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童童
(西南石油大學 四川南充 610500)
體育運動中難美項群的共同點是運動員的平衡性,運動員的平衡性是保障武術套路運動員按照嚴格要求完成基本技術動作的重要影響因素[1-2]。武術套路需要運動員在比賽中多次起降重心的同時,在空中旋轉后迅速落地靜止[3]。例如:平衡能力較差的運動員在做旋風腿時就無法保持空中的平衡狀態,勢必會在垂直面或水平面的狀態下失去平衡,影響運動員在空中的旋轉速度以及落地后的穩定性。在新的武術套路規則下,“穩定性”成為武術運動員比賽中獲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武術套路是由多個點、多個面瞬間固定的復合型運動,武術套路的動作復雜多變,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中需要兼具起伏轉折,同時還需要在一定時間內標準且準確地完成動作,以此來表現武術套路的美觀性與觀賞性。
與傳統力量訓練相比較,核心力量訓練是在多平面與不穩定平面下的三維空間內進行,通過近端固定來提高末端各關節的肌肉發力,核心力量訓練對于運動員動作技術的穩定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武術運動員核心力量的提升有利于其在訓練或比賽中完成具體動作,提高動作標準與動作控制的穩定性。青少年武術運動員生長發育影響運動員的平衡性。據研究表明,運動員的年齡與平衡性有著非常高的相關性,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運動員平衡性會增加,當運動員平衡能力增長趨于穩定后,隨著年齡的增大,平衡性就會逐漸下降[4]。因此,青少年武術套路運動員平衡性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將平衡性訓練作為武術套路運動訓練中的重點內容之一。
該研究從某體育學院中隨機選取20 名競技武術運動員作為實驗對象,對其隨機分組,將核心力量訓練對受試者平衡性的影響作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該文以核心力量訓練、穩定性、平衡性以及競技武術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網等數據庫進行檢索,對所檢索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為該文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打下堅實基礎。
1.2.2 統計分析法
該文使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對20 名競技武術運動員實驗前后所測試的各項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將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
1.2.3 實驗法
隨機將20 名武術運動員進行分組,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進行為期12 周的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平衡性訓練,每周訓練3 次,每次訓練時長為30min,30min后兩組進行相同的武術套路專項訓練。
1.2.4 測試法
測試儀器:SPORTKAT 400動靜態平衡測試儀。
該文通過相關文獻研究,結合專家訪談所提出的建議,將單腳(睜眼、閉眼)靜態平衡能力以及雙腳(睜眼、閉眼)靜態平衡能力,單腳動態與雙腳動態作為平衡性的測試指標。
2.1.1 實驗組訓練前后雙腳動、靜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
12 周核心力量訓練后,實驗組的各項數據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但對各項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后發現,各項數據實驗前后增長并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從表1 可以看出,實驗組雙腳(睜眼)靜態平衡能力實驗前的數據為(477.45±232.153)分,實驗后雙腳(睜眼)靜態平衡能力的測試數據為(452.91±186.984)分;實驗組雙腳(閉眼)靜態平衡能力實驗前的數據為(1 439.19±636.241)分,實驗后實驗組雙腳(閉眼)靜態平衡能力的測試數據為(1 399.63±591.524)分;雙腳動態測試實驗組實驗前為(1 703.14±307.193)分,實驗后的雙腳動態測試數據為(1 640.67±269.681)分。

表1 實驗組訓練前后雙腳動靜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
2.1.2 實驗組訓練前后單腳動、靜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組左單腳(睜眼)靜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為(650.12±434.562)分,實驗后為(319.22±126.764)分,將左單腿(睜眼)靜態平衡能力測試前后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后發現,P<0.05,表明實驗前后的測試成績具有顯著性差異;實驗前,實驗組左單腳(閉眼)靜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為(2 667.24±1 236.236)分,實驗后為(2 369.56±381.414)分,將左單腳(閉眼)靜態平衡能力的測試前后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P>0.05,表明實驗前后左單腳(閉眼)靜態平衡能力的數據并沒有顯著性差異;實驗前,左單腳動態測試實驗組結果為(1 992.36±325.132)分,實驗后的左單腳動態測試數據為(1 617.82±341.542)分,將左單腳動態測試的實驗前后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后,P<0.05,表明實驗前后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2 實驗組訓練前后左單腳動靜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
從表3 可以看出,實驗組右單腳(睜眼)靜態平衡能力實驗前的數據為(826.66±352.464)分,實驗后數據為(463.62±148.547)分;實驗組右單腳(閉眼)靜態平衡能力實驗前的數據為(1 828.97±762.286)分,實驗后數據為(1 494.36±452.362)分;右單腳動態測試實驗組實驗前為(2 458.36±452.432)分,實驗后的右單腳動態測試數據為(2 085.47±427.724)分;將實驗前后實驗組的三項測試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后發現P值均小于0.05,表明實驗前后各項數據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3 實驗組訓練前后右單腳動靜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
經過12 周的訓練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各項數據均有較大幅度提升,從表4可以看出,三項測試并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雙腳(睜眼)靜態平衡能力實驗后的數據為(443.76±183.873)分,實驗后雙腳(睜眼)靜態平衡能力的測試數據為(452.91±186.984)分;對照組雙腳(閉眼)靜態平衡能力實驗后的數據為(1 482.47±675.924)分,實驗后實驗組雙腳(閉眼)靜態平衡能力的測試數據為(1 399.63±591.524)分;對照組雙腳動態測試實驗組實驗后為(1 699.25±235.426)分,實驗后的雙腳動態測試數據為(1 640.67±269.681)分。

表4 訓練后雙腳動、靜態平衡能力測試結果
通過設計針對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并對其實施實驗,訓練后實驗組的平衡性成績有了顯著性提高,核心力量訓練對于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員的作用不言而喻。經過實驗訓練后,運動員雙腳的平衡性雖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訓練前后并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單腳平衡性測試中,左側單腳睜眼狀態下的平衡性與動態平衡具有顯著性提升(P<0.05),左側單腿站立閉眼狀態下的平衡提升并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右側的單腿站立測試,無論是睜眼、閉眼或者是動態的狀態,經過12 周的核心力量訓練,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員的右側平衡性均有顯著性提升(P<0.05)。從運動生理學角度進行分析,頂分型較低,在較大程度的刺激作用下才可以提高運動員的興奮性。根據研究表明,大神經元所控制的肌纖維數量是小神經元所控制的幾十倍,因此大神經元的閾值較高,所產生的肌肉收縮力也比小神經元的肌肉收縮力強,但其缺點是控制肌肉的精準度較差[5-6]。
根據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與對照組經過12周的訓練后,平衡性均有所提升,但是進行傳統平衡性訓練的對照組提升的幅度并沒有實驗組提升幅度大。因為所有的體育運動項目都需要運動員擁有極強的自身控制能力,所以人體的動態與靜態平衡性一直都是當前的一個研究熱點。美國學者曾提出“三亞系模型”理論,此理論主要是為人體平衡性的形成指出了方向,“三亞系模型”包括神經系統控制的肌肉、肌腱以及椎骨、骨關節,主要是維持脊柱的正常活動范圍,保證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的正常位置[7]。近些年,世界各國研究學者發現,通過核心力量訓練可以改善神經系統的控制能力,提高肌肉力量,還可以通過加強椎骨以及骨關節的功能,從而提高運動員的平衡性[8-9]。在競技武術套路中,運動員通過重心的變化,在旋轉過程中迅速恢復靜止,此過程始終在圍繞平衡—失去平衡—平衡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在強調核心力量作用時,不能只強調軀干核心區域的力量,還要重視四肢力量在競技武術套路中的作用。
該文中實驗組靜止狀態下,運動員的平衡性得到提高,主要是因為提高了脊柱周圍深層的小肌肉群力量。傳統的力量訓練,主要進行的是一維面上的單一動作,如仰臥起坐,一般在矢狀面上進行運動,而軀干主要是圍繞冠狀軸進行一些訓練,但訓練次數相對較少,這也就會使運動員核心力量發展不均衡。在運動員提升最大力量時,核心力量訓練的效果就遠不如傳統力量訓練的效果[10],但是核心力量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平衡性,也是傳統力量訓練所無法比擬的。對于武術運動員來說,騰空后身體在空中失去支撐點,需要核心力量為機體建立內在的支撐,提高其在空中的身體控制能力,保證動作完成的同時,提高動作優美度。此外,核心力量的增強還可以提高運動員在空中的滯空能力。
核心力量訓練對提升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員單腳支撐的平衡性效果顯著,對雙腳支撐站立的提升效果較小。該研究的結論為高水平的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員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訓練方法,同時也為其他運動員的訓練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然而,該研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研究樣本數量較少,研究時間較短等。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增加樣本數量,延長研究時間,更全面、深入地探究核心力量訓練對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員表現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