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剛 夏恩偉 吳連明
膽總管結石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消化系統疾病。膽總管結石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膽道感染、膽汁淤積、膽道蛔蟲等因素導致膽總管內形成結石稱為原發性膽總管結石;由膽囊內落入膽總管內的結石為繼發性膽總管結石。此外,對于因膽囊切除、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戰傷、異物攝入或其他特殊病史后多年出現典型癥狀的患者,還需要考慮異物遷移伴膽道并發癥的鑒別診斷[1]。我院外科2021年10月收治魚刺引起膽總管結石伴發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1例,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70歲,因“反復右上腹疼痛10年,再發6小時”入院。入院前6小時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腹及心窩部疼痛,疼痛呈持續性絞痛,陣發性加重,向右側腰背部放射痛。伴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有寒戰、發熱,無咳嗽、咳痰、胸悶、氣促,無腹瀉、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為求進一步診治擬“腹痛待查”收入住院。患者既往30年前有胃手術史,具體手術方式不詳。查體:體溫38.3 ℃;腹部外形平坦,右上腹肌緊張,右上腹壓痛,無反跳痛,墨菲征陽性,移動性濁音陰性,雙腎區叩擊痛陰性。血常規:WBC計數14.3×109/L;C反應蛋白81.6 mg/L,總膽紅素57.9 μmol/L。腹部CT提示:膽總管下端多發結石伴肝內外膽管擴張;膽總管下端有一條狀高密度影,大小約4 cm,CT值約276 HU,見圖1。患者無支架植入病史。為防止病情加重,以膽總管下端結石伴發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行急診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置管術。術中見膽囊增大,表面充血、水腫,膽總管擴張,膽總管內多發小結石,同時見被結石包裹的魚刺1枚,長約5 cm,見圖2。

圖1 膽總管CT結果

圖2 術中取出的被結石包裹的魚刺
患者術后予抗感染、適當護胃制酸、護肝、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好轉出院。出院后1個月來院復診,患者精神狀態良好,腹部CT示T管位置良好,膽囊切除術后改變。予拔出T管,囑患者多休息,忌油膩食物,避免劇烈運動。出院后6個月電話隨訪患者恢復良好。
魚刺引起膽總管結石的病例臨床少見且獨特。膽總管結石主要表現為腹痛、發熱、寒戰、黃疸;但由異物引起的膽總管結石,根據異物的性質,可能會出現一些特定的臨床癥狀,如惡心、嘔吐、穿孔等。本例患者這一不常見的魚刺誘發性膽總管下端結石,發病機制可能是由于患者30年前胃手術史,Oddi括約肌喪失功能,魚刺經由膽總管十二指腸吻合口返流至膽總管下端,從而誘發膽管結石、膽管炎。鑒別診斷:膽總管結石伴發膽管炎需與常見急腹癥相鑒別,如胰腺炎、胃腸道穿孔等。① 胰腺炎:主要癥狀為上腹部突發持續性劇烈疼痛伴腹脹,惡心、嘔吐,多發生于暴飲暴食后。腹部CT可顯示胰腺腫脹,伴或不伴密度改變,腎周筋膜增厚,周圍滲出。血清淀粉酶升高有助診斷。② 胃腸道穿孔:主要癥狀有急性腹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查體腹肌緊張、板狀腹。腹部CT或腹部立位平片可見腹腔內或膈下游離氣體。臨床針對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方式一般有經典術式“開腹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術”,微創治療方法包括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Oddi括約肌切開取石加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腹腔鏡下膽總管探查術聯合術中膽道鏡取石[2]。
魚刺滯留一般常見于咽喉部,有時也會下移,滯留于胃腸道或其他臟器,引起相應改變。術后追問病史,患者入院前3個月有誤食魚刺病史,當時無不適,未引起重視。老年人一般反應較遲鈍、疼痛不敏感、表述不清晰,易誤診、漏診,故如有誤食魚刺、棗核等,雖然當時無明顯不適,也應及時就診,完善食道CT、喉部CT、喉鏡等相關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處理,以免病變遷移,伴發相應并發癥等病變,導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