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子

對《水滸傳》不甚了解的人都會有這么一個疑問——宋江擁有107位好漢,底下又有那么多士兵,為什么非要選擇招安?為什么不推翻宋朝呢?
推翻宋朝,他們有那個實力嗎?
這個還真有。在小說里,宋江確實擁有推翻宋朝的兵力。別的不說,就說他帶著梁山好漢北征遼國,要不是朝中奸臣收了遼國的賄賂,宋江真的就把遼國給滅了。
這當然只是文學作品的杜撰,在歷史上,完全沒有這檔子事。
所以,宋江不推翻宋朝肯定不是因為實力,而是其他的因素。
古往今來,造反的出路無非兩個,一是反得徹底,稱孤稱王、開朝換代;二就是招安歸順、重回正路。對于梁山來講,他們面前的路也是這兩條。
梁山和王慶、田虎、方臘最大的不同是,他們攻陷城池,只是搶奪糧食財寶;而后三者卻不一樣,人家打下一座城池就不走了,而是以此為根據地,不斷壯大。
晁蓋在時是這樣,宋江繼任后也是這樣。
所以,待在梁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這只是權宜之計,并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什么偏偏選擇招安,而不造反呢?
這當然取決于宋江本人的價值觀。在原著里,宋江是一個對皇帝對朝廷極其忠心的人,他說過:寧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
宋江不愿意造反,這在情理之中,畢竟他是一個飽讀圣賢書的人。
可除了宋江以外,其他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很多人有一種錯覺,認為梁山反對招安的人就一定支持造反,其實是錯的。梁山上99%的人都不支持推翻宋朝。
當宋江借著重陽節賞菊唱出“望天王降詔,早招安”的愿望時,武松這么說:“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
李逵更是直接罵娘:“招安,招安,招甚鳥安!”而且還一腳把桌子踢碎。
魯智深對招安也持反對的意見:“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干凈?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其他人對招安的態度也不一定就是支持,但在書里,這三人是站出來的直接反對者。
魯智深和武松只是反對招安,并沒有提出一個可以代替的計策。比如,大家認為應該走的那條革命道路。
只有一個人說了,而且還不只說了一次,那就是李逵。
他第一次說“殺上東京”是在宋江剛上梁山后:“放著我們有許多軍馬,便造反,怕怎地?晁蓋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吳先生做個丞相,公孫道士便做個國師,我們都做個將軍,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在那里快活,卻不好?不強似這個鳥水泊里?”
他第二次說是宋江和盧俊義互相讓位僵持不下時:“今朝都沒事了,哥哥便做皇帝,教盧員外做丞相,我們都做大官,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卻不強似在這里鳥亂!”
還有第三次:“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
那么問題來了,當李逵提出第二條出路的時候,其他好漢是什么反應呢?
宋江當然是喝退,可其他人并沒有附和。
李逵在梁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有時候會說一些看起來匪夷所思但很有見地的話,但大家總是一笑而過,并沒有人把他的話當真。
試想一下,如果“殺上東京,奪了鳥位”這種話要是出自武松之口,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可惜武松自始至終也沒說過這樣的話。
作者為什么讓李逵說而不讓武松說,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推翻朝廷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在梁山好漢的眼里,依舊是個笑話。
還有一個細節也能說明問題:宋江平了王慶之亂后,并沒有受到公正的待遇,而且朝廷讓他們駐扎在東京城外,并且發榜帖文不許他們擅自入城。原文寫道:宋江轉添愁悶,眾將得知,亦皆焦躁,盡有反心,只礙宋江一個。
按理來說,梁山人馬現在都已經在東京城外了,正確的做法是,打下東京,奪了鳥位,稱孤稱王啊。
可他們提的建議卻是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
歸根結底,反對招安者沒有提出自己的路線綱領,通俗地來講,沒有為弟兄們找到一條合適的出路。所以,梁山里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招安。
梁山好漢除了李逵都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那他們對于招安的態度是什么樣的呢?是堅定不移地反對還是前后有所變化呢?
影視作品強化了這種矛盾,感覺魯智深、武松、阮氏兄弟好像從頭到尾都不贊成招安,可原著卻并非如此。
宋江自從晁蓋死后,成了梁山的大頭領,就開始實施他的招安計劃,第一步就是前文的那句“望天王降詔,早招安”。
得到的回應是江湖草莽三人組的反對,其他人沒有表態。
宋江立馬就去做這些人的工作,他是這么說的:宋江道:“眾弟兄聽說: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云開見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罪招安,同心報國,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別無他意。”
至于有沒有說服這幾個人,書里沒有明寫,但從后面的情節中我們能看出一些端倪。
朝廷第一次派陳宗善到梁山招安時,好漢們知道了這個消息,反應各不相同。原文如下:宋江與眾人道:“我們受了招安,得為國家臣子,不枉吃了許多時磨難!今日方成正果!”吳用笑道:“論吳某的意,這番必然招安不成,縱使招安,也看得俺們如草芥。等這廝引將大軍來到,教他著些毒手,殺得他人亡馬倒,夢里也怕,那時方受招安,才有些氣度。”宋江道:“你們若如此說時,須壞了‘忠義二字。”林沖道:“朝廷中貴官來時,有多少裝么,中間未必是好事。”關勝便道:“詔書上必然寫著些唬嚇的言語,來驚我們。”徐寧又道:“來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門下。”宋江道:“你們都休要疑心,且只顧安排接招。”
這時發言的不再是魯智深、武松、李逵這些草莽英雄,而是關勝、林沖、徐寧等朝廷降將。
所以到了這時,梁山的矛盾不再是招不招安的問題,而是怎么招安。那關勝、林沖、徐寧等在朝為官的人要比魯武李更加了解朝廷。
這次招安還真讓這些“前朝廷官員”說中了,朝廷根本沒用心,尤其是詔書上的一些話措辭嚴厲,再加上阮小七偷換了御酒,結果好漢們都鬧了起來。
宋江在送走陳宗善時是這么說的:“非宋江等無心歸降,實是草詔的官員不知我梁山泊的彎曲。若以數句善言撫恤,我等盡忠報國,萬死無怨。太尉若回到朝廷,善言則個。”
等到第三次朝廷真的是有心招安時,再也沒人站出來反對,一個都沒有。
就算是后面水軍的幾個頭領想重回梁山,也是因為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所以梁山好漢中反招安者,他們反對的不是招安本身,而是招安的方式。
梁山其他好漢與宋江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可能更加現實,他們需要的是尊重,需要的是我忠心于你之后你給我的反饋,我對你忠心耿耿,你也得對我客客氣氣吧,你要是對我不好,老子立馬走人。
而宋江則是一個百分百的理想主義者,他為了自己的價值觀可以不惜性命。至于其他方面的差異,兩者其實并不大。
除了招安,梁山沒有第二條出路,這是由他們自身的性格以及價值觀決定的,宋江只不過是在中間起了個頭,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