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婷,薛 毅,林智蘭,林夢蕾,吳美林,韋月媚,尹海鷹
慢性腎臟病具有患病率高、知曉率低及預后差等特點,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1]。在我國,成年慢性腎臟病病人患病率大約為10.8%[2],并且發病人群呈現年輕化趨勢。維持性腹膜透析是現階段慢性腎臟病的主要替代治療方式之一,具有操作簡便、治療時間自由等優勢被越來越多病人接受[3]。隨著診療技術的提高及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的生存質量及生存周期較前改善。重返工作崗位是心理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重返工作崗位可以恢復病人的正常社會生活,促進病人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質,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經濟負擔[4]。中青年群體是承上啟下的一代,既需要承擔家庭責任,也是社會生產力的中堅力量,大多數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面臨重返工作崗位的問題。為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現狀,探討相關影響因素,為臨床制定相關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本研究通過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在某三級甲等醫院復診的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規律維持性腹膜透析替代治療的慢性腎衰竭病人;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的中青年年齡范圍18~59歲;確診前有工作。排除標準:病人同時進行其他替代治療;合并嚴重精神障礙、視聽障礙及溝通障礙病人。所有病人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本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編號:YYFY-LL-2017-02)。根據多因素分析中樣本量是變量條目的5~10倍的樣本量估算方法,本研究共包含28項自變量,考慮20%的無效問卷,計算樣本量為175~350例。本研究共納入210例病人,男100例,女110例;患病前從事體力勞動118例,腦力勞動9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3例,高中(包含中專)59例,專科及以上58例。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含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一般社會人口學資料及腹膜透析換液操作等疾病相關資料。
1.2.2 重返工作準備度量表(Readiness for Return-to-work Scale,RRTW)
由加拿大學者Franche等[5]研發,并由曹慧麗等[6]譯為中文版,漢化后Cronbach′s α系數為0.75~0.84。該量表分別針對未重返工作及已重返工作的病人進行調查。第1部分包含4個維度,共13個條目,針對未重返工作的病人進行分析: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行動準備-評估階段、行動準備-行為階段;第2部分包含2個維度,共9個條目,針對已重返工作的病人進行分析:不確定維持、主動維持。量表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從1~5分分別表示“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該量表不統計總分,以各維度得分高低判斷研究對象所處的維度,以最高得分代表病人所處階段。病人所處階段越高,表明病人重返工作準備程度越好。
1.2.3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
采用肖水源[7]修訂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評估病人社會支持度,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9~0.94。量表包含3個維度,即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及對社會支持利用度,共10個條目。各維度之和為量表總分,總分越高說明病人社會支持程度越高。
1.2.4 一般疏離感量表(General Alienation Scale,GAS)
本研究采用JessorR編制的《一般疏離感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7~0.81。該量表主要強調個體孤立感與個體對參與活動的不確定感,包含了社會疏離感、人際疏離感、環境疏離感3個一階段因素,及感覺生活無意義、自我疏離感、他人疏離感、與他人疏離、懷疑感、生活環境5個二階段因子,共15個條目,其中條目2、條目5及條目13為測謊題,若2道上述測謊題相差3分,則認為該量表無效。量表從1~7分分別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總分越高,疏離感程度越高。
由經過統一培訓的研究者進行現場調查,當面發放預先設計好的調查表,使用統一語言講解調查的目的、問卷內容及填寫要求,指導病人自行填寫,若病人不能自行填寫則由家屬或者研究人員協助填寫。當場回收問卷并檢查問卷填寫完整性及有效性。本研究共發放問卷231份,剔除無效、不完整問卷后收回有效問卷210份,問卷有效率為90.9%。
資料收集完成后,通過SPSS 20.0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學方法包含統計描述、χ2檢驗、t檢驗、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等,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重返工作現狀(n=210) 單位:分

表3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4 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重返工作影響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中,210例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重返工作率為32.38%,遠低于國外慢性病病人52.2%的重返工作率[8],也低于國內腦卒中病人46.6%的返崗率[9]。有研究認為,男性病人重返工作率高于女性病人[10],但本研究中性別在是否重返工作的結局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與男性一樣,同樣承擔著沉重的家庭責任,使得性別差異對重返工作崗位無差異性影響。
有67.62%的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未重返工作,其中有24.76%的病人處于前意向階段,11.90%的病人處于意向階段,說明大部分病人重返工作的意愿不高,與樊溶榕等[11-12]分別對乳腺癌及肝硬化病人的研究結論相似。有20.95%的病人處于行動準備-評估階段,10.00%處于行動準備-行動階段,說明已有部分病人產生重返工作的意向,并有部分病人已為重返工作進行積極行動。
已重返工作的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大多數處于不確定維持階段(22.38%),說明大部分病人重返工作后并未能積極維持工作狀態或不確定能否完成工作,可能與病人受到疾病影響體力活動受限、每日需要腹膜透析換液影響工作效率等原因有關。僅10.00%病人處于主動維持階段,此時病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或不適時能積極解決問題,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對于需要終身替代治療的慢性腎臟病病人而言,部分病人以疾病治療作為生活的重心,重返工作意愿較低。因此,醫護人員應重視維持性腹膜透析操作的便利性,推廣改良式腹膜透析雙聯系統[13]及便攜式腹膜透析操作裝置[14]等創新性產品,減少腹膜透析換液操作對病人的限制,激發病人重返工作和回歸社會的信念。
3.3.1 年齡
本研究結果表明,相對于18~29歲病人而言,50~59歲病人重返工作率更低(P<0.05),而30~39歲及40~49歲病人重返工作現狀與18~29歲病人無明顯差異(P>0.05)。與楊麗君等[15]對乳腺癌病人的研究結論相似。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增長病人身體機能下降,容易出現精力及體力的不足。年輕病人多處于事業發展和維持家庭的重要階段,對工作和生活有更強烈的追求和渴望,他們對工作的重視程度更高[16],適應規律腹膜透析后,年輕病人更愿意面對困難,擔當家庭及社會責任。提示在未來對病人進行就業指導時應考慮到年齡因素,針對不同年齡段病人進行針對性、個性化指導,鼓勵病人重返社會崗位。
3.3.2 社會支持
研究表面,社會支持越高的病人越易于重返工作社會[17],本研究也得到相同結論。重返工作的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需要面對疾病及替代治療造成的不便,還要協調腹膜透析、工作及家庭之間的關系,容易出現社會孤立、情緒障礙、工作退縮等負性情緒。已有研究表明,每周工作時間小于40 h的病人重返工作率更高[18]。得到來自單位領導及同事的理解利于病人重返工作崗位[19]。因此,在工作安排上允許遠程工作、增加休息時間等方式增加靈活性,可以有效促進病人重返工作。醫護人員應充分評估病人的社會支持狀況,為病人提供可利用的社會支持資源,鼓勵、支持病人重返工作崗位。
3.3.3 疏離感
社會疏離是指病人在社交中出現回避、退縮、焦慮等一系列自我封閉狀態[20]。本研究表明,病人社會疏離感越低越易于重返工作(P<0.05)。一方面,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由于帶管生活等因素造成病人無助、無意義感及挫折感;另一方面,病人在替代治療過程中易產生疾病預后不良的恐懼和焦慮,從而沉溺于負性情緒中,造成病人社會參與互動程度下降,疏離感增加。因此,護理人員應關注病人負性情緒,借鑒成功護理案例,比如家屬賦能模式[21]、敘事護理[22]等干預方式,構建互聯網+護理模式,應用于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減輕病人疏離感,促進病人盡早融入社會生活。
中青年維持性腹膜透析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水平有待提高,年齡是影響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的重要因素,社會支持與重返工作準備度呈正相關,社會疏離感與重返工作準備度呈負相關。護理人員應加大對該類人群的評估,健全評估體系,識別重返工作障礙的群體,構建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方案,并給予專業的醫療幫助,鼓勵病人重返工作,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