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
202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首個服飾通史展覽——《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開幕,這里不僅有畫像、人俑,還有對應的實物以及復原的人像。

3.中華服飾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先民已經能利用骨針將獸皮等天然材料縫制成簡單的衣服。新石器時代,先民已經能紡織絲、麻等織物。到了商周時期,中華服飾的基本款式“上衣下裳”就已經出現了。

4.戰國時期出現了上下身互相連接的深衣,其下擺裁出曲裾,長的部分向后纏繞,能夠把身體很好地包裹、遮蔽起來,并且不會妨礙走路,穿起來端莊、優雅。

戰國 人物龍鳳帛畫 湖南博物院藏
5.深衣從戰國一直流行到魏晉時期,文官、武士、婦女都可以穿。

西漢 長信宮燈 河北博物院藏
6.隋唐時期的常服受到南北朝以來胡服、鮮卑服的影響,流行圓領袍衫、烏皮靴。

7.唐末五代的貴族女性流行把頭發梳成高高的“高髻”,她們不僅會用假發來填充,還把假發做成脫戴方便的假髻,髻上插發釵、步搖,身著大袖披衫、長裙,還要搭配一條飄逸的帔(pèi,也叫披帛)。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9.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人氣質”最盛的時代,這一時期的服飾風格崇尚簡樸、內斂。比如宋代男子的官服上不會有過分夸張的紋飾,袍袖和下擺也沒有二方連續圖案滾邊等。

10.宋代女子服飾在繼承唐代服飾特點的同時,又在當時的風尚影響下,開創了獨特的穿衣風格。

11.明代服飾承襲宋元,但又追求恢復漢唐服飾傳統。官員的官服胸前及背后有“補子”,圖案用飛禽、走獸區分文、武。文官用禽(如仙鶴、孔雀等),武官用獸(如獅子、老虎等)。

展覽現場有展示不同補子的影像裝置
12.清代服飾在保留滿族便于騎射的基本特征前提下,將漢族服飾中所包含的禮制思想、吉祥紋樣和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獨特的清代服飾文化。

清代皇帝的明黃色朝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