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春曉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陜西西安 710018)
“十四五”時期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五年,也是陜西建成體育強國,真正實現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向著體育強省的路途邁進。作為民生所向往的,體育產業是幸福化的產業,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后疫情的當下,高質量的發展,須數字經濟作為引擎支撐,驅動體育產業不斷向前[1]。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數字中國”的總體構想,想要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就必須將其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體育產業與數字經濟的高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驅動著體育產業找尋新的目標,并在發展中注入新的動力。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較“十三五”初期擴張了一倍多,同比增長16.2%,占GDP 比重達39.8%,較“十三五”初期提升近10%[2]。結合陜西省發布的數據報告來看,陜西地區在2020年中的數字經濟總量,已經超過7 000 億元,數字經濟于全省中的占比超過30%。保守估計,到2035年期間,陜西體育產業的規模將超過1 500億元,增加值將達到500億元。同時,從長遠上來看,無論是數字經濟,還是體育產業的發展,都呈現出高速化的增長態勢。
體育產業是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同類經濟活動的總稱,也被稱為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體育產業要保持高質量發展,就要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將體育產業結構、效率與產值相融合,構建統一化的價值產業[3]。要想體育產業朝著高質量的路徑發展,對于生產要素的指導,就要降低其投入,配置高效率的資源,進而呈現出成本低和社會經濟效益好的現象。
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支撐的關鍵生產要素,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其與經濟相融合,進而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形成的新的經濟形態[4]。陜西的數字經濟發展,在國內競爭力還不錯,綜合指數排在第十四名。從2022年開始,陜西省制定出臺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和指導意見,召開數字經濟發展推進會議,新增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4 個,居全國首位。新增48 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424 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提高到48.5%、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40.8%。陜西數字經濟飛速攀升,產業數字化的形態,已逐漸成為傳統產業轉型的必然選擇,加強體育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促使體育產業數字化,這也是推動體育產業高質發展的重要動力[5]。在新發展格局下,體育產業的數字化,是優化國內產業結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和陜西省2018年度體育產業調查結果顯示,到2018年底時,陜西省從事活動的體育法人單位共有5 409 個,與2015 年相比,整體增長幅度較大,增長超180%,在營業收入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共收入225.17億元。同時,從體育產業的結構上來看,體育產品制造、體育產品銷售、體育場地使用上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9.88 億元、123.43 億元、31.1億元,唯有體育產品銷售成績最亮眼;站在體育產品的經營性質上來看,體育服務、體育教育、體育傳媒,營業收入分別為1.29億元、0.37億元、2.57億元,整體占比均不高。從以上數據分析可知,陜西省體育產業營業收入的80%以上來自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銷售與出租和場地建設,體育制造業仍然是陜西省體育產業的重心。而體育服務業營業收入,尤其是體育傳媒與信息服務占比過低。產業結構失衡是制約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6],詳見表1。

表1 陜西省體育產業總產出與體育產業法人單位情況
從圖1 可以看出,目前陜西省體育產業營業收入主要集中在西安、安康和渭南市,占該省體育產業總營業收入88.87%。其中,西安體育產業營業收入占全省76.96%,陜南地區商洛、漢中地區體育產業收入占陜西總營業收入2.65%。另外,陜北地區的體育產業總營業收入僅占總營收的2.45%。從上述數據可得,陜西各地區的體育產業,在發展上的差距較大,整體產業分布不均衡,這也一直制約著體育產業的發展,不利于產業的成長[6]。

圖1 2018年陜西省各地區體育產業營業收入占比
從表1數據可知,陜西體育產業在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用品消費市場正逐步走向成熟。截至2021年,該省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達1 433.3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占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7.4%。其中,西安、咸陽、渭南3 個體育消費國家試點城市,城鄉人均體育消費均排在全省前列。根據調研,這種現狀僅局限于地市級城市,而農村、鄉鎮等地方的體育用品市場和消費情況,則遠不如地市級城鎮,農民在體育用品消費、健康休閑等領域的支出水平在100 元以下的占42.9%。究其主要原因,與農村經濟不發達、農民閑暇時間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水平低有關。
“十四五”時期陜西省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認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牢牢把握新階段,新形勢下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樹立起高質發展的觀念,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的理念,實施好數字化融合的戰略,堅持創新,不斷引領數字經濟的發展[7]。
近幾年疫情期間,數字經濟催生了新的體育市場,數字技術的運用使得各類體育APP 應運而生,迅猛發展,為體育產業孕育了一個巨大的體育消費市場。比如抖音健身直播、健身APP,圍繞健身各種“體育+”服務在線上進行拓展,人們可通過網絡購買線上健身課程,居家學習健身,“體育+智能”已經發展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智能穿戴設備,如佩戴智能運動手環(能記錄消耗的卡路里、有運動時長、步數等功能),穿上瑜伽服,跟著視頻完成健身動作。健身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智能”進一步拉近體育與健康的距離,讓市民在參加運動時,可以實時獲取自身健康狀態相關的數據。有效傳播科學合理的運動理念,以體育運動為紐帶展開廣泛社交,成為市民對體育運動的新期待[7]。
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各市、地區可開發相關的體育云服務平臺,集體育信息發布、體育產業展示、賽事直播與報名、體育健身與指導、體育數據的采集與查詢、體質監測、賽事服務等功能為一體,實現一站式服務,不僅能極大方便體育產業的管理,還能滿足廣大市民的體育需求,促進體育消費,提供體育數據采集和查詢、本地賽事服務、體育健身指導,提高群眾關注度。云服務平臺采用“城市+體育信息化”理念,可填補該省體育智能化、數字化的空白,云服務平臺和當地體育機構、公司可聯合起來,通過平臺發放消費券和發布優惠信息,促進本地體育產業消費。
以漢中市為例,漢中市體育局大力挖掘“體育+數字經濟”,打造漢中體育云服務平臺。平臺將繼續以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為引擎,充分發揮信息化驅動引領作用,不斷增強體育數字化供給能力,通過數字信息化建設賦能,打造漢中“大體育”數字經濟生態圈,達到“體育服務一張圖”“體育產業一張網”“數智管理一張屏”“決策指導一間房”,推動數字技術與體育事業、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區域數字經濟發展高地。
結合國務院下發的相關計劃,例如全民健身計劃等,截至2025年期間,國內體育產業的規模將會擴大,總體約達5 萬億元,也提升了不少人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越來越多的群眾體育賽事活動,豐富著三秦百姓的體育生活,為群眾提供了更多參與體育項目的選擇,以賽事激發群眾體育消費熱情。體育產業可與相關產業進一步融合,也可推出相關消費服務,運用于體育健身的休閑活動中[8]。同時,為支持體育賽事發展,可多設計相關的運動項目。在體育制造業領域,可以通過數字經濟打通車間、倉儲物流、生產銷售、產品設計等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溝通渠道,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并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陜西各地區的體育場館服務業應積極改造場館,將傳統的體育場館改造成智慧型的體育場館。積極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能+”產業,建設體育服務業互聯網,推動體育產業與金融、制造、文化旅游、教育培訓等相關產業的融合,實現多種業態的融合發展。
在陜西省布局建設一批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職學校,支持“雙一流”高校開展對口支援,鼓勵創設與之相聯的產業,為培養高層次的人才而努力,形成高效化的培養體系[4]。同時,依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為促進陜西省相關的體育產業發展,打造雙創的升級局面。而在復合型人才培養上,各高校要充分發揮出體育專業的優勢,以突破原有的產業困境,實現數字化的轉型。
陜西龍頭體育企業稀少,政府應通過體育文化旅游、品牌輸出、特許經營等手段幫助龍頭體育企業做大做強。同時,在整個合作上,要促進各類體育組織與體育企業的合作,為企業提高知名度。對于一些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可鼓勵其參與服務平臺申報省級、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陜西應利用全運會進行資源整合、資本運作和利用云平臺發展體育龍頭企業,促進體育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在企業戰略、商品營銷、商業模式、企業文化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的數字化轉型,發揮體育龍頭企業輻射作用[8-9]。當然,體育規模與數量,是衡量整個體育市場活力及發展的關鍵標志。想要發展好體育產業,還須對企業的產品營銷、商業管理模式進行轉型升級,實現體育企業真正的數字化轉型。
為充分實現體育產業的發展,要強化產業融合理論規律學習,開辟體育產業發展新模式;要加快融合體育服務化的產業,不斷挖掘體育產業新功能、新價值。陜西省應將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動力,真正推動體育產業向前發展,讓其逐漸成為國內經濟的支柱產業。
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從數字信息產業同步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時代,鼓勵體育產業強化消費者體驗、柔性制造、個性化設計等體育產業新營銷的發展。通過加強體育產品的服務性,不斷打造體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