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娟
伴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國民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必然,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是推動企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必要性與意義,探討關于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中公司治理結構的對策,希望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國家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為適應當前國家發展需求,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在持續深化,通過完善治理結構來改善企業內部存在的問題,健全國有企業改革中公司治理的機制。同時,根據我國當前國情并結合產業的時代發展與當前市場環境,提高對公司治理結構與公司治理制度的優化以保證企業公司治理能力的提升,為我國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管理保障。
一、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必要性
進入新時代以來,伴隨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明確強調“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同時,中央深改委會議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與結構調整,并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等重要任務;健全具有現代化企業特性的治理結構并形成科學有效的治理機制,將黨的領導與黨的組織融于公司治理結構的各項工作中,明確黨組織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以確保公司各部門清正嚴明;構建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體系,加強公司監事會監督體系并落實董事會職權以確保經理層依法履行職責,進一步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以促進國有企業的現代化建設,保證國有資產的完整性。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僅是適應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的結果,更是順應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有助于推動企業向新的方向發展。
二、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就改革問題提出了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等基本任務。構建我國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通過調整產業布局實現企業資本運營效益與國有資產的利益,是保障國有資本安全健康運行的重要前提;強化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國有企業改革的公司治理體系,保證內部的監督體系與運營模式保持明確的權責關系,有利于維護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通過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構建一個有效的委托代理機制,并規范委托代理相關制度,在促進公司降低代理成本實現公司高效益發展的同時,實現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互利共贏。不但如此,加強企業公司對內部的治理能力并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體系,構建一個良好的國有公司管理制度與高效的決策機制,在推動企業的平穩發展與運行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也為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在保證企業內部各級正常運行的情況下,進一步強化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構建一個權職明確、責任清晰的國有企業公司管理模式,促使企業管理者在治理機制保障下,將更多精力與時間投入到企業的發展與轉型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建設奠定了基礎。不但如此,通過完善的公司治理體制與完善的獎懲機制,在合理約束公司內部人員過程中,也有助于激發企業內部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發展與探索創新的活力,促使企業不斷優化自身的現代化管理經營,從而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在市場以及國際合作中的競爭優勢,保證國有企業始終居于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
三、國企改革中公司治理結構的對策
(一)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優化股權結構
當前,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主導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企業的股權結構中國有股權集中度高,一些國有控股企業,其國有股份占比超過50%,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股權結構的優勢避免大問題產生。但因國有股東在公司具有絕對的控股權,在對決策進行商討與決定中都有著極大的話語權,便容易使公司的中小股東受到影響,股東大會也因大股東控權使大會權能出現逐漸虛化的現象,從而引起公司治理結構不平衡,權力制衡機制失效等問題。一股獨大的管理方式,在侵害其他中小股東的利益時也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行,因此,必須推進產權制度的改革,改變公司一股獨大的局面,在公司股權結構的建設中應當保證股權占比的合理化。合理的公司股權結構是構建內部權力制衡機制的基礎,在股權結構建設中應從兩方面出發:一是實現投資者多元化。除了公司原有股東之外還應當加強與外部投資者的合作,以多種渠道引進其他投資者參與公司股份,并通過股權運作手段優化公司的股權結構,實現公司股權結構的合理分配;通過投資者參與投資的方式實現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為建設合理股權結構奠定基礎。二是保證公司股權比例的合理化。公司產權制度改革要從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公司現有產權狀況,避免因不合理分配,出現股權集中或股權分散兩個極端;防止公司股權結構基本掌握于股東手中而出現“一股獨大”問題,適當調整公司股權比例和優化物權結構,避免因“一股獨大”而導致董事會在對公司議事的決策過程中缺少相應的話語權。同時,推進公司各方持股以實現公司股權結構的多元化,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初步奠定基礎。
(二)建立監督體系,完善規章制度
進入新時代以來,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也進一步推進企業公司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新。為適應當代國家產業的發展需要,建設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并完善與治理結構相適應的法律機制,同時,為避免企業資產因內部監管力度不大而流失的現象,國有企業公司的監事會設立尤為重要,它能夠很大程度上保證控股股東利益,保障國有資產的完整性。然而,監事會在運行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部分國有企業的監事會設置不合理,監督機制并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揮;在監事會人員組成上沒有專門負責人或專職成員,許多都是由企業相關部門進行選任,因缺乏足夠的精力致使監事會的監察力度不夠;加上部分監事會成員由股東大會選定,因其利益受股東影響,促使監事會不能進行實質性的監督,所以,在國有企業改革的公司治理結構中加強監事會的建設,要拒絕旁帶關系。國有企業內部要健全監事會成員選拔機制,通過合理且嚴格的選拔機制確定監事會成員,并對他們加強監督職責方面的培訓,明確監事會成員的工作職責與工作任務。此外,為確保監事會成員的業務水平與工作責任,適當建立工作問責機制進行績效評價,以此督促相關成員加強對企業內部的監督,保證監事會成員真正擔負起工作責任,充分發揮其職能。將監督實權下放到監事會成員手中,確保監事會成員各司其職,保證企業內部監督體系的正常運行。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相關法律法規,在現有《公司法》的基礎上加強對公司規章制度的建設,完善監事會的相關監督規則與監督法律,對公司經理層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及選拔機制;通過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手段,讓企業管理者明確自身的職責;實行自身利益與企業掛鉤原則,保障企業管理者充分發揮自身的工作熱情,增強工作崗位職責意識;通過層層構建機制,完善相應規章制度,以此達到各部門相互制衡的效果,確保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
(三)加強黨在企業中的領導地位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伴隨十四五規劃的不斷前行,國有企業公司管理在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基礎上,不斷加強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與運行模式。然而,在發展建設過程中,企業的思想文化建設不夠明確,還容易忽略黨建在企業發展與建設中的重要性,思想認識不到位致使公司的管理結構存在集權化傾向。因此,在國企改革過程中,公司治理應當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組織在企業中的建設,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作用。2021年,黨中央出臺《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圍繞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緊密結合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實際,對國有企業黨建做出規范要求。因此,在現代化公司治理結構中,應當將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的各項環節之中,明確并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在國有企業改革的公司治理結構中,把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相結合,確保國有企業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保證公司各部門不各自為政。此外,還要加強黨建工作,將黨組織建設融入公司治理結構建設之中,根據黨組織關于企業建設的方針路線,構建一個由黨領導、機制完善、管理透明的現代化公司治理模式,以促進國有企業的持續發展。同時,在構建公司治理模式中,企業管理層要不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并根據新時代職工隊伍結構的特點,宣傳黨的思想并將思想理論融入日常工作與實踐中,塑造一個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從而實現公司的現代化管理。
(四)健全董事會制度,實現“三會”制衡
首先,在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董事會作為企業經營的決策主體,同時還負有代表股東管控管理的職責,因而有較大的權力。然而在部分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董事會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因董事會成員大部分由股東直接委任,其權力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很大一部分董事會受到股東的限制而無法獨立行使權力。其次,董事會與經理成員過度交叉,致使決策與執行出現合二為一的現象,無法使兩者之間起到有效的相互監督與相互制衡,董事會的設置也因得不到實權而流于形式,導致公司難以實現科學的戰略決策。
因此,國有企業改革在進一步優化公司治理時,要加強董事會建設,落實董事會職權,省屬企業集團層面要率先實現外部董事占多數;保障經理層依法行權履職,省屬企業全面建立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管理、經理層向董事會負責協調運轉的工作機制,有效提升企業的決策效率和自主經營能力。
首先,應當建立健全獨立的董事會機制,落實董事會對重大事件保有決策等相關權力,并完善公司的議事規則,以提升獨立董事會的地位,切實發揮董事會在公司議事中的真正職能,確保董事會在對公司的經營戰略和決策中有充分的權力以推動公司決策的執行。此外,對于董事會成員的任職應明確董事任職資格,充分考慮其專業能力與知識結構是否達到任職董事會成員標準,以進一步完善董事會成員的任職制度。其次,在完善與健全董事會制度的基礎上,公司治理結構更要注重董事會、監事會與經理層三者之間的權責關系,依據現有的規章制度與公司的運作規則,發揮董事會決策、經理層執行、監事會監督的一體化管理經營模式,以解決公司內部權責不明確的問題。公司在治理體系構建過程中,對于“三會”的規則管理應遵循層層遞進、相互制約的原則,在賦予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權力過程中,以監事會為紐帶對董事會履行的職責進行監督,同時加強對經理層在執行決策運營過程中的監督,確保三者之間有絕對的制衡機制,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受股東的影響使公司內部無權力的行使,無科學決策可執行的現象。不但如此,發揮“三會”相互制衡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高層內部出現全權包庇、貪污腐敗的現象,從而實現公司治理體系與治理結構的規范化和透明化。
結語:
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是保持社會穩定,保障國際民生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前提。加強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保障國有企業居于市場主體地位,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活力。基于此,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公司治理體制機制需要從上到下進行一體化建設,創建一個制度完備、權責分明、管理透明的現代化企業制度,在為國有企業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推進企業改革沿著國家制定的方針路線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