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婷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以下簡稱新審計準則)實施后對盈余管理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 。文章通過設計DID模式,系統考察了最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及其對上市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作用。結果研究表明:利用最新審計準則實施對上市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特別對于非國有企業及投資要求高、存在較強盈余管理行為傾向性的企業,有著較顯著的管理效果。
關鍵詞:新審計準則;盈余管理;治理作用
中圖分類號:F239.4;F832.51;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3)04-0115-03
0 引言
新審計準則實施后對盈余管理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受到實際體制背景的制約,出發點好的管理制度在實踐中未必可以取得好的成效。要推動新審計準則的有效執行,需要系統地考量其執行效應。本文在對新審計準則實施效應進行總體層面考察評估的基礎上,特別根據我國土地產權制度背景和政府投融資體制背景的考察,評估了新審計準則的執行效應,同時利用文本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討新審計準則的執行效應以及機制。以期調研結果能夠幫助政策制定者、審計師、數據使用者等充分評價有效性,也為后期標準的完善與細化提供理論依據。
2011年底,IAASB(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和PCAOB(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啟動審計報告模型改造后,人們對新報告模型的實證研究和調查研究隨之增多。從科研目標與結論來看,相關論文可分為以下3種:①驗證新報告模型的特性。如Gold等[1]試驗研究認為,報告釋義段對縮短審核期望差距有明顯的作用;張繼勛等[2-3]的實證分析則認為,修改后的報告中增加了強調事項段,從而提高了投資者對審計準則有用性與相關性的認識水平,而采用改進的審計準則審核后,企業管理者和審計人員交流的愿望更加強烈。②試驗的研究方法的限制以及潛在的危害。Gimbar等[4]試驗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Brasel等[5]的實證研究也表明,對重要審計事項的揭示會削弱對人員財務舞弊審計職責的認識。③檢查新規定的政策有效性。英國政府從2013年以來就使用了延伸性的審核,Reid等[6]提出的英格蘭企業的經驗證據認為,對重要審核事件增加了審核準確性。
綜上所述,這些審計調查的資料大部分是在實證條件下取得的,但來源于證券市場的研究資料較少,少量的審計實踐資料大多來源于中國證券市場。新審計準則在中國的執行現狀到底怎么樣呢?這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在提出執行相關的事項披露規則之后,隨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復雜性增加,對管理者的監督難度加大,盈余管理成本上升,公司盈余水平也隨之下降。基于此,給出了如下假設。假設1:將關鍵的事項披露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產生治理影響。
國有企業的“特殊政治身份”給其帶來許多政治上的支持,包括政府財務方面的補助、稅務相關方面的優惠政策、投資方面的便利性及對公共服務信息資源的提供等(龔啟輝等[7];潘克勤[8])。而非國有企業不具有這方面的先天優勢,資產短缺、融資困難一直是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民營企業的管理者往往試圖通過盈余管理過程控制盈余,以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幫助企業掌握更多的資本。此外,由于非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評價指標主要以績效為依據,因此其對薪酬績效的敏感性較高,并存在著隨時被人力資源市場和職業管理者取代的問題和風險,而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則主要由國資委和國有資產機構進行委派和聘請,其職場上的業績風險更小。所以,非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實施盈余控制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林舒[9]等的調查指出,非國有企業的盈余管理水平程度更高。謝德仁[10]等的調查則指出,相對于國家直接控制上市企業,非國有控制上市企業的最終經營管理工作人更關心企業股價的變動狀況,所以,他們為保持企業股價而控制利潤的能力也較強。而上述分析也表明相對于國有企業,重要審計事項披露規定對非國有企業盈余管理活動的抑制更強。據此得到假設2:相對于國有企業,關鍵會計事項披露制度對于非國有企業的盈余管理情況,有著更強的治理意義。
在我國當前轉軌發展和新型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完整,制度不完備,資本需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比較強烈,企業財務盈余能力和會計信息公開能力是企業取得有效投資的重要基礎[11],但反過來,有效投資需求又是誘使企業管理層實施盈余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無論是對股權投資問題的深入探討者,還是債務資本問題的研究者,均認同這一觀點。許朝暉等[12]的研究表明,資本要求與盈余管理時間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繼收益管理之后,再考慮收益管理的投資和回報。公司投資增加后,為從資金的使用中獲得更多的投資,公司會愿意為投資支付收益管理和使用資金管理。
重要的會計事項公布,一方面使更多上市公司的重要消息披露出來,另一方面增加了融資供給者的信息量,進一步提高企業特有經營風險的預警效果,為信貸投資決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財務盈利消息對企業投資盈利能力的影響也大大降低。但是,由于重要會計事項的披露規定,盈余管理行為被發現的概率提高,盈余管理成本增加。因此,在重要會計事項披露規定的實施下,投資需求對管理層盈余管理行為的誘導程度顯著降低。
由此可見,相比資金需求量較少的企業,資金需求量高的企業受重要審核事件信息披露法規執行的負面影響更大。相反,重要審核事件信息披露法規執行對資金需求量較高的企業盈余管理情況產生了更強的管理作用。基于此得到假設3:關鍵會計事項揭示對于資金要求高的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有著更強的管理意義。
2 樣本選擇與數據
在政策績效評價中使用DID模塊(雙重差分模型)來考慮主要會計項目政策實施前后上市公司盈余控制的變化。G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執行情況與2021年度報告相對應。對所有自2020年1月1日起審核通過的上市公司實施,與2020年度報告相對應。由此可見,2020—2021年恰好是重要審計事項披露規定實施的前后兩年,是最接近重要審計事項披露規定實施時間的年度。因此,選取2020—2021年審計報告年度為樣本期間,可以獲得更為準確的分析結果。本文選取2020—2021年財報年度中非滬深A股主要上市公司作為管理組模型公司,剔除金融、ST(特別處理)、*ST(連續虧損3年)和PT(特別轉讓)等類型的上市公司、資不抵債公司和對部分信息不充分的公司,同時刪除“A+H”股(同時在境內A股市場和香港H股市場上市的股票)公司,共形成3 470個A股管理組模板;根據研究結果,政府選取2020—2021年香港公司作為控制組的樣本公司,因為香港公司從2020年的財務報表開始實施重要會計事項披露制度,即公司樣本期內沒有政策變化的影響。此外,香港上市公司與境內公司經營狀況相同,因此選擇香港公司作為對照組樣本,使用DID檢驗重大會計事項披露對盈余管理的影響。扣除缺失的控制變量和其他樣本后,共產生3 347個對照組樣本。A股公司的資金來自中國泰安,而香港公司的資金來自上海萬得。所有連續變量都用Winsorize(縮尾處理)上下1%處理。
3 實證結果和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
根據計算結果,企業盈余管理預測值(aDA_base)的均值為0.083,與模擬的數據很相似,平均值偏差為0.076,而其基準差的最低值則依次為0.467與0.001,兩者之間差異很大,表明企業內部的盈余管理差異很大。此外,分析發現,在企業實施重要審計事項披露規定時,公司盈余控制水平為0.045,低于0.068時公司遵守重要信息披露要求,審計似乎有所降低,從而支持假設1。
3.2 實證結果分析
對關鍵審計事項披露規定施行后,對公司整體利潤水平的負面影響進行回歸研究。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規定施行后要求審計師更為準確地確定關鍵的、重要的項目。但是,上述信息的公開引起了財務數據使用者的關注,也更受到政府監管的關注,從而促使公司管理人員更為審慎地行事,進一步降低公司盈余,改善公司的數據質量,假設1被證實。
此外,根據管理功能原值之間的關系,將管理功能值分為“>0”和“<0”,以便識別優績效管理(DA1)和差績效管理(DA0)。當DA1發生變化時,DA0為0。總的來說,審計要點的披露對上市公司的收益管理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降低了公司的收益,使上市公司內部信息公開,發送更準確和可靠的信息,提高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3.3 穩健性檢驗
本文首先采用真實收益管理代替質量分析,并進行穩健性檢驗,對差異采用安慰劑檢驗法。 ①以實際收益管理為變量的定性分析的績效評價結果如下:實施新模型減少了收入管理,提高了審計質量,這是基于假設1的結論;關鍵審計信息價值與真實收益管理之間呈負相關關系,作為假設2的主要結果意外顯著。 ②即使通過識別不同質量品牌來控制效應或使用實際收入控制,安慰劑效應也證實了假設1的強度。
4 結語
本文利用最新的財務管理條例(第1504號)進行準自然實驗,并開發了一個DID模型確定信息披露的管理效果,分析收益管理的關鍵問題。研究表明,主要審計事項列報的信息對上市公司的收益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發布頻繁和詳細的信息分析情況對員工的控制行為有正面影響。總的來說,重要審計事項公開可有效減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盈余管理,增強市場信息透明度,為上市公司正常、高效運作提供了重要信息基礎。
5 參考文獻
[1]Cold A,Gronewold U,Pot C.The lSA 700 Auditor's Report and the Audit Expectation Gap _Do Additional Explanations Mater'[J].International Jourmal of Auditing,2012,16(3):286-307.
[2]張繼勛,賀超,韓冬梅.審計報進與資感知的審計人員責任項實證據審計研,2015(3):56-63.
[3]張繼勛,蔡閆東,劉文歡.標準審計報告改進、管理層和審計人員的關系與管理層溝通意愿——一項實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6(3):77-83.
[4]Bédard J,Coram P,Espahbodi R,et al.Does Recent Academic Research Support Changes to Audit Reporting Standards?[J].Accounting Horizons,2016,30(2):255-275.
[5]Brasel K,Doxey M M,Grenier J H,et al.Risk Diaclosure Preceding Negative 0utcomes:The Effects of Reporting Critical AuditMatters on Judgments of Auditor Liabi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6,91(5):1345-1362.
[6]Cimbar C,Hansen B,Ozlanski M E.Early Evidence on the Efects of Critical Audit Matters on Auditor Liability[J].Curent Iseuerin Auditing,2015,10(1):24-33.
[7]龔啟輝,李琦,吳聯生.政府控制對審計質量的雙重影響[J].會計研究,2011(8):68-75,96.
[8]潘克勤.國有股權、會計信息與長期借款契約——基于民營公司IPO國有股權比例及變化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14,31(6):114-119.
[9]林舒,魏明海.中國A股發行公司首次公開募股過程中的盈利管理[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0(2):87-130.
[10]謝德仁,廖珂.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上市公司真實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8(8):21-27.
[11]黃秀女,錢樂樂.信息披露質量與上市公司債務融資選擇——基于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評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經緯,2019,36(5):158-164.
[12]許朝暉.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的東莞勤上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分析研究[D].桂林: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