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媛媛,康 晶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6)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標志著我國進入了解決中小學作業負擔過重問題的新階段。
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包括備課、上課、課后輔導、作業以及批改、考試與反饋總結等步驟,作業不僅是其中一環,而且是重要的一環[1]。首先,作業為課堂教學做了鋪墊,學生可以通過課前預習作業了解課堂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提出疑問,使課堂學習更加高效。其次,作業在教學中起著診斷和引導作用,使教師和學生及時獲得反饋,提高教學效率。最后,作業在教學結束后起著加深學生記憶,鞏固教學知識以及提升學生反思總結能力的作用。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通過作業的形式可以加深記憶,鞏固所學知識,通過自主完成作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時間管理與分配的能力、對知識的整合能力、總結歸納并提出問題的能力、自控力以及遇到困難堅持不懈的品質,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過程[2]。
作業是學校和家庭溝通最普遍最有效的方式。學生在家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最直觀地觀察到學生的狀態并反饋給教師,這種狀態是教師在學校所不能了解的,同時學生在校學習的情況也可以通過寫作業的過程展現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的情況,這是一種雙向交流與反饋的過程,增進了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更好地實現家校共育。
2.1.1 作業形式缺乏個性化
“分數論”“題海戰術”的影響,教師習慣性地布置大量內容單調、形式機械的重復性作業,認為這能達到復習課堂知識,加深知識記憶從而提高學生成績的目的,這樣不僅難以保證作業的質量,而且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枯燥,產生消極心理[3]。同時,教師布置作業的同質化問題嚴重,給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布置難易程度相同的作業,導致學生的優勢學科無法有效發揮,使學生的劣勢學科難以提升。
2.1.2 作業內部結構缺乏聯系性
作業布置存在知識割裂的問題,教師布置的作業僅考慮本學科的知識,而忽視了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導致學生的知識系統不完整,容易使知識點重疊,浪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同時作業的布置也缺少學期、單元以及課時之間的銜接性,使學生無法將前后知識連接,不能很好地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未知的問題,也無法用現學的知識去反思與回顧先前的知識。
長期以來,作業僅被看成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好壞的反饋,或者是通過大量機械重復的作業來提升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作業的育人功能。忽視了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也是對時間管理的過程,對知識進行重新建構的過程,是對學習方法運用的過程,這些能力都在學生完成作業的同時得以訓練。教師通過布置作業鍛煉學生的能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養成反思總結的學習習慣,這才是布置作業最終的目的。
面對新形勢,作業管理存在滯后性,個別學校的作業管理制度還沒有更新,沒有制訂出明確詳細的管理方法。有的教師還沒有改變傳統的作業觀念,無法與時俱進,這就使作業管理的優化無法落到實處。傳統作業中單一機械作業減少的同時,創新性的長程作業和實踐性作業的出現需要學校各級管理人員和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制度的制訂以及觀念的更新[4]。
教師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教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應用知識,除了教師的個人努力外,有效的教師培訓是關鍵。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教師應提高設計任務的能力,便于為不同類型的學生設置任務。由于學校和地方教研部門缺乏系統、科學的作業培訓,特別是如何分層開發作業,對開發的理解不透徹,使得教師個人無法提高和發展自己。為了提高作業管理水平,學校和地方教研部門必須重視對教師進行科學的作業開發培訓,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有效的作業策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家庭作業是學生在課后完成的作業,是復習和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知識的一種方式,并評估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獨立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相反,獨立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往往對學習沒有什么熱情,在學習上比較被動。事實上,獨立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寶貴的自我管理技能,它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提高學習效率。然而,由于缺乏教師和家長的有效指導,小學生在作業管理方面的自我指導性不強,沒有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二是學生缺乏自我認同感,不夠自信。
近年來,減輕中小學教師工作負擔的說法不絕于耳。不難看出,許多教師的時間被“偷”走了:有的教師忙著應對上級部門的各種檢查和評估,有的教師忙著申報和填寫各種學校材料,有的教師忙著執行上級領導布置的與教育部門有關的任務。教育的基礎是育人,而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源泉。減輕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是保障教師權益、促進教師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我國基礎教育優質發展的重要舉措。
4.1.1 作業難度分層
作業難度分層就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進行分層,這個目的就是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差異化提高。首先,教師應該全面了解學生,了解每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長處與劣勢,這樣教師才能因材施教。其次,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對于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布置稍難一些的作業,例如,在基礎知識作業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培優題,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高其學習能力。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布置一些基礎性作業,夯實他們的基礎知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針對性的訓練,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最終使自身整體能力得以提升。
4.1.2 作業時長分層
“后雙減”背景下,作業布置的提升不能僅限于單純的縮短作業時長,降低作業難度,這種流于形式的“減負”不能達到真正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反而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縮短作業時長的前提是提高作業的質量,作業時長分層是指針對不同發展情況的學生對作業進行有意義的刪減或者增加,減少機械的重復的作業。例如對于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應當減少過于簡單的作業,避免學生做一些重復的且沒有效果的作業。對于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減少拔高題而適當增加基礎題,使學生做真正適合自己的作業,以免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4.1.3 學科間作業分層
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是系統完整統一的,并不是割裂分散的,學科間知識的關聯性是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前提。所以教師布置作業時應該考慮不同學科作業之間的銜接性和關聯性,讓每一份獨立存在的作業形成相互作用的作用組,更大限度地發揮其系統效應、累加效應。例如,語文教師和思想品德教師都可能會布置觀看愛國紀錄片寫觀后感的作業,在這種情況下,兩門學科的任課教師可以進行溝通交流,布置有利于學生綜合學習的作業,或者由年級組來布置。
4.2.1 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
基于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一個多元化的模式,完成作業的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而且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個性化、針對性、全面性的作業,使學生在情感、意志、習慣、興趣等方面都得以發展。因此,教師應重新審視作業的功能,挖掘作業的育人價值,在設計作業時不僅要發展學生的數學邏輯智能和語言智能,而且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多種智能,例如:布置一些小組合作的作業,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再比如,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作業,擴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4.2.2 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過程,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使學生的學習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關研究表明,作業是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管理時間、專注、自律、解決困難等品質的重要載體,小學生作業習慣的培養對其今后的學習以及生活起著奠基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清晰地認識到作業是學生從有教師指導到監管的課堂學習,過渡到沒有教師指導和監管的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學習動機、學習品質,幫助學生學會合理運用學習策略和時間管理技能,為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架設支撐。
4.3.1 作業管理整體優化
作業管理的整體優化是全面提高作業質量的保障,“后雙減”時代下,作業形式從機械傳統走向了多樣創新,進行了一場大的變革,很多學校設立了“無作業日”、作業完成由傳統的“日日清”變成了“周清”“月清”、由相對較“短”的作業形式增加了“長程作業”,更加注重自主性,彈性化[5]。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摒棄傳統的作業觀,亟須根據校情對傳統作業管理進行適應性改良。現在作業改革的走向既要關注作業的結果,也要關注作業的過程,傳統的作業常規呈現出點狀、碎片化,很多學校不重視作業管理,只關注學生完成作業的結果,然而,作業管理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需要學校以及教師從作業設計、作業布置、作業完成、作業批改、作業分析與反饋這樣的循環體系出發,進行作業管理的整體優化。
4.3.2 關注新型作業制度
傳統單一、機械的作業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隨著新型作業形式的出現,為了保證作業的質量,需要新型作業管理常規的重新確立與優化,關注到新型作業,如學生在完成長程作業過程中作業進度的安排與指導,作業中問題的解答,作業后的反饋等。對于時間周期長、沒有標準答案的作業如何根據校情和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過程性管理和作業評價,以確保作業質量。
作業是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學生學習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后雙減”時代,教師及學校各級管理部門要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念,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作業,真正做到“減負不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