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4月15日,在太倉順利舉行的“中國管理50人”2023年春季論壇上,揚州大學的呂力教授在閉門會議上發表了題為“管理評論學派與管理學者的社會責任”的演講。呂教授通過管理學批評學派引入問題,闡述了管理學研究的“評論轉向”,進而指明管理學者履行社會責任的內涵。以下內容整理自現場演講,有刪節。
中圖分類號: C 93
文獻標志碼: A
1 管理研究的批評學派
我認為,管理研究的批評學派是由明茨伯格的早期研究開啟的。相比于我們傳統的管理學研究重視“提煉管理實踐的一般規律”,該學派的宗旨并不是要從大量的素材中提取一般性的管理規律(無論是局部性的規律還是全局性的規律),而只是通過對個別管理案例的評論,給管理實務工作者提供一個反思的機會。
2 管理學研究的現實
2000年之后,管理學理論就基本沒有提出超越實務界的理論,反而是實務界不斷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管理手段,而理論界一直處于跟隨與解釋的狀態。
世界進入21世紀之后,管理學研究只能勉強跟上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以及井噴式的創新創業,完全談不上引領。因而,將管理學定位于“評論”“批評”或“綜合”是非常合適的。
3 作為對比的其他人文學科
管理學作為人文學科的一種,與人文學科中的另一種——文學學科來做對比,相似的是文學學科也基本定位于“批評”或“評論”角色,文學院教授通常并不親自從事文學創作,而是對不同的文學作品進行評論,以促進作者、社會以及文學理論本身的反思。文學研究的目標已轉變為跟上文學創作的步伐,它已經很少能“指導”文學創作了。
我們再來對比人文學科中的經濟學學科,經濟學家張五常認為,經濟學的作用是解釋經濟現象。他在1982年就任香港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院長時的演講中說到,在過去大多數經濟學家往往根據應該是什么來分析,這是一種旨在提供政策建議的規范方法。但是,近年來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變化。許多經濟學家現在開始試圖解釋事情為什么像現在這樣,這是一種立足于推導和檢驗假說的實證方法,潮流已轉向經濟解釋,我們應該做這一高漲潮流的弄潮兒。
4 管理學研究需要調整的兩個目標
其實不難看出,人文學科的“評論”“批評”等特征是顯著的,因而我認為管理學研究有以下兩個需要調整的目標:(1)管理學研究應指導實踐。事實證明自21世紀之后,管理的學術研究沒有能夠指導實踐。反而是,管理實踐不斷指導管理學術研究。(2)管理學研究應該總結管理實踐的一般規律。目前我們的管理學術研究也沒有能總結出所謂的一般規律,而管理學者不斷用所謂“邊界條件”為自己的結論不能推廣為一般規律而辯護。
總之,大學商學院的管理學研究將自己定位為普適管理規律的建構,我認為超過了絕大多數學者的能力范圍(個別天才除外)。
5 管理學研究的“評論轉向”
在我看來管理學研究應該向評論轉向,要放棄發現管理一般規律的幻想,放棄管理學指導實踐的幻想,而要通過管理學的評論轉向,實現:給管理實踐者提供一些參考意見;指出管理實踐者目前做法的一些問題;倡導管理學者多研究中國的管理問題,如果“特殊性”有用,就不要總追求“普適性”;如果仍有余力,可以在必要時形成管理學的一套站得住腳的體系,以免總是被其他學科攻擊“管理學根本不是獨立的學科”。
6 管理學者的社會責任
最后,“評論”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大量的評論提供了對管理實踐的客觀中立的觀察、對各種管理思想(技巧)的綜合,激勵管理實踐的發展。管理學者的社會責任就是“客觀中立地評論”。
收稿日期:2023-05-15
作者簡介:呂力,揚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管理思想與商業倫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管理50人”論壇輪值主席(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