理張帆說道。
張帆更為人熟知的稱號是“毛梾姐姐”,這是一個更能體現其人物個性和社會成就的稱號。她出生于魯中腹地泰安市新泰市天寶鎮,大學畢業后在濟南市工作并安家,2010年春節返鄉過年時,看到鄉親們還處于貧困狀態,她便開啟了返鄉創業之旅。
張帆先后在天寶鎮、西張莊鎮流轉土地3000來畝,種植毛梾樹,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助推周邊貧困群眾脫貧攻堅。因其在毛梾產業發展的突出成就,張帆榮獲2022年山東省企業“創新達人”稱號。
毛梾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屬落葉喬木,又名“車梁木”。主產于黃河流域,華東及西南地區也有分布,是北方珍貴的用材樹種,也是國家大徑材儲備林的優選樹種。其木材堅硬,可作車梁、車軸、家具等用;其果肉及種子可榨油,油可食用、藥用、化妝品用,也可作高端潤滑油;因其產量高又有“一株毛梾樹,一畝油料田”的美頌;樹皮和葉可提制栲膠,是標準的“大產業、小樹種。”
張帆在事業上與毛梾的初次邂逅發生在2011年。張帆回到母校山東農業大學請導師推薦適宜種植的樹種,導師告訴張帆,毛梾既是綠化荒山的樹種,又是木本油料樹種,還是生物質能源樹種,市場前景廣闊,但目前還沒有任何相關的科研資料,需要摸索前進。
就這樣,毛梾成了張帆的研究對象。她當年便買了2000公斤毛梾果,次年按照導師指點的育苗方法將毛梾果播種在家鄉200多畝的丘陵地上,但一根毛梾苗也沒長出來。2013年,她總結上一年的教訓,買了1萬多公斤的果實,密植在200多畝的丘陵地,這次活了1000多棵,她把這些毛梾小苗集中到一片地里,精心地養護起來。
為什么毛梾在大自然中可以生長得如此好,而人工種植卻不成功?張帆在困惑中參加了2013年底舉行的林產業研討會,一位專家的發言給了她啟發——育苗需在良田,木本油料樹種也不例外。
2014年,張帆租下近600多畝的良田地,同時改進了良苗技術,先大間距種上國槐,在國槐間隙以10種不同的育苗處理方式播種毛梾果,最終5000多公斤毛梾種子播下去,有6種辦法管理的毛梾種子出芽很好,成功培育出200多萬棵毛梾小苗。
又經過兩年的驗證,張帆成功申請了“毛梾規模化育苗”發明專利。
育出毛梾苗是第一步,張帆接著從育出的小苗以及外地引來的苗中選育新品種和良種,經過八年培育,她從觀賞型、油用型兩方面選育出20多個毛梾新品種,申報6個新品種,取得“大秋紫”“綠箭”兩個新品種權;又研發出20多個毛梾新品種培養基配方,預示著毛梾將來會有20多個組培配方的發明專利、成果鑒定等。
毛梾規模化快繁技術已具備,張帆還想挖掘毛梾的深層次經濟價值——毛梾油的提取和產業化。
民間食用毛梾籽油歷史悠久,據《中華本草》和《中藥大典》記載,毛梾的果實及枝葉均可入藥,果實亦可榨油。自古至今,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偏遠山區的人們一直用毛梾果實榨油并食用。然而,毛梾油中的成分無任何記載。
張帆決定看看這油的成分。她帶毛梾果實求拜在齊魯工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王成忠的實驗室門下,在實驗室進行了毛梾油提取實驗后,經山東省食品檢驗檢測中心檢測,樣油中近81.3%的成分為棕櫚油酸、棕櫚酸、亞油酸、油酸、硬脂酸,但有18.7%的成分無法檢測。
張帆并沒有氣餒。她與王成忠轉向了實驗設備較為先進的京博化工研究院,最終確定了其未知成分是異油酸-Omega-7中的一種,具有抗癌、抗衰老等功效。這一發現讓張帆驚喜不已,隨即與王成忠簽訂了合作協議,朝著毛梾油的高效制油方向研究,取得了毛梾油提取、精煉兩個發明專利。
辦理毛梾油生產許可證成了新的難題。
2016年,張帆給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寫了三封懇請制定毛梾油生產行業標準的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收到信后很快給中糧工科(西安)國際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糧工科西安”)下達了制定毛梾油行業標準的任務。張帆參與到其中,歷時兩年,毛梾油的行業標準制定進入了公示期。
這中間有許多插曲,張帆分享:“我和王成忠教授將前期檢測數據都提供給中糧工科西安,但他們多次檢測都沒有檢測出異油酸,中糧工科西安的專家很堅持自己的判斷,但我無法接受這個結論,毛梾油中沒有異油酸,就像元寶楓油中沒有神經酸一樣,就不珍貴了,我多次跑去西安,弄得專家極不高興。后來另外一位專家接管了毛梾油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在我的堅持下,經過近一個多月的測試,證實了毛梾油中真的有異油酸,我高興得無法形容。”
行業標準從公示到正式頒布還需要兩三年,張帆不想被動地等待,她將希望寄托在毛梾油企業標準上。2019年,毛梾油企業標準順利通過了國家企業標準備案并生效,依舊并沒有解決生產許可的問題。
“毛梾油既不是普通食品,又不是新資源食品。市場監管局不認可國家企業標準平臺上的企業標準,只認可衛健委平臺上公示的企業標準,‘萬里長征’的第二步開始了。”張帆說。
張帆向當地人民政府、衛健委、市場監管局等管理部門尋求幫助,各級領導都被張帆的精神感動,最后由市政府牽頭,市衛計委、食藥局、行政審批局、林業局、萬路達等組成考察團,赴遼寧省朝陽市學習打造“文冠果油”特色農產品的先進做法——在僅有民間食用歷史,沒有新資源食品上市、未列入國家食藥目錄、無毒理實驗的條件下,監管部門如何創造條件為企業辦理生產許可證。
后來,山東省衛健委組織開展了毛梾油食用歷史和食用安全性調查,張帆為考察組的一員。2020年,考察組歷經半年、行程近兩萬多公里,對山東、山西、陜西、河南、遼寧五省的30多個縣市區的老百姓對毛梾油的食用習慣、食用歷史、食用安全性等進行了深入調研。調查過程不乏曲折,甚至出現了半個車輪懸在空中的險境,但調查結論很理想:毛梾油作為食用油安全且無任何毒副作用,歷經三代工藝更新,食用歷史多數地區在30年以上,有的上百年以上。
在外出考察的基礎上,張帆查閱全省乃至全國的史料館、縣村志等資料,編寫了五冊《毛梾油申請作為普通食品管理調查研究和評估》資料,提交給山東省衛健委,再經省衛健委上報國家衛健委。最終在2021年元月,毛梾油企業標準在省衛健委平臺上順利通過。
“這一標準的成功通過,歷經5年多,幾乎傾注了我這些年的所有積蓄。當有人問我,值嗎?我只是一笑而過。”張帆說。
為了推廣毛梾,張帆與中國林學會、山東林學會等幾十家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先后召開了毛梾產業學術研討會、毛梾產業發展座談會等交流活動,并于2019年12月25日聯合成立了“毛梾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張帆當選為首任理事長。借助各種形式的產業合作,張帆有效整合技術創新資源,構建毛梾產業技術創新鏈,著力解決毛梾產業重大戰略需求與共性關鍵技術,保障科研與生產緊密銜接。
作為一個企業家,張帆也需要解決管理上的難題,中小型企業的困難在于很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萬路達此前是專業從事生態修復、園林綠化設計與施工、苗木花卉研發與銷售的綜合性園林企業,自2012年起萬路達投資7000余萬元建成了3000多畝的毛梾文化產業園。培育新產業也給萬路達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依托毛梾產業國家創新聯盟、濟南市專家工作站等科研平臺,萬路達與全國十多所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科研創新型團隊,現已取得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植物新品種權等科研成果30多項,取得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等榮譽30多項。
毛梾油走向市場后,有望成為改變中國依賴國外進口食用油歷史的重要植物。為了這個目標,張帆一刻都沒有閑下來,制定標準的同時,毛梾油的生產設備研發工作也在同步展開。
生產毛梾油的工藝復雜,國內還沒有成熟的設備,張帆自費設立了科研小組,研制毛梾油的生產設備。經過幾十次的試驗,已經成功研制出提取、精煉毛梾油的全套設備,規模化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
一路披荊斬棘,張帆帶領著毛梾產業經歷了“無知-有知-認知-認可-推廣”的發展階段,也將自己的“小樹種,大產業”的事業藍圖照進了現實。
“我將倍加珍惜‘創新達人’這來之不易的榮譽,深度挖掘毛梾的價值,使其實現集中化生產,盡自己所能提高園林產業科技含量,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張帆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