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會
當下,汽車產業的“大航海時代”已經到來。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飛速成長,中國汽車出口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從“以市場換技術”到如今的“加價出口”,中國車企與世界汽車巨頭的競爭地位正發生歷史性易位。
Currently, the "Age of Great Navigation" in the automotiveindustry has arrived.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domestic newenergy vehicle industry, China's automobile exports, represented bynew energy vehicles, have shifted from "market access in exchangefor technology" to "exporting at a premium", resulting in a historicshift in the competitive positions of Chinese automakers and globalautomotive giants.
汽車出口新時代
1 0 8 . 2 萬輛、2 0 1 . 5 萬輛、3 1 1 . 1 萬輛……從2020年到2022年,三年之間,中國的汽車出口總量實現百萬增量“三級跳”,躍居全球第二。2023年以來,我國汽車出口持續“高歌猛進”:1—4月,汽車出口已達137萬輛,同比增長89.2%,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頗為亮眼,總量34.8萬輛,同比增長1.7倍。
“保守估計,2023年全年將實現400萬輛以上的出口量。”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助理王都表示,以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中國汽車出口量在2021年趕超韓國、2022年趕超德國之后,2023年或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不難看出,汽車出口總量“一路狂飆”的背后,是中國汽車產業迅速崛起的真實寫照,而“勢如破竹”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更是為我國的汽車強國之路注入新的動力。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汽車出口新時代已至。在新能源汽車出口保持高水平同時,出口車型高端化、對象多元化已成為趨勢。
“新能源汽車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讓中國汽車品牌可以更自信地站在世界汽車大舞臺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們將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推向全球市場,并且,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同時,也正在向全球輸出“中國品牌”和“中國技術”。
“中國新能源汽車在電池、電機、電控等領域都具備較為突出的技術優勢和產業鏈韌性,疊加國內綜合制造成本優勢、智能化先發優勢,在海外市場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表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1—5月整車出口量前十的車企中,上汽整車出口數量最多,累計出口39.6萬輛。而比亞迪出口增速最快,年內累計出口6.9萬輛,同比增長14.2倍。奇瑞、長城汽車的出口增速也非常顯著,分別同比增長1.8倍和1倍。
近年來,上汽、比亞迪、長城、吉利、奇瑞等自主車企也紛紛加速海外本地化生產及供應鏈建設,傳統的出口模式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上汽集團在美國硅谷、以色列特拉維夫和英國倫敦設立了三個創新研發中心;在泰國、印尼、印度建立了三個海外生產制造基地。奇瑞汽車也在歐洲、北美、中東以及巴西等地建立了全球研發基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奇瑞已經在全球建立了10家海外工廠。
比亞迪在海外建廠的步伐同樣激進。2022年,比亞迪全資投資的首個海外乘用車工廠在泰國正式開建。據悉,比亞迪還計劃在巴西、歐洲等地建設工廠。
此外,長城、長安等自主車企也都規劃了明晰的海外建廠計劃。新造車勢力方面,蔚來、理想、小鵬、愛馳、威馬、嵐圖已于近年陸續出海。歐洲、東南亞市場是這些企業的出海首選地。值得一提的是,蔚來已于去年7月在匈牙利投資建設了首個海外工廠,加速實現生產本地化。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品牌汽車企業在海外建立工廠,意味著以更低的成本服務本地客戶,既有利于海外業務經營,也利于擴大在海外市場的占有率。
從長期來看,中國的汽車出口增速將保持平穩。當前歐美發達經濟體高利率、高通脹,需求有所減少,而新能源汽車在節能方面有一定優勢,將吸引歐美客戶的關注,滿足其節能和低碳環保需求。
除了實現產品出口外,也有部分中國車企開啟了向海外市場的技術輸出。以吉利汽車為例,過去兩年,吉利已與全球汽車合作伙伴簽訂了超過200億元的技術轉讓和產品研發合同。吉利控股集團CEO李東輝認為,技術輸出將成為未來中國出口的一個新的亮點。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實現從賣產品到輸出技術標準。
新能源車優勢凸顯
汽車“出海”已成為地方拉動本地汽車產業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各地圍繞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出多項鼓勵政策,形成較為完善的汽車產業鏈。同時,為保障原料和設備的輸入以及汽車成品的輸出,多地還著力打通物流大通道,提供提前申報、快速通關等便利化舉措,縮短了汽車出口通關時間,使汽車出口創匯更加便捷。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明確培育汽車出口優勢,各地方、商協會組織汽車企業與航運企業進行直客對接,引導汽車企業與航運企業簽訂中長期協議。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同時受益于我國汽車制造比較優勢延續,疊加海外替代需求增長,將有效支撐汽車出口高景氣度延續。
新能源車的出口增長得益于技術創新和產品優勢的雙重驅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新能源車在性能、續航里程、充電速度和駕駛體驗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提升,使其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力。
業內人士表示,成本和技術優勢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增長的重要支撐,使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具備極高的性價比。中國車企不斷填補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空白,并在部分領域實現世界領先,進一步獲得海外消費者的青睞。
幾年前特斯拉汽車超過600公里的續航里程獨樹一幟,而如今,國內車企早已推出1000公里續航車型。更長的續航意味著更高的電池能量密度和電控技術,這意味著國內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已掌握核心技術。
隨著汽車工業向電氣化、數字化發展,消費者的購車理念也在逐漸轉變。除了車輛品質、工藝以及續航能力等“硬”指標外,消費者也格外關注汽車的“軟”實力。
“在選購汽車時,我很看重360度全景影像和輔助駕駛功能,以及自動泊車功能。”一位消費者表示,去年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車數量并不多,而今年,具備相關功能的車型增加了不止一倍。
如今,國內外消費者都對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這方面,中國車企走在世界前列。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車身控制等方面都有諸多新產品發布。其中AI TO問界M5系列華為高階智能駕駛版, 成為首個同時搭載HUAWEI ADS 2.0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和鴻蒙智能座艙3.0的車型;比亞迪在車展上帶來的云輦-P智能液壓車身控制系統,讓仰望U8成為目前唯一一款能夠實現“高度+剛度+阻尼”同時自主調節的車型。從整車角度可以清晰看到汽車智能化的快速進展。
事實上,AI互聯網技術對中國新能源車快速發展的加持是全方位的,包括提高車輛智能化水平、提升駕駛安全性、降低能耗等方面。例如,AI技術可以通過對車輛數據的分析和處理,提高電池的續航能力和管理效率。通過軟件與數據定義汽車,實現“千車千面”,這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新名片。
A I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自動駕駛技術快速發展,提高了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程度和駕駛舒適性,新能源汽車將會在智能出行領域取得更加顯著的突破和創新。同時,中國正大力進行新基建投資,加快充電樁、5G基站、路網協同等領域的建設,在自動駕駛應用場景上有望領先,有利于促進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和不斷更新迭代。
正是原創技術的明顯優勢,讓新能源汽車越發“聰明”,同時極大增強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話語權,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上不懼競爭,具備一定的溢價能力,成為引領我國外貿出口的“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之一。
打好“本地化”這張牌
對于新能源品牌而言,出海也面臨諸多困難,第一道難關便是成本壓力。要知道,作為造車新勢力代表性頭部車企,“蔚小理”的日子其實并不太好過。面對特斯拉坐擁先發優勢、全球市場和規模效應發起的“開年價格戰”,“蔚小理”三家雖然整體營收都迎來增長,但在盈利上均未能真正“上岸”。
在海外市場開拓層面,如果選擇相對發達的歐美市場。且不說,在巴黎這樣的城市開一家像樣的體驗店,一年租金是多少,單就大宗商品入歐前必須經過的一系列合規認證,包括安全性能、網絡環境等,再加上購買數據服務器等花費,前期的投入就堪稱天價,再扣除成本、運費、關稅等,即使售價提高之后單車利潤仍舊不高。
而第二重障礙,便是消費習慣差異。目前全球消費意向仍舊以燃油車為主,再加上國外很多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固有認知,無形中也加大了新勢力品牌的教育成本。除此之外,營銷模式的迥異也構成了一定的“交流障礙”。
意大利汽車經銷商Koelliker集團CEO就曾在上海車展期間表示:“對于意大利市場來說,網上銷售汽車是不合適的。意大利新能源汽車的消費主力年齡多集中在50—60歲,他們對于網上銷售渠道接受度很低。”在這一點上,雖說購買人群的年齡段可能不同,但三五年前的國人普遍對此也抱有類似的看法。
此外,盡管我國汽車出口近年來成績斐然,但其實經濟增長、地緣政治、貿易壁壘、供電安全、成本壓力等問題都存在著不確定性,這些都是全球汽車產業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造車是一場馬拉松。新能源汽車“出海”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上,一些領域我們有著不小的優勢,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有些領域我們還存在著明顯的短板,例如操作系統和車用芯片,而這些是構建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生態的核心。只有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加強研發投入,早日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才能鞏固和擴大發展優勢,讓我國新能源汽車在海外更受歡迎。
我國新能源汽車海外版圖不斷擴大,也有賴于政策和物流等的支撐。近年來,圍繞新能源汽車“出海”痛點,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不少重要舉措,以支持汽車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無論是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運輸能力,還是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隨著RCEP的全面實施,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以及越來越多雙邊、多邊自貿協定的簽署和生效,貿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強勁助推我國新能源汽車“揚帆遠航”。
我國車企進入海外市場,會面對文化和法律差異、匯率風險、國際關系變化等諸多挑戰。這就倒逼相關車企不僅要深入研究新市場,還得加快建設海外營銷和售后服務網絡,并有效保障數據安全與個人隱私;同時,整車企業、動力電池企業和附件企業也要整合資源,抱團“出海”,共建海外的本地化供應鏈。應當說,能否打好“本地化”這張牌,關系到我國新能源汽車征戰海外市場的最終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