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方,張 夢,尤 鑫,貝健民
(上海市建筑工程學校 上海 200241)
2019 年1 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建筑信息模型(BIM)作為首批1+X 證書制度試點證書之一,對于高職土建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義非凡。如何將建筑信息模型BIM 技能人才培養與1+X 證書制度有效融合,落實課證融通,成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人才培養亟須解決的問題。
BIM 作為一種應用于建筑全壽命周期(設計、建造、管理)的數字化方法,極大促進了建筑業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模式和管理模式變革。BIM 技術在應用較早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教育培訓的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相對成熟,普遍采用“產學合作”模式,將BIM 實驗室、虛擬工程中心等實訓基地建于校內。隨著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建筑行業競爭越發激烈,工程施工朝著信息化的方向迅速發展。根據中國建筑業協會發布《2022年建筑業發展統計分析》的報告,截至2022 年6 月底,全國有施工活動的建筑業企業129495 個,同比增長12.5%;從業人數4174.7 萬人,同比增長0.1%。
目前,超大規模工程的施工與管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而BIM+理念與云計算、物聯網、3D 打印、地理信息系統(GIS)、AI等先進數字技術有效融合,能助力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升級,助力生產方式的升級變革。因此,BIM的應用研究是極具價值的,它能解決當前建筑領域信息化的瓶頸問題。
“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主體是職業院校,學校管理者是重要參與者,本研究將土建類職業院校管理者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對S 市中職、高職、本科類9 所職業院校的69 位管理者采取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的調研。在1+X 證書制度管理者受訪院校分布中,中職學校所占比例為40.82%,高職院校所占比例為51.02%,本科類院校為8.16%(表1)。

表1 樣本所在院校類別
從表2 可知,53.06%的管理者認為目前的1+X證書政策支持非常完善,46.94%的管理者認為該政策有待完善。表3 數據顯示,1+X證書的報名率以班級為單位統計,總計有89 個不同院校班級參與問卷調查,其中報名率在0-25%區間的班級有47 個,報名率在26%-50%區間的有13 個,報名率在51%-80%區間的有22 個,報名率在81%-100%區間的有7 個,班級報名率不足80%的占82 個。多元主體參與是1+X 證書制度的重要特征,數據反映不管是政策的支持力度還是學生報名考試的參與度,都有待提高。

表2 1+X 證書政策支持力度

表3 所在院校1+X 證書班級報名率統計
“1+X”證書制度試點以來,全國土建類職業院校對于“1+X”證書制度的研討多有開展。對上海職業院校1+X 證書制度院校管理者的調研結果顯示如表4 所示。

表4 1+X 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相關情況調查
從表4 可看出:77.55%的土建類職業院校管理者普遍對學校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非常了解,22.45%的土建類職業院校管理者對學校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了解不夠深入。38.78%的管理者對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融入專業教學的情況了解一般,61.22%的則非常了解。對于1+X 證書賦學分情況,53.06%的管理者表示非常了解,46.94%的則了解一般。
由于“1+X”證書制度試行時間短,且土建大類各專業內容存在一定差別,對同一種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樣,部分院校的教學院系及教師對BIM技能融入專業課程的嘗試往往淺嘗輒止,總是在正常教學以外開展針對性的考前培訓,這種為完成考證任務而形成的集中培訓方式,導致BIM 技能培訓與專業課程教學相割裂。在此背景下,什么時候融入合適、融入多少合理(占用學時)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嘗試,同時也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進一步驗證。
從表5 可看出,77.51%的管理者認為教師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改革的激勵有待提升;28.95%的管理者認為證書考核配套培訓資源不充足;46.94%的管理者認為學校硬件設施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點的要求存在差距;38.7%的管理者認為學校在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實施所需資金投入不足。

表5 表5 1+X 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實施管理情況
BIM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投入度大、周期長,加上不確定因素,因此BIM的投入使用需要資金雄厚才可以支持,對于預算相對緊張的一些院校來說,相對處于劣勢,故1+X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受重視程度相對降低。
自1+X證書制度試點實施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牢固確立了1+X 證書制度試點改革的“四梁八柱”,為推動1+X 證書制度試點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隨著1+X 證書制度試點改革的不斷推廣和深化,“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實施的過程中必將會遇到一系列新問題,行業認可度不高,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行業存在脫節是當前最大問題。雖然有關政策文件對培訓評價組織的職責和申報與遴選程序等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以便從源頭上嚴格把控證書的質量,但從實際效果看,這種單向度的規定也許能確保X證書工作的開展,但難以保證X 證書認可度的提升。X 證書的認可度能否提升,最終取決于行業企業等用人單位。
由表6 可知,學校要求實習生必須具備及優先具備1+X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的占87.48%,而用人單位要求實習生必須具備及優先具備1+X 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的占48.98%。學校方對“1+X”證書認可度很高,但企業對證書認可度低等問題普遍存在。

表6 1+X 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校企認可度
從表7 可知,34.69%的管理者認為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試點運行對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作用一般,32.59%的管理者認為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試點運行對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作用有待提升。對于1+X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促進產教融合的作用,67.35%的管理者認為邀請行業和企業參與學生技能比武大賽有利于提高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的認可度,79.59%的管理者認為需要行業和企業參與證書培訓和考核。

表7 1+X 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促進產教融合情況調查
校方對“1+X”證書認可度很高,但證書企業認可度低、耗費精力多、工作體系不順暢等問題普遍存在,希望未來在制訂技能等級標準時候能采用行業公約、知名龍頭企業崗位技能標準作為參考,推出更多更合適的“X”證書供選擇。
現階段推動1+X證書制度試點的改革,需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激發各試點主體的內生動力,不斷提升試點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國家應抓緊出臺企業參與試點優惠政策,制訂成本補償、稅費減免、績效獎勵和補助等具體細則,指導、督促企業認真履行試點主體的法定義務,保證具體的實施工作順利開展,確保制度落地實施,形成上下貫通、左右協調、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協同聯動,進而形成職責明確、權責一致、協同高效的一體化推進機制,確保1+X 證書制度試點運行暢通無阻,優質高效。
4.2.1 構建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
根據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要求。推進1和X的有機融合,重點應優化課程體系與課程教學內容,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將1+X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要求融入“建筑信息模型”課程標準,拆解證書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知識點、技能點和素養點,與對應課程的知識點、技能點和素養點進行精確匹配和重組,形成課程教學內容模塊化重組。將教學內容序化為“理論知識、軟件基礎、建模基礎、綜合訓練”四個教學模塊,全面實施課證融合發展(如圖1,p23)。

圖1 構建BIM 的課證融通課程體系
4.2.2 建立“學分銀行”
優化學分轉換體系推行,“學分銀行”制度通過與X證書建設主體的培訓評價組織商定,使在校學生在參加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時,將相關重疊課程計入可免試部分。具體做法是:將初、中、高不同等級的“1+X”BIM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分別按照同樣分數登記為“BIM 技術基礎”“BIM 專業應用”“BIM 綜合應用”等課程的成績,取得多個證書或同一證書多個等級的學分可累計。
“1+X”證書制度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專業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職業院校可以將“1+X”考核培訓工作納入績效考核中,對教師開展“1+X”證書制度、書證融通、“三教”改革等研究給予教改項目立項及經費支持;在職稱評審方面對于參與“1+X”證書制度實踐實施的教師給予一定傾斜,多方面激發專業教師參與“1+X”證書制度研究與實踐的積極性。為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學校可以大力宣傳“1+X”證書制度的作用及深遠意義,或將技能考證的情況納入學生的評先評優中,激發學生學習和考證的積極性。
教師是“三教”改革最核心的要素,是教學改革的主體,是作用最大的因素[1]。學校應以各專業為主體開展“雙師型”教師建設,管理者應組織參加1+X 建筑信息模型BIM相關培訓,學習1+X 證書制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準確把握試點工作的背景與意義、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及標準的內涵與要求,帶領專業團隊做好人才培養方案開發等試點工作的頂層設計,及時出臺人才培養方案。
管理者組織教師參加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從而提高相關教師實施教學、培訓和考核評價的能力;同時引進培訓評價或行業企業兼職教師,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全面提高專業師資團隊的教學與培訓能力。落實教師培訓與考核責任,明確教師在培訓、考核過程中的任務,細化到人[2]。
行業企業是高職學生最終的就業單位,最了解人才需求標準,也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判者。“X”證書要凸顯其時效價值,就必須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1+X”證書制度的有效實施,一方面需要行業企業根據本企業工作崗位及人才需求情況,積極參照行業技能證書標準的制訂工作中,確保制定出來的技能等級標準是符合行業企業崗位需求的;另一方也需要企業積極利用其真實的崗位環境、人才培養經驗,參與到職業院校書證融通方案的制訂中,通過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開展實訓基地建設,與學校在教學模式改革、職業培訓等方面實現“深度合作”,打造學生的“工匠精神”,最終提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