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峰
【摘要】道德與法治關注兒童個體生命,注重德育的內生性。教育教學應立足兒童生活經驗,珍視兒童生命體驗,將德育內容與兒童生活有機融合,建構德育情境,培育思辨能力,提升道德理性,指導道德實踐,改善道德行為,從而促進兒童道德生命成長。
【關鍵詞】道德生命;實踐智慧;兒童生活;德育規律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1—0104—04
一、問題的提出
道德與法治的最大特色在于關注兒童的個體生命,注重德育的內生性。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特別重視兒童的生命體驗,以及德育內容與兒童生活經驗的有機融合,更好地促進兒童道德生命成長。縱觀當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現狀,以下三個問題非常突出:
(一)隨意化
很多教師無法以宏觀的視野觀照道德與法治教學,梳理學科教學序列,發現學習路徑,僅著眼于這一課、這一冊,缺乏對某一學科在整個學段學習序列的整體把握,不能前后聯系、系統規劃,教學或失之于深,或失之于淺,顯得隨意,學生的道德素養無法實現進階式提升。
(二)概念化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著眼于道德概念的教學,著眼于道德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知識的理解為核心設計教學,教材中的事例、學生的生活僅作為概念理解的說明材料,而不是作為道德情感激發的觸點,也不是行為指導的樣例,道德學習僅停留在概念層面。
(三)平面化
平面化是指教學只是各個板塊之間的平移或者并列展開,缺乏進階式提升[1]。造成課堂教學平面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設計中缺乏生動、有趣且符合目標的活動設計,難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拓展思維深度。
以上問題阻礙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實施,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也阻滯了學生道德生命成長。
二、基于兒童道德生命成長的德育規律
(一)道德生命成長需要實踐智慧
道德生命生長需要實踐智慧。實踐智慧是什么?伽達默爾認為實踐智慧是一種認識的機能,用以得到知識。它與人的處境合二為一,認識道德的內涵,指導人的行為,在不同的處境中不斷擴充道德知識與經驗,從而實現道德生命的成長。實踐智慧指向行為,在具體的處境里進行道德抉擇,實踐道德行為,從而豐富道德生命。
(二)實踐智慧的培育基于兒童生活實際
實踐智慧不是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道德概念與處境合二為一,它是具體的。對此,實踐智慧的培育應當基于兒童生活。“基于兒童生活”具有兩方面含義:一是道德概念的學習基于兒童生活,在對具體、真實的兒童生活進行回顧、整理、反思的基礎上,理解、感悟道德概念內涵,然后回歸兒童生活,在真實的處境中進行行為實踐,提升實踐智慧。二是基于兒童生活即基于兒童真實的思想、認知水平,道德概念的學習、道德行為的實踐均應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規律,循序漸進,科學規劃,不能任意拔高。
(三)教材編寫體現實踐智慧培育思路
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從宏觀看,注重德育目標的序列化、科學化,體現較為嚴謹的學科邏輯,如同一德育領域在不同學段中體現不同的目標要求,契合不同階段學生的知識積累、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等方面差異,呈現螺旋上升的編排結構。從微觀看,落實實踐智慧的培育,以學習活動為核心設計單元,圍繞真實的德育問題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如個體活動、集體活動、探究體驗活動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將學習與生活體驗融合在一起,習得實踐智慧。
三、基于兒童道德生命成長的德育規律實踐
基于兒童道德生命生長的德育規律如何實踐?筆者以小學四年級上冊“這些事,我來做”教學為例進行闡述。
(一)遵循兒童教育規律
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排上特別注重教育規律,其重要表征之一就是體現德育活動的內在邏輯性,遵循兒童道德學習規律。
“這些事,我來做”是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中的一課。這一單元以家庭生活為教育內容,培育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及勞動素養。家庭教育內容在各個學段均有安排,四年級教學目標是在前一階段教學基礎上的提升,在三年級“愛父母”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體諒父母的辛苦,主動參與家務勞動、為家庭做貢獻,初步樹立家庭責任意識,為進一步形成優秀家風做好鋪墊。
以“這些事,我來做”為例,這一課安排了四個活動。活動一為“家務擂臺賽”,以比賽的形式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展示學生的家務特長,使學生從具體的經驗中發現做家務的意義,為活動二“愿做哪種人”奠定基礎,辨析不同行為,形成主動做家務的價值判斷。活動二“愿做哪種人”呈現學生對做家務的不同看法,反映家務勞動的意義,正確理解參與家務勞動是一種責任體現,統一思想認識。活動三“不讓做,怎么辦”,幫助學生解決具體生活問題,為主動做家務掃除障礙。在上述活動層層鋪開之后,活動四“與家務活‘簽約”便水到渠成。四個活動相互關聯,逐層提升,構成嚴謹的邏輯結構。
教學設計應遵循德育邏輯,教學活動安排不宜刻意求新,而應緊貼學生實際鋪設德育路徑。圍繞“這些事,我來做”第2課時教學活動,筆者具體安排了教學板塊“家務活,我在做”“不讓做,多溝通”“做家務,有妙招”“家務活,堅持做”。通過這幾個教學板塊呈現一定的教學邏輯:“家務活,我在做”回應第1課時的實踐任務,又充分展示學生生活,由此反映家長反對孩子做家務的實際問題,反映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這些都是教學的生長點。“不讓做,多溝通”以“劉曉慧的煩惱”創設情境,結合上一板塊中的學生生活真實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消除外部阻力。“家務活,有妙招”注重家務勞動的具體技巧指導,利用學習小組互幫互學,消除學生學做家務的難點,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提升,提高家務勞動的質量與效率。教師示范“單一垃圾桶”變身“分類垃圾桶”,學生交流家務小妙招,在師生互動中,啟迪智慧,激勵學生會干、巧干。在學生家務技術“升級”之后,“家務活,堅持做”順勢展開,堅持實踐。4個教學板塊展現了道德學習的完整路徑,有效地遵循了教育律。
(二)立足兒童生活經驗
德育始于兒童生活,又回歸兒童生活。針對“這些事,我來做”這樣緊密聯系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在課前,筆者進行調查、統計,全面了解了學生做家務的情況,發現學生參與的家務勞動基本比較簡單,如擺放碗筷、洗紅領巾、襪子等,而對于勞動強度大、需要一定勞動技能的活動則參與較少,家長比較重視孩子學習,家務代勞情況比較普遍,因而孩子的勞動意識并不強,勞動體驗也不深刻。基于此,教師應充分掌握學生生活實際,準確研判學情,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讓教學真正走心。
在交流自己做過的家務活之后,安排“家務活,我會做”環節,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挑戰賽,總結獲勝經驗,評比家務能手。安排這一環節旨在彌補學生家務勞動過于簡單、體驗不夠豐富的不足。學生以4人小組開展剝花生比賽。比賽結束,采訪獲勝者,請他發表獲勝感言,主要總結自己獲勝的經驗以及平時的家務勞動帶給自己的收獲。
(三)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離不開道德思辨能力,思辨能力體現兒童的理性精神,能讓學生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2]。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通過引領學生回顧生活,聯系相關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提升學生的思辨力。在教學中,筆者通過以下做法提升學生的思辨力。
1.分類討論。分類討論是一種數學思想,即把所有研究的問題分成若干類,轉化成若干個小問題來解決。這種按不同情況分類,然后再逐一研究解決的思想,被稱為分類討論思想。開展思辨活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混為一談,在教學中應先對問題進行歸類整理,之后進行分別討論。
在“不讓做,多溝通”環節,播放“劉曉慧的煩惱”錄音,談談劉曉慧遇到了什么煩惱,之后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有沒有遇到家務活不讓做的情況,分析父母不讓做家務的原因。針對不同觀點,分類探究溝通方法。分類討論能使問題化繁為簡,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促進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運用并轉化為道德觀念,改善道德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2.材料引用。思辨即“思”與“辨”,思辨的基礎是材料,不同的材料能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思路,有助于眼界的開闊與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同的材料還會引發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將材料及材料背后的觀點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因而,相關教育材料的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此,筆者在課堂上引入了《哈佛研究發現藏在童年做家務里的秘密》等新聞報道,既引出了話題,也提供了思辨說理的材料。材料撬動了學生思維,引發認知沖突,借助新聞材料展開辨析,逐漸引導學生對家務勞動的價值有了正確認識。
(四)指向學生行為改善
兒童道德生命成長外化于日常行為的改善,這也是德育的終極目標。行為的改善需要任務驅動,任務情境給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指向問題的解決。在課堂上,可以模擬操練,規范道德行為;在課外,指引學生逐步養成習慣,規范道德行為。在教學中,筆者以驅動任務為核心設計教學,將其貫穿于整堂課的教學,以任務指向行為優化,讓教學真正為學生道德生命成長服務。
1.任務情境:讓學習指向生活。任務驅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體現以生命為本、為學而設的教學思想。學生的學習在真實、生活化的任務驅動下逐步推進,學生在任務情境中實踐、體驗,持續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為生活積累知識、技能。
“這些事,我來做”的教學設計有一主任務,即“家務活大比拼”。這一任務來自于學校少先隊大隊部開展的活動,在目標上有相同之處,都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通過做家務激發孩子的家庭主人翁意識,喚起家庭責任感。因此,將少先隊活動融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形成合力,以此推動整堂課教學。
在“家務活大比拼”情境下,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設置“集章爭取參賽資格”活動任務,圍繞這一任務解決具體問題,展開教學,在任務驅動背景下進行實踐、體驗、總結、提高。課后,任務繼續驅動學生開展家務勞動,集章、爭先,在勞動實踐中提升勞動水平,培養勞動意識、家庭責任,最終改善學生的行為。任務情境是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橋梁,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以真實的任務驅動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家務妙招:讓學習指向問題解決。家務妙招在教科書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太大,但是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價值卻非常大。因而,在教學中,筆者放大了“家務小妙招”這一板塊,指導學生以智慧的方式解決家務勞動中遇到的問題。家務妙招一方面來自教科書中提到的幾種,另一方面來自學生生活,學生在家務實踐中嘗試應用并證實妙招效果,體現實用性。
四、研究成效
基于兒童道德生命成長的教學立足兒童生活經驗,關注兒童思辨能力發展,集中指向兒童行為改善,同時遵循兒童道德學習規律,努力培育兒童實踐智慧,實現兒童道德生命成長,具有以下三方面優勢與成效。
(一)德育過程是立體的
德育課堂是在大任務情境下以有序的學習活動構建而成,根據教學需要合理設置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使德育過程豐滿而立體,理解、體驗、實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變抽象說教的德育課堂模式。
(二)德育生成是鮮活的
課堂以學習活動構建而成,學生在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中進行道德學習,學習內容與學生成長融合,習得的道德知識、獲得的情感體驗以及生成的實踐智慧都是鮮活、生動、個性化的,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道德素養。
(三)德育課堂是有深度的
課堂上再現實際道德問題,解決實踐難題,真正觸動學生心靈,并以教師組織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思維碰撞,對于情感體驗和思維發散,都具有一定深度,解決了以往課堂教學零碎、平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陶元紅.統編《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教材簡析[J].福建教育,2019(25):44-48.
[2]陳榮華.伽達默爾實踐智與道德生命的成長[J].現代哲學,2013(01):72-79.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