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我們以前總說“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現在可以改成“若批評不鞭策,則批評無意義”。
當初王寶強在金掃帚獎頒獎禮上承諾,會不斷地努力學習,一定能成為大家心目中比較合格的一個導演時,想必很多人并沒當回事,更多的是欽佩他的勇敢和危機公關的能力,畢竟那會兒他正值人財兩空的人生低谷甚至深淵期,愣是憑借一個批評獎項,席卷了一周的頭條和熱搜好評,坦蕩地迎來了事業的觸底反彈。
六年后王寶強再次執導《八角籠中》,不僅一雪前恥,也改變了金掃帚獎存在的價值,甚至是電影批評存在的意義。我們以前總說“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現在可以改成“若批評不鞭策,則批評無意義”。對于出身草根學歷較低的王寶強,沒多少人會期許他第二部電影脫胎換骨,然而他卻說到做到,成為首位頭頂金掃帚獎標簽翻身的導演,是真正的知恥而后勇者。
王寶強這個轉身是華麗的。這一次他摒棄了首作《大鬧天竺》山寨惡搞的路徑,轉攻需要落地生根的現實題材。故事以四川“恩波格斗”的恩波和他收養的孤兒為原型,系統地為我們還原了2017年“格斗孤兒事件”的始末。電影完成度很高,影像上有自己語言和追求,尤其是人物塑造上,王寶強跳出喜劇以及“傻根”的舒適區,首次為我們奉上了一個飽滿的中年形象。
王寶強過往塑造,多有憨傻一面。《盲井》把他從北影廠門口的群演中拎出來,固然是因為他生而憨厚,一看就是好騙那種;《天下無賊》選他演傻根,還是因為要個憨憨;《士兵突擊》找他演許三多,要的也是他憨愣的一面;《泰囧》里的一根筋,《唐人街探案》里的缺根筋,都是這個兜兜轉轉的路徑,甚至連陳凱歌的《道士下山》也沒能逃脫這種刻板印象。王寶強曾在《一個人的武林》等動作片上尋求突破,但到頭來最成功的角色,除了一眾“傻根”,便是樹先生。
從《八角籠中》的蛻變可見,王寶強其實一點不傻,他只是質樸、真誠,而且努力、聰明。金掃帚頒獎禮上看似反客為主的危機公關,開啟的是他六年蟄伏、潛心《八角籠中》創作的新征程。在《八角籠中》中還看到了人文關懷——早在國家扶貧攻堅的觸角還沒伸展到四川大涼山區神經末梢的2001年,恩波因不忍看到那些游蕩在山間和街頭的貧苦孤兒無所事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遂收養并培養他們走上綜合格斗的人生路。“恩波格斗”曾收養孤兒達四百余人,是大涼山區脫貧攻堅前一股不可忽視的民間公益力量。《八角籠中》把一個普通百姓為貧苦孩子造夢謀出路的兩難處境演繹得入木三分,還完成了一場關于愛與夢想的發揚和接力。
這次王寶強拿出了他《Hello!樹先生》后最好的表演,讓我們看到了他駕馭嚴肅人物的實力。內心深處,他也是“格斗孤兒”——王寶強8歲懷抱李連杰那樣的功夫明星夢投身少林習武,14歲北漂當群演,直到20歲才主演《盲井》并意外成為影帝。精神世界維度里,他和《八角籠中》那些抓住一線機會搏出冠軍夢的孤兒無異,這也是這個故事直擊人心的所在。
同樣是主演過徐崢喜劇后進而當導演,包貝爾在獲得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導演”后采取消極甚至是罵戰的態度,結果導演作品《胖子行動隊》后又有《陽光姐妹淘》梅開二度。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影視清流王寶強蟄伏六年的鉆研,自我突破的努力,以及說到做到的真誠,讓以金掃帚獎為代表的批評和鞭策,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