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歡歡 黎 斌 陳克龍 張妤婷 陳 凌
失眠是臨床常見的睡眠障礙,以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易醒、日間嗜睡為主要癥狀,患者常并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導致白天生活和工作受到嚴重影響[1]。目前西醫多予褪黑素受體激動藥、苯二氮類受體激動藥和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藥物治療,雖可有效緩解失眠癥狀,但存在藥物依賴性,且長期療效欠佳,停藥后易反復發作。失眠屬中醫“不寐”“不得眠”范疇,肝郁氣滯為常見證型,七情不暢則肝失疏泄,肝郁氣滯,擾亂心神,發而為病[2]。筆者將疏肝調神法針刺聯合調肝安神方用于肝郁氣滯型失眠,并與西醫常規治療作對照,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與分組 選擇我院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肝郁氣滯型失眠患者96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3]中失眠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肝郁氣滯辨證標準;年齡≥18歲;病程>1個月;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8分;肝腎功能正常,可接受藥物治療;近1個月內未服用過抗抑郁、焦慮及精神病類藥物。排除標準:心腦血管疾病等嚴重器質性疾病;既往有酒精依賴史或藥物濫用史;精神病癥狀;既往有腦外傷、腦部手術史、癲癇病;妊娠期或哺乳期。本方案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患者均知情同意。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中醫聯合組與艾司唑侖組,各48例。
1.2 治療方法 艾司唑侖組予艾司唑侖片(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1 mg/片)口服,每次1~2 mg,每日1次,睡前服用,連續治療8周。中醫聯合組予疏肝調神法針刺聯合調肝安神方。疏肝調神法針刺:患者取平臥位,取穴神門、百會、肝俞、內關、心俞、太沖,常規消毒針刺部位周圍皮膚,使用0.3 mm×25 mm、0.3 mm×4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神門直刺,百會向正后方平刺,肝俞、心俞斜刺,內關、太沖直刺,行捻轉手法,以患者感酸脹感為宜,得氣后留針30分鐘,隔日行針1次,每周治療3次,連續治療8周。調肝安神方:酸棗仁15 g,醋柴胡6 g,鉤藤10 g,黃芪15 g,郁金10 g,茯神15 g,首烏藤15 g,生龍骨20 g,當歸10 g,川芎10 g,生牡蠣20 g,甘草6 g。日1劑,加水煎煮至200 mL,早晚分服,連續治療8周。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擬定療效標準。臨床痊愈:睡眠深沉,睡眠時間恢復正常,無睡眠不安癥狀,醒后無困倦、乏力癥狀;顯效:睡眠質量明顯好轉,睡眠深度顯著增加,睡眠不安顯著改善,醒后困倦、乏力顯著減輕;有效:睡眠質量有所好轉,睡眠深度有所增加,睡眠不安有所改善,醒后困倦、乏力有所緩解;無效:睡眠質量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臨床痊愈、顯效及有效合計為總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性別、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年齡、病程)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中醫聯合組:男15例,女33例;年齡21~60歲,平均(41.5±10.8)歲;病程1~8年,平均(4.4±1.9)年。艾司唑侖組:男13例,女35例;年齡24~58歲,平均(42.9±11.5)歲;病程1~9年,平均(4.6±1.8)年。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20,t= 0.61、0.53;P>0.05)。
2.2 兩組療效比較(表1) 中醫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87.5%(42/48),高于艾司唑侖組的70.8%(34/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04,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中醫聯合組治療期間發生不良反應2例(4.2%),其中嗜睡、頭昏各1例。艾司唑侖組治療期間發生不良反應8例(16.7%),其中嗜睡、乏力各3例,頭昏2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02,P<0.05)。
艾司唑侖片為苯二氮?類抗焦慮藥,可明顯縮短或取消非快速動眼睡眠第四期,阻滯對網狀結構的激活,有鎮靜催眠作用。但它存在藥物依賴性,且長期療效欠佳,停藥后易反復發作。
中醫認為,肝藏血舍魂,主宣泄,七情不暢,則肝疏泄功能失常,氣滯血瘀,擾亂心神,發而為病,故治療應以疏肝解郁為主,兼顧調神安心[6]。針刺與中藥方劑是傳統中醫療法,安全有效,適應證廣,在治療慢性病方面有著獨特優勢[7]。筆者堅持針藥結合原則,將疏肝調神法針刺聯合調肝安神方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針刺取穴神門、百會、肝俞、內關、心俞、太沖。神門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之一,為心氣出入之門戶,針刺本穴可開心氣之郁結,有鎮靜、安神、寧心作用。百會是調節腦功能的要穴,穴性屬陽,又陽中寓陰,可通達陰陽脈絡,調節陰陽平衡。肝俞疏肝理氣、降火退熱,內關理氣散結、養心安神。心俞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失眠、健忘、心痛、驚悸,具有寬胸理氣、通絡安神的作用。太沖乃肝經上原穴,有疏肝解郁之功。上述穴位聯用,可通過穴位刺激調節陰陽,發揮疏肝理氣、寧心安神作用。
調肝安神方中酸棗仁歸心、脾二經,可補心血、調五臟,具有養心補肝、寧心安神的作用,是臨床用于各種原因導致失眠障礙的良藥,醋柴胡屬解表藥,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之功效,鉤藤歸肝、心包經,有熄風定驚、清熱平肝之功效,柴胡、鉤藤與酸棗仁三者合用,可增強疏肝定驚、寧心安神的功效。黃芪乃補氣之要藥,可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生津養血,郁金行氣化瘀、清心解郁,二者聯用可加強理氣解郁。茯神寧心安神、止驚定志,首烏藤養心安神、通絡祛風,主治虛煩不眠、心神不安;生龍骨鎮驚安神、平肝潛陽,多用于治療失眠、心神不寧;生牡蠣重鎮安神、潛陽補陰,多種藥物合用,可加強疏肝調神之功。當歸、川芎行氣活血、化瘀通絡,協助酸棗仁、柴胡理氣導滯、疏肝解郁,甘草調和諸藥。上述藥物聯用,共奏疏肝理氣、涼血化瘀、安神寧心之功。
本文結果顯示,疏肝調神法針刺聯合調肝安神方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效果優于艾司唑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