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雯 唐博
(1.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 湖南張家界 427000; 2.張家界市交通運輸局 湖南張家界 427000)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旅游強國建設,到2025年,旅游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旅游業體系更加健全,旅游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彈性供給更為豐富,大眾旅游消費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張家界市圍繞建設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總目標,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努力打造“錦繡瀟湘”全域旅游基地龍頭,加快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旅游交通運輸體系,不斷促進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張家界因旅游建市,更因旅游興市,是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所在地,具有無可比擬的自然風光和自然生態環境,世界級、國家級山水精品資源云集,擁有中國首批世界自然遺產、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張家界地貌”命名地、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首批 5A 級旅游景區、全國文明風景區,旅游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具有“世界山水、民族風情、文化創意、田園鄉村、綠色生態、國際風范”等特質。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串聯長江三峽、武隆喀斯特、武陵源、漓江、土司城等世界級遺產資源,是世界級遺產旅游帶的核心位置,同時在世界范圍內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旅游方面相比武陵山片區其他市縣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張家界市高速環繞、高鐵貫穿,且具有武陵山片區唯一的國際性機場,立體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環境是張家界市旅游發展的基礎之一。但目前的傳統交通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張家界市旅游發展和旅游交通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游客對于縮短景區空間距離、提升旅游舒適性、飽覽立體景觀的需求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強烈。目前,全世界在旅游軌道交通方面運營比較成熟的有日本九州島的巡游列車旅游、瑞士其他鐵路旅游(金色山口快車、圣哥達全景快車、瑞吉山登山火車)、美國蒙大拿州洲際列車 Empire Builder、阿拉斯加鐵路和育空鐵路等,均是穿越絕美景區之間,作為主要的交通方式推動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
張家界市交通便捷、區位優越,地處武漢、成渝、長株潭以及西安等熱點旅游城市群的500公里半徑的交通幾何中心位置,以及中西部地區旅游資源富集帶的旅游交通中心。同時,對外交通便捷,擁有公路、鐵路、航空三種主要方式,為張家界旅游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交通基礎條件。截至2021年末,張家界市公路通車里程達924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5公里。現狀公路骨干網主要由長張高速、張花高速、張桑高速,國道G241、G352、G353等組成。2019年12月張家界西站建成和黔張常鐵路開通運營,2021年12月張吉懷鐵路的建成通車,標志著張家界邁入“高鐵時代”,遠期隨著呼南高鐵聯絡線(張石鐵路)、安張衡鐵路的推進,張家界將迎來高鐵網絡的飛躍。
張家界荷花國際機場為4D級民用運輸機場,是湖南省第二大國際機場,武陵山片區唯一的國際航空口岸。機場通航以來,航空運輸市場取得長足發展,先后開通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西安等65個國內城市的航線,開通了首爾、釜山、曼谷等27個國家地區城市的航線,形成了覆蓋全國內地各大城市及我國港、澳、臺地區和東亞部分地區的航空網絡布局。2019年11月14日,張家界荷花國際機場榮膺SKYTRAX四星機場,機場服務水平再次提升。四通八達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是旅游發展的基礎條件,高速環繞、高鐵貫穿、航空立體,張家界對外與珠三角、長三角、成渝都市群等區域形成密切聯系,對內形成“1小時交通圈”,為張家界國際、國內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客源。2019年,張家界全年接待游客8162.09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990.85億元。當年,全市旅游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以旅游業為支柱的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高達78.3%。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張家界市旅游接待量、旅游收入有所下降。2021年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張家界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總產值比重達71.7%,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比重占比居全省第一(長沙居第二位,達57.2%)。
目前,張家界主要核心景區沿G241、S246、S306 等國省道路分布,其中G241作為連通永定區及武陵源區的主要通道,兩側有較多景區分布??傮w而言,張家界3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國省道公路通達率較好,但部分景區周邊國省道道路等級較低,二級及以上高等級公路比例較低,道路條件亟待改善。旅游景區與干線路網之間的通景公路是張家界旅游發展的最終保障,目前通往旅游景區的通景公路路面狀況普遍一般,部分農村公路現狀路面寬度不夠,道路條件相對較差。與旅游需求的迅猛發展和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目標相比,張家界旅游交通發展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張家界市目前僅東西方向交通通道打通,高速公路建成長張-張花高速,鐵路建成黔張常鐵路,其余高速公路和鐵路尚未貫通,對外高速公路網、鐵路網尚未形成,南北聯系較差。在航空方面,國內直飛西部地區的航線較少,國際航線主要面向東亞,國際市場覆蓋不足。尚未形成較完善的交通網絡,與周邊地區、主要旅游客源市場和國際市場之間快速、完善、高效、便捷的旅游交通連接不暢。
張家界市域內通景旅游線路較少,部分景區道路條件差或缺乏道路聯通(尤其是鄉村小道聯通且道路等級不高),極大限制了旅游景區的吸引力。在旅游旺季,游客大量進入景區參觀,大量車輛同一時間段進入景區道路,經常出現交通擁堵甚至癱瘓的情況,難以實現“快進慢游暢玩”的深度旅游體驗。
張家界市現狀交通樞紐布局難以滿足區域遠期發展需求,張家界西站、張家界荷花國際機場雖構建了游客集散中心體系,但服務功能未能充分發揮,旅游集散中心空間和設施利用率低或閑置等問題普遍存在。
張家界市公共交通出行以普通常規公交、旅游大巴車類型為主,旅游通景公交專線已有規劃尚未完全投入運營,多模式、多層次的旅游公交網絡尚未構建,部分重要景區公交線網覆蓋不足,影響了旅游公交出行的吸引力。其他旅游特色交通方式僅作為游覽方式存在于景區內部,外部軌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建設則極為滯后。
張家界市尚未啟用完整且統一的旅游交通標識系統,個別景區旅游交通標識已有損壞,無法準確將相關信息傳達給游客。交通基礎設施在建設時與當地民族文化、風土人情及旅游景區特色結合不夠,公路建設沒有做到與沿途景區的有效連接,城市道路系統缺乏系統性的景區指引標識系統等。
張家界市近幾年在智慧旅游方面的建設逐步加強,但與發達城市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交通信息與旅游信息發布方面仍是分離狀態,交通信息發布平臺鮮少出現旅游推廣信息,旅游信息平臺缺少關于交通的信息發布。應以需求為導向,創新旅游交通數據開發新模式,開發張家界市旅游交通信息統一發布平臺。
張家界作為國際性風景旅游城市,接待的游客量于2018年已突破8000萬人次大關。根據張家界市歷年游客接待量及增長速度變化情況來看,2015—2019年張家界市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2019年是張家界游客接待量呈負增長的一個拐點年,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張家界市旅游接待總量有所下降,2020年全市游客接待量4049.2萬人次。2021年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張家界市旅游業穩步恢復,2021年“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旅游總人數154.1萬人次,同比增長103.3%,較2019年增長10.22%(見圖1)。

圖1 張家界2015—2020年旅游接待量、收入情況
2.2.1 客流來向分布情況分析
張家界主要以國內游客為主,境外游客所占比例較小。境外入境游客以韓國、越南、日本、泰國等市場為主,其中韓國游客占境外團隊接待總量的 52.39%。國內游客中,來自湖南省內本地游客占絕大多數,占比達17.9%,其余則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川渝及周邊區域為主要客源市場。
2.2.2 客流去向分布情況分析
根據張家界市兩區兩縣游客接待量結構占比情況可以看出,張家界市域內旅游發展空間分布不均衡,2016—2019年,永定區、武陵源游客接待量所占比例均接近張家界市總接待量的85%。永定區、武陵源區旅游接待量遠高于桑植縣和慈利縣,是武陵源核心景區、天門山景區、張家界大峽谷景區等成熟旅游資源分布集中導致的結果。從近年來游客訪問的具體景點來看,武陵源核心景區的訪問頻率呈逐年遞減趨勢,天門山景區旅游者呈逐年遞增趨勢,張家界大峽谷景區訪問人次保持基本增長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對武陵源景區起到了分流作用。其中訪問人次排名前九位的景區分別為:武陵源核心景區、天門山、大峽谷、黃龍洞、寶峰湖、溪布街、土司城、天門狐仙、魅力湘西。大庸橋公園、回龍觀公園、七星山、八大公山、茅巖河、九天洞等景區近年游客較少,主要原因為景區知名度低及宣傳不到位。
2.3.1 到達張家界的交通方式
隨著張家界對外交通環境的持續向好(黔張常高鐵建成通車,安慈高速、張桑高速等通車),游客來往張家界更為便利。根據調研發現,游客到達張家界的方式主要以火車為主,占比 43.7%;選擇自駕出行的游客比例近年來也日益增多,自駕已成為游客第二大旅游交通方式。
2.3.2 去往景區的交通方式
游客到達張家界市區后,從張家界市中心去往各景區的交通方式主要有公交車、出租車、旅游巴士、自駕車、網約車、客運班線車及旅行社提供的小汽車等類型。現狀主要以旅游巴士、客運班線、自駕車為主,租車、定制專車等定制化交通出行相對較低,交通出行多樣化發展不理想。
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旅游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越來越受重視,旅游出行開始常態化,同時在機動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自駕游成為人們游玩出行的新選擇,并逐漸成為旅游市場的熱點趨勢。隨著張家界全域旅游建設的進一步推動,同時張家界高速公路及普通公路等基礎設施網絡通達性穩步提升,自駕車游客在張家界旅游出行方式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張家界獨特的生態觀光、休閑度假資源使得張家界成為周邊地區短線自駕游的首選。張家界自駕游以80后、90后等中青年人群為主要客源群體,以家人、親友結伴出行類型為主。張家界自駕游選擇私家車出行的約占60%,選擇租車出行的約占25%。自駕車游客群體具有出行時間短(1~3日游)、消費能力強、行程靈活、時間寬裕等特點,對個性化、定制化出游關注度較高,旅游消費空間由傳統的跟團封閉游玩逐漸走向開放的沉浸式體驗游。
2.3.3 旅游交通主要通道分析
2016年2月,張家界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以來,張家界全面提質升級核心景區,統籌推進東、南、西線發展,“三星拱月、月照三星”全域旅游發展布局不斷優化。而張家界現狀旅游交通快速通道大致為張家界東線世界遺產山水旅游發展廊、張家界西線山水文化休閑旅游發展廊走向,即主要沿G241、G353、S246、S306等國省道路分布。G241為連通永定區中心城區及武陵源核心景區的主要旅游廊道,為東線世界遺產山水旅游發展廊;G353為聯通桑植、慈利與中心城區的旅游通道,為張家界西線山水運動休閑旅游發展廊;S246串聯桑植北部、永定區西部至永定區中心城區;隨著未來張家界南線國際鄉村休閑度假發展廊景點進一步開發,S315、S519將成為新的南線旅游通道。
以滿足國內外游客“高效、便捷、舒適”的出行需求為出發點,按照建設“國際化、生態化、現代化、一體化、安全可靠”的旅游交通的發展思路,構建“快進”“慢游”“深體驗”的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增強旅游交通產品供給能力和供給水平,提升旅游交通服務品質,加快形成交通與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為張家界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總目標提供堅實的交通保障。
依托航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引入多元旅游方式,打造高效便捷的快速旅游交通體系,強化對外旅游交通的吸引力,擴大對外交通輻射范圍,增強游客到達張家界的舒適性、快捷性。
依托市域交通網絡,構建“快進慢游”的內部旅游交通體系,加快市域旅游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旅游干線、集散、通景三級網絡建設,強化城景、景景之間的連通。
完善旅游集散中心體系建設,建立集旅游換乘、公交樞紐、信息服務于一身的三級旅游集散中心體系,覆蓋全部3A級以上景區和客運樞紐;實現服務游客、方便游客的目標。
建立主要客運樞紐與核心景區間、核心景區與主要景區間的直達旅游公共交通(旅游軌道、旅游專線),優化游客進出景區的交通結構,實現樞紐與景區、城區與景區、景區與景區之間的便捷公共交通聯系。
從水上旅游觀光、空中游覽體驗、自駕車風景道、旅居車營地、特色慢行道、觀景臺等方面,策劃多樣化的旅游交通產品,豐富旅游交通體驗。
擴大旅游交通標識指引范圍,優化完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國省干線、樞紐站和景區景點的旅游交通標識布局,構筑 “布局合理、規范精準、特色突出、協調統一”的旅游交通標識系統,為國內外游客提供周到、便捷、精準的旅游交通引導服務。
合理測算各景區停車需求規模,完善景區停車設施布局,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中、生態綠色、高效便捷”的景區停車設施體系。
基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智慧旅游交通系統,建立“統一整合、多主體參與、數據共享、智能互動”的一體化平臺,實現包括景區、酒店、交通多種資源的統一整合,為游客、政府、企業、管理方等提供整合式的信息服務。同時,拓展食宿分流、景區排隊、天氣預報、消費喜好等大數據分析,全方位提升智慧旅游管理手段、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