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妹,邱雷顰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小學教育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指出,推動職業學校“課堂革命”,適應生源多樣化的特點,將課程教學改革推向縱深。“課堂革命”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具體舉措,是踐行“立德樹人”、深化“三教”改革的核心抓手。為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進一步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成為人才培養的“主渠道”“策源地”。在推進“三教”改革的道路上必須對傳統課堂進行“革命”,以全新的維度去重新認識課堂、構建課堂、發展課堂、提升課堂。新時代的課堂必須是多維的、有效的,是突破教室的空間束縛,是學生獲取知識技能、職業技能、提升人格品行的向往之處。基于以上背景,在“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中探索“課證崗賽”融合式教學模式,以此促進師范生職業技能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培養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內容分為教育教學法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學習兩大部分,教師在教學理論知識時,往往以“講授法”為主,在教學上缺乏引入新理念,沒有充分采用項目、任務式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時積極性不高,最終學生取得的學習效果不好。
教師在教學上往往是采取“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過于關注傳授書本知識,忽略了師范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沒能順應教育改革的發展,改變教育理念,將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換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將以“知識為主”的教學轉換成以“能力為主”的教學。
考核評價是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學生的學起到激勵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而且對教師的教起到導向和改進作用。在“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中,評價主體往往以授課教師為主,評價維度主要從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來評價,存在評價維度和主體單一的缺點。由于評價維度和主體單一導致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導致評價的功能無法充分得到發揮。
為深入貫徹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本課程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為指導,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為依據,以培養高素質的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為育人目標,以校地共建協同育人的實訓基地小學課堂為實踐教學場景,結合就業崗位要求,立足學情重組課程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借助一課雙師教學模式開展“雙師創新式教學”的課堂革新,突破傳統課堂程式化的教學窠臼,通過探索與實踐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證崗賽”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如圖1。

圖1 “課證崗賽相融合”的好課堂教學模式
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證融通”課程結構,圍繞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培養目標形成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以職業標準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根據就業崗位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重組,實現課程的項目化、模塊化,通過課程模塊的方式建立起課程與教師資格證融通的橋梁和紐帶。該課程內容分為五大模塊,分別是小學數學課程論、小學數學教師論、小學數學學習論、小學數學教學論、實訓內容,每個模塊的教學內容與教師資格證考試相關內容有機結合。同時開發了產教融合、課證融通的配套實踐教學資源——小學數學教學技能訓練,將一線特色技能導師“科學、高效、獨創、前沿”的模擬片段教學與學生的技能訓練、任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模板解讀有機結合起來,為扎實提升師范生教學技能以順利通過教師資格證面試、小學數學教師招聘考試面試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源。
3.2.1 優化教學設計,對標就業崗位
①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相結合,實現“教、學、訓”一體化。對標就業崗位,運用“學習理論—觀摩評析—實踐運用”的層次,通過“看”(觀摩示范課、教學錄像)、“寫”(寫教案、說課稿、教學后記、教學心得等)、“講”(片段教學、說課)、“做”(動手制作教具、課件)、“評”(組織觀摩后的討論、評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技能訓練互相交融,學以致用。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融合,在實訓中得以內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技能。
②線上線下相融合,促進學生能力培養。根據“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教師需改變以往的純線下授課方式,實施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在該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結合恰當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設計。課前,教師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發布預習任務、提供預習的資料等,預習的資料可以采用短視頻或者案例等多樣化形式。課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的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適當地給予啟發,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再以一些實際問題作為任務,以小組的形式完成,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將以“知識傳遞”為主的教學轉換成以“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
③課程思政融合,培養教育情懷。對照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畢業要求,找準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及時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設計中。如,在講解知識點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基本理念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小學數學教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厚植教育情懷,滲透思政素養。
3.2.2 開展“一課雙師”教學課堂,共同加強師范生的崗位能力
依托校地實訓基地,與小學一線數學名師工作室、教育研究院等單位多方聯動,構建“一課雙師”教學課堂,實踐“基礎教學知識、專業教學理論、突出教學技能”的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技能培養,推進校―地、校―行師資融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用性。校內專任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保持深入交流以及搭檔式的教學方式,共同制訂課程的授課計劃,同時執教。在課堂教學中,雙師共同研究就業崗位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共同完成理論知識課程的備課,共同完成實踐教學內容的選定與實施,共同建設課程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學生通過“理實結合”的教學流程完成課程學習。
通過第二課堂(課外)開展院級師范生教學技能比賽,比如片段教學比賽、說課比賽,選拔表現優異的學生開展雙師結合專項訓練,最后參加省高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層層選拔、遞進式推動學生教學技能的發展。同時,通過教學比賽,為學生創造學以致用、教學相長、展示提升自我的實踐平臺,通過競爭學習的方式增強其教育教學專業素養,將課程知識轉化為職業技能,增強學生的教育教學專業素養,推進教學技能的創新,實現第一課堂(課內)和第二課堂(課外)的有效銜接。
本課程將思政納入評價指標,從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教學技能實踐情況和教師職業素養出發構建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從課堂活動、師生互動、學習獲得感的角度來綜合評價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以信息化、數據化手段為載體,以學習通平臺為依托,形成以課程任課教師、小學一線導師、學生組員共同評價的多元化評價主體,通過學習通平臺、各類教學活動對課前、課中、課后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考核評價。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了解得失、學會診改、懂得提升、有所收獲,打造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優質課堂。
近三年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小學教育學院小學教育18 級、19 級、20 級師范生參加國家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和面試考試的通過率逐年提升。教師通過課證融通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這門課的實用性,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實踐教學活動將專項培訓活動作為師范生交流展示、觀摩學習的專業舞臺,創新教學方法,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師范生人才培養質量。近兩年師范生參加全省“高校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小學數學組)累計獲得省賽一等獎1 項、二等獎3 項。從近兩年小學教育公費師范畢業生面試招聘的成績來看,小學教育公費師范畢業生在面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為了檢驗該課程的育人效果,筆者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了解到有些學生當初選擇就讀師范專業并不是因為喜歡教書,但是學生通過該課程的理論知識學習后從中體會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在實踐過程中從小學課堂上慢慢體會了個人的實現價值,在與小學生相處的過程感受到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成就感,于是慢慢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該課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思政內容融入課程知識點和技能點,幫助學生樹立愛崗敬業、樂教善教的職業精神。
學校通過對“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課堂進行“革命”,形成了教學模式好——課證崗賽四融合、育人方式好——思政素養精滲透、師資隊伍好——一課雙師共促進、評價方式好——多維評價出效果的“四好”課堂。通過打造“課證崗賽”融合式的課堂革命,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夯實了師資團隊水平,達成了高素質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