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通
(六盤水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
如何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是我國面臨的巨大挑戰。從災害角度來看,水土流失會增加地表徑流,當暴雨發生時,由于地面坡度大,坡面截流能力較差,會加大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概率[1-3]。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同樣會造成生態惡化。因為土被侵蝕、被搬運,肥沃的表土被搬運至他處,徑流白白流失,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水資源缺乏,進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變化。因此,采取適當的水土保持措施,對于減少災害發生頻率、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4]。
賈國賢[5]對渭干河灌區內麻扎干渠節水改造工程水土流失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水土流失量預測措施;牛文鵬等[6]對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情況進行分析預測,提出具體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張佳威[7]利用ArcGIS 的ModelBuilder 構建基于加權疊加算法的土壤侵蝕強度類型自動繪制模型,對土壤侵蝕狀況進行現狀分析和影響評估;李瑞等[8]采用RUSLE 模型、Getis-OrdGi、地理探測器等方法,量化了石漠化強度評價因子與土壤侵蝕之間的關系;孫家新等[9]以沂水縣為研究對象,基于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對其土壤侵蝕時空變化特征及變化原因進行分析;王瑋娟[10]以汕頭至湛江高速公路項目為例,探討了水土流失現狀及防治措施。
植物種植是當前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因其根莖具有較好的錨固作用,能夠增強土壤的抗沖蝕力,長期以來來被廣泛運用于水土保持項目中。本文以貴州省內水土流失重點觀察區域為例,采用當地根莖土壤進行了降雨侵蝕試驗,研究了不同根莖指標對土壤流失的影響,最后分析了根系防止土壤侵蝕機理和防治措施,研究方法可為相關工程提供參考。
本次研究區域位于貴州省內,研究土樣取自試驗站的草地、休耕地和部分植被覆蓋區。研究區域旱季較長,年平均降雨量為1850 mm,平均氣溫為28.4℃。該地區具有典型的紅土地貌和地形,海拔為20~85 m,土壤黏土含量分別為56%、24% 和20%,密度為1.82 g/cm3。取樣時使用錘子將剛盒(0.35 m 長、0.09 m 寬和0.08 m 深)打入土壤中,為了保護剛盒,在頂部放置木板防止剛盒變形。取樣后,將樣品放置(包含根系)在一個容器中,器皿水位恒定在土壤表面以下3.5 cm,允許水在土壤毛細管中緩慢上升8 h,使得所有樣品具有相似的土壤水分含量,最后采樣后所有樣品都在常溫(20~25 ℃)下儲存。
本次土壤流失試驗采用侵蝕模擬器進行,水槽長1.82 m、寬0.94 m,其底部有一個開口,與金屬樣品箱的尺寸(長35 cm、深9 cm、寬8 cm)保持一致,使帶有根系的土壤表面與水槽表面處于同一水平。土壤侵蝕盤的坡度為15°,帶有單中心噴嘴以模擬自然降雨,降雨流速為9~10 L/min。為了收集多余的水和被侵蝕的土壤,本研究還在侵蝕盤的底部放置了測量桶。測量桶每3 min 更換1次,以了解含沙量的變化。所有收集到的水和泥沙隨后被帶到實驗室,對徑流水量和泥沙濃度進行詳細分析。每次試驗持續1.5 min,在桶中收集徑流和沉積物,試驗結束后將桶中水進行靜置,直到懸浮沉積物沉淀,然后用虹吸管吸出清水,將沉淀物轉移到玻璃中,并在105 ℃下干燥,放置8 h 后稱重。土壤抗侵蝕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AS為土壤抗侵蝕指數;f為流速(L/min);t為沖刷時間(min);W為烘干沉積物的重量(g)。
土壤AS越高,土壤抗侵蝕性越強。為測得根系對土壤流失的影響,每次試驗后,通過在低水壓下噴水將根系從土壤中分離,然后測量每個樣品的根密度。根密度RD是土壤樣品的根質量和體積之比,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MD為干燥根系的質量(g);V為樣品箱的體積(cm3)。
另一方面,根長密度RLD表示根的總長度除以根滲透土壤的體積,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LR為根系長度(cm);V為樣品箱的體積(cm3)。
根表面積密度RSAD表示土壤與根系表面接觸的總面積,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N為根數;D為平均根直徑(cm);RL為平均根長(cm)。
本次試驗結果使用LSD(最小顯著性差異)程序在0.01 顯著性水平上進行多范圍分析,確定土壤抗侵蝕性和植物根系之間的關系。分析時,通過非線性回歸方法研究土壤抗侵蝕指標AS與根密度RD、根長密度RLD和根表面積密度RSAD之間的關系,回歸結果用衰減系數來評價。AS與根系各指標之間的數學關系,如圖1—3 所示。由圖1—3 可知,AS分別隨RD、RLD和RSAD增大而增大,不同植被的根直徑差異很大,對土壤抗侵蝕性的影響也不同,不同根系直徑參數下AS相差7 L/g 左右。當RD為1,AS為3 L/g;當RD為8.5,AS為9.5 L/g 左右。當RLD為2.2,AS為3.1L/g;當RLD為8.5,AS為9.5 L/g 左右。當RSAD為0.1,AS為3.5 L/g;當RSAD為1,AS為9.5 L/g左右。

圖1 土壤抗侵蝕指數與根密度關系

圖2 土壤抗侵蝕指數與根長密度關系

圖3 土壤抗侵蝕指數與根表面積密度關系
由試驗結果可知,植物根系能夠較好地提高土壤抗侵蝕性,這是由于植物根系間的錨固作用,能夠增強植物根系與土壤間的凝聚力,從而增強土壤的抗沖蝕力。同時,根系也通過分泌物質來改變土壤,將土壤粘在一起來提高土壤的抗侵蝕性。根尖上通常有十分細小的毛須,隨著根的成熟,毛須會改變根部周圍的土壤,使其更穩定、更容易附著,因此種植植物對土壤流失防治具有重大意義。
對于將來土壤防治措施,建議種植以下植物和樹木。首先是灌木,該品種是中小型多年生植物,與樹木具有共同特征。灌木通常是耐寒植物,由于其強壯的根系和濃密的花朵,是保護周圍土壤免受強風、陽光和傾盆大雨侵襲的較好選擇。其次,種植當地草生植物也是控制土壤侵蝕的最佳選擇之一,因為它的須根能夠迅速深入土壤并生長蔓延,能很好地防治土壤侵蝕。
總之,種植地被、灌木、草和樹木等植物均是有助于防止土壤侵蝕的天然解決方案,該種方法不僅能夠防止土壤顆粒流失,同時也能夠防止土壤營養流失,因此值得推廣應用。
水土流失會增加地表徑流,造成生態惡化,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水資源缺乏,因此采取適當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貴州省內水土流失重點觀察區域為例,采用當地根莖土壤進行了降雨侵蝕試驗,研究了不同根莖指標對土壤流失的影響,最后分析了根系防止土壤侵蝕機理和防治措施。結果表明,土壤抗侵蝕指標分別隨根密度、根長密度和根表面積密度增大而增大,不同植被的根直徑差異很大,對土壤抗侵蝕性的影響也不同,不同根系直徑參數下土壤抗侵蝕指標相差7 L/g左右。因此,植物根系能夠較好地提高土壤抗侵蝕性,增強植物根系與土壤間的凝聚力,從而增強土壤的抗沖蝕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