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朝軍
美育對于個體全面健康成長和美好人格塑造、健康心靈陶冶而言,意義重大而深遠。但在實際落實過程中,美育存在著諸多不科學、不到位、不盡如人意,難以達到美好成長初衷的問題和短板。美育落實成效不明顯,最關鍵的原因,除了思想認識偏差之外,為美育而抓美育也是不容忽視的誘因。學校在落實美育的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統籌意識、課程融合意識、過程浸潤思路和“五育并舉”的整體觀、過程觀。
相對于教育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進而豐盈成長的美育大目標而言,學校所有課程都有美育的影子,也都是落實美育的渠道和載體。校園內的所有軟硬件設施,以及學科教育教學理念,其實都是實施美育和落實美育的空間與途徑。因此,要想將美育落實到位,達到預期,不僅需要各學校高度重視美育育人功能,走出狹隘與偏見,樹立整體美育觀念、浸潤過程觀念以及綜合發力思維也是當務之急。唯有把教師、課程、教育教學、校園設施等都當作實施和落實美育的渠道與載體,美育才不會孤孤單單地依賴單一的音體美課程尷尬生存,而全過程滲透和浸潤落實,也同樣可以讓美育走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抓手、無依托和支撐的尷尬境地。
把美育浸潤于成長過程,不僅僅指的是校內教育,同時更依賴校外美育資源的供給支撐與氛圍營造。社會性的美育專業力量、行業領域內的專業化美育資源、讓學生充滿興趣的各類美育體驗時間機會等,在社會性資源框架內確實豐富多彩,比如戲曲、電影、文化場館、非遺基地等等,無不是美育資源寶庫。而從個體全面發展需要家庭、社會、學校三結合支撐的角度出發,美育對個體成長的涵養和呵護以及助力等浸潤作用的發揮,同樣需要全過程、全鏈條、無縫隙的家庭社會學校資源的供給和融合。因而,我們更應該站在一個更廣泛更開闊的角度來落實美育全過程浸潤個體成長的現實要求。開展研學活動、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讓美育專家進校園進課堂、讓學生近距離參與美育體驗和創作實踐等,尤為必要。而這不僅僅是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踐行美、創作美、發展美的原則和基礎,更是體現和落實美育全過程浸潤涵養助力豐盈個體成長發展的關鍵。此舉也能一舉化解學校美育資源不足、事件性不強、專業化不高、缺少抓手和依托等發展困境與尷尬,這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而言,也注定是意義深遠、值得期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