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湘燁,賀劍武,臧云飛
(1.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2.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 土木與測繪工程系 廣西 南寧 532100)
A級旅游景區是優質旅游資源和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載體,在吸引游客、拉動旅游消費、促進旅游經濟增長上有著重要作用,A級旅游景區的質量和空間分布格局已成為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1]。
國外學者對旅游景區的研究較早,研究內容和方法較為多樣。研究區域不僅集中于單個的城市[2-3]還集中于經典的旅游線路[4],研究內容上著重于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5]、景區價格[6]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利用定量定性結合、數理大數據模型、GIS空間分析等方法[7-11]。國內學者對于A級旅游景區的研究,在研究區域上大多聚焦于國家[12-14]、城市群[15-16]、省域[17-19]、市域[20-21]等層面;研究內容不僅集中于A級旅游景區還針對某特定屬性的A級旅游景區[22-23]的空間分布特征[24-25]、空間分布演變特征[26-27]以及影響因素等方面;研究方法上主要利用GIS空間分析法[28]、數理統計方法[16][23]對A級旅游景區分布特征進行可視化并借助傳統計量模型[14]、質性分析[25]、空間計量方法[15-16]對影響A級旅游景區分布的影響因素進行討論。目前,利用GIS空間分析和地理探測器等方法研究廣西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演變以及將民族文化納入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的文章較少。
廣西是知名旅游目的地,自然環境與歷史人文底蘊較為深厚,旅游資源分布廣泛,旅游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廣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29]在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旅游經濟主要指標穩居全國第一方陣,文化旅游強區和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因此,本文利用GIS空間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測器,深入探析廣西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演變規律及其影響因素變化規律,以期為廣西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建設文化旅游強區和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推進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理論支持。
1.最鄰近指數
最鄰近指數是指通過比較平均最鄰近距離與理論最鄰近距離的值來測度點狀地理要素的分布類型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30]:
式中:R為標準最鄰近距離指數;robs表示觀測模式平均最鄰近距離;rexp表示理論最鄰近距離;dmin表示每個A級旅游景區到其最鄰近距離點的距離;si為研究區域的研究對象;n是研究對象的數量;S是研究區域的面積。當R=1,表明廣西A級旅游景區隨機分布;當R<1,表明廣西A級景區呈集聚分布;當R>1,表明廣西A級旅游級景區呈分散分布。
2.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能夠計算每個輸出柵格周圍的點要素密度,能夠直觀反映廣西A級旅游景區的集中離散程度,計算公式如下[31]:
式中:n是觀測量,h是帶寬,k是核函數,di是估值點到事件i處的距離。
3.重心轉移
重心轉移分析能夠確定地理要素的重心區位及研究時段內重心移動的距離和方向,計算公式如下[32]:
重心移動方向公式:
重心移動距離:
式中:X、Y分別表示區域地理要素重心的經緯度;Xi、Yi分別表示第i個次一級區域重心的經緯度;Mi表示第i個次一級區域的某種屬性的量值。θ表示重心移動的方向,用角度(-180°<θ<180°)來表示,正東方向為0°,逆時針旋轉為正,順時針旋轉為負。D表示重心移動的距離;s、k分別表示不同年份;(Xs、Ys)、(Xk、Yk)分別表示第s年和第k年的區域重心的經緯度;Cg為常數,取111.111,是把經緯度轉化為平面距離(km)的系數。
4.空間自相關
全局Moran’sI指數用于表達廣西A級旅游景區在研究區域范圍內空間相關性的整體趨勢[33]191,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I在[-1,1]之間,I<0表示不相似的值趨于互相毗鄰,存在空間負相關,I>0表示相似的值趨于毗鄰,存在空間正相關,I=0表示不存在空間自相關。n為研究單元個數,wij為空間連接矩陣,當區域i和j相鄰時,wij為1,不相鄰時為0。xi和為屬性分別在第i點的值和研究區的均值。
5.地理探測器
地理探測器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王勁峰空間分析小組開發的一種計量方法,用來探測空間分層異質性背后影響因素,模型如下[33]:
式中:h(h=1,2,3…,n)為Y、X的分層;Nh和N分別為層h和全區的單元數;σ2h和σ2分別是層h和全區的Y值方差。q為[0,1]之間的數值,值越大說明Y的空間分異性越明顯;如果分層由自變量X生成,則q值越大表示自變量X對屬性Y的影響力越強,反之越弱。
1.數據來源
研究時段內的A級旅游景區名單、各地級市的面板數據來源于《廣西統計年鑒》,A級旅游景區的地理坐標借助百度地圖和天地圖(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確認。廣西行政區劃邊界數據、河流水系數據來自全國地理資源信息目錄服務系統(1∶1000000);植被指數(NDVI)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數據中心,海拔高度來自于地理空間數據云;民族自治縣、民族鄉名單來自《中國民族統計年鑒》。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來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https://www.ihchina.cn),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http://wlt.gxzf.gov.cn)。
2.研究時段選擇
中國自2001年開始評定A、2A、3A、4A級景區,2007年評定了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35-38]等國家政策的出臺,有效地促進了A級旅游景區的形成與發展。但是在A級旅游景區評定初期,參與評定的景區數量較少,同一級別景區質量良莠不齊,考慮到“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等國家政策皆強調了A級旅游景區的發展,所以文章以5年為間隔,以2010年、2015年、2020年為研究節點。
根據廣西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坐標,利用Arcgis10.6(全稱為arcgisdesktop10.6,是由esri公司推出的一款專業的地理信息系統,可供GIS專業人員創建、分析、管理和共享地理信息,以便決策者做出明智可靠的決策。)中平均最鄰近工具分別計算出廣西2010年、2015年、2020年A級旅游景區的最鄰近指數如表1所示。研究時段內,廣西A級旅游景區的最鄰近比率小于1且P值均為0,表明研究時段內廣西A級旅游景區呈集聚分布。2010年的廣西A級旅游景區數量較少,零星分布于各市。其中,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最鄰近比率在0.5—0.7之間波動起伏,但均大于0.5,說明廣西A級旅游景區分布較集中,A級旅游景區開發的均衡性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表1 廣西A級旅游景區最鄰近指數及分布類型
運用Arcgis10.6中的空間分析模塊下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對2010年、2015年、2020年廣西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密度進行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2010年、2015年、2020年廣西各市A級旅游景區核密度
2010年南寧、柳州、桂林的核密度值相對較大,分別是0.352、0.211、0.313,說明A級旅游景區集中于南寧、柳州、桂林。2015年在南寧、桂林、柳州A級旅游景區核密度值高速增長情況下,出現了貴港、玉林、梧州、欽州等中密度城市。2020年來賓和河池的A級旅游景區核密度值較低,分別為0.391和0.384,其余城市皆大于0.400,說明來賓和河池的A級旅游景區增長速率較慢。研究時段內,廣西A級旅游景區的整體核密度逐年增加,但仍存在A級旅游景區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通過Arcgis10.6中的平均中心工具對廣西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重心進行分析。2010—2020年,廣西A級旅游景區的分布重心由北向南遷移,廣西A級旅游景區重心逐漸靠近廣西質心。其中,2010—2015年廣西A級旅游景區重心向南遷移27.30公里,2015—2020年廣西A級旅游景區重心向南遷移10.37公里,2020年廣西A級旅游景區距廣西質心37.52公里,說明近10年來廣西南部A級旅游景區增長速度高于廣西北部,2010—2015年時段是廣西南部A級旅游景區快速增長階段。
利用Arcgis10.6的空間自相關工具對廣西A級旅游景區核密度空間關聯特征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廣西A級旅游景區Moran’sI皆大于0且小于1,表明廣西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關聯呈現正相關特征,不是完全隨機分布,即廣西A級景區核密度較高(較低)區域在空間區域上顯著聚集。

表2 2010年、2015年、2020年廣西A級旅游景區Moran’sI數表
為討論廣西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演變的影響因素,本文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廣西地區的特征,綜合選取自然環境[26][39]、社會政治[28]、民族文化[17]、經濟發展[25]等4個方面共選取10個指標對廣西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演變特征進行影響因素的識別和機理分析。A級旅游景區的形成離不開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氣候狀況、植物資源、河流水系等,其中對A級旅游景區分布影響較大的是植被指數(NDVI)、海拔高度、河流水系。社會政治因素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條件,社會政治因素包括人口規模、政府政策、交通便利性、基礎設施等,本文將社會政治因素概括為政府支持、常住人口、公路里程等具體指標。民族文化是促進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把民族文化因素概括為民族自治行政區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經濟發展狀況對A級旅游級景區分布有著較大影響,經濟發展因素包括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旅游經濟、政府財政收入等,本文將對景區形成較大的因素概括為人均GDP、第三產業占比兩個指標。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廣西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影響因素選取
(1)自然環境因素。植被覆蓋率對A級旅游景區的分布有著較大的限制作用,植被覆蓋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A級旅游景區的類型和分布,自然旅游資源型景區在植被覆蓋率大的地區分布較廣,如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海拔高度對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分布有著限制作用,自然旅游資源景區較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區,人文資源旅游景區較多分布在地勢平坦的地區,如園博園、科技館、古城遺址等。河流水系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能為人類活動提供必要條件。同時河流水系也是一種富有吸引力的自然旅游資源,是水文景觀類景區開發的基礎,對水文景觀類景區的形成及分布影響較大,如桂林漓江景區、崇左德天跨國瀑布景區、柳州百里柳江景區等。
(2)社會政治因素。社會政治影響著旅游業的發展以及A級旅游景區的分布,其中人文、地理特征等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A級旅游景區的形成和分布。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和A級旅游景區規劃與評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政府政策是影響A級旅游景區發展和分布的重要因素。本地旅游市場和旅游業從業人員是影響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常住人口決定著本地旅游客源規模以及旅游業從業人員的數量,從而影響A級旅游景區的分布。交通便利決定著旅游目的地的可進入性,交通便利性較強的旅游目的地能夠與客源地保持較好的聯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從而促進A級旅游景區的發展。
(3)民族文化因素。本文用民族自治縣的數量表示民族自治行政區域。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民族地區依賴于人文地理、風情民俗等特點形成特有的A級旅游級景區,例如柳州三江程陽侗族八寨景區、桂林龍勝龍脊梯田景區、南丹歌婭思谷·中國白褲瑤生態民俗風情園景區等。
(4)經濟發展因素。人均GDP能衡量地區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基礎設施完善,服務業水平高,更有條件對A級旅游景區進行投資與開發。第三產業占比能較好地反映地區旅游業發展狀況。
由于研究的時間跨度較短,海拔高度、河流水系指標變化微弱,所以3個時點的海拔高度、河流水系采用靜態數據。河流水系(x3)數據來源于全國地理資源信息目錄服務系統(1∶1000 000),同時構建0~5km的緩沖區。考慮對A級旅游景區形成與發展起作用的政府政策以及參考相關學者研究成果,選取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旅游”次數[15]和各地級市廣西特色旅游名縣、自治區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縣)、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得分對政府支持指標進行表征,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得分為5,自治區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縣)、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得分為1,若以上稱號有重復的地區則以最高等級稱號為準。廣西A級旅游景區影響因素如表3所示。
利用Arcgis10.6軟件對廣西創建10km*10km的漁網,將柵格化后的因變量核密度以及所有自變量提取到網格點利用地理探測器軟件進行探測分析。
(1)因子探測結果。探測結果q值表示該影響因素對廣西A級旅游景區分布的影響力,探測結果如表4所示,本研究選取影響廣西A級旅游景區分布的影響因素都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檢驗。通過對各時段影響因素的總q值發現,河流水系(0.6397)、公路里程(0.5351)、人均GDP(0.5891)、第三產業占比(0.5360)的總q值皆大于0.5,表明這些影響因素對廣西A級旅游景區分布的影響力較強。廣西擁有漓江、柳江、賀江、西江等眾多河流水系,河流水系制約著A級旅游景區分布,不同的河流景觀結合旅游目的地特征能夠形成其獨特的A級旅游景區。公路里程反映旅游目的地交通條件,在A級旅游景區的評定中旅游交通是一個重要指標,表示A級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直接影響著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從而影響著A級旅游景區的發展。人均GDP和第三產業占比分別表示當地的經濟狀況和旅游業發展情況,人均GDP、第三產業占比高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好,旅游人才儲備豐富、基礎設施完善、旅游資源開發水平高,會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促進A級旅游景區的形成與發展。

表4 2010年、2015年、2020年各影響因素因子探測結果(q)
(2)交互探測結果。交互探測結果表示任意兩個影響因素的共同作用對廣西A級旅游景區分布的影響是增強還是減弱,結果如表5所示。任意兩個影響因素交互后呈現出雙因子非線性增強或者雙因子增強,即任意兩個影響因素交互后皆大于任意一個影響因素對廣西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影響,表明廣西A級旅游景區分布是多個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表5所示,河流水系與其他影響因素交互后對廣西A級旅游景區分布影響較大。2010年河流水系與人均GDP交互后到達最大(0.388),2015年河流水系與常住人口交互后達到最大(0.406),2020年河流水系與人均GDP到達最大(0.426)。這也表明廣西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是自然環境、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

表5 2010、2015、2020年各影響因素交互探測結果
本文借助Arcgis空間分析與地理探測器,利用2010年、2015年、2020年A級旅游景區、自然環境、社會政治、民族文化、經濟發展等數據對廣西A級旅游景區空間演變規律以及影響因素進行動態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研究時段內,廣西A級旅游景區呈集聚分布,核密度逐漸增大。(2)研究時段內,廣西A級旅游景區的分布重心由北向南遷移,在空間上呈正相關關聯特征,即廣西A級景區核密度較高(較低)區域在空間區域上顯著。(3)自然環境、社會政治、民族文化、經濟發展等影響廣西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全部通過顯著性檢驗并且河流水系、公路里程、人均GDP、第三產業占比是影響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另外,任意兩個影響因素交互后皆大于單個影響因素對廣西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的影響。
廣西是全國的知名旅游目的地,自然環境因素、社會政治因素、經濟發展因素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不斷地影響著A級旅游景區的空間分布格局變動。但A級旅游景區發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本文從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品牌優勢、整合民族旅游資源等角度出發,為實現廣西實現旅游高質量發展、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提出以下建議:
(1)優化旅游景區空間布局,推動旅游景區均衡發展。兼顧考慮廣西A級旅游景區分布情況,著力發展河池、來賓A級旅游景區數量,逐步優化廣西A級旅游景區空間布局。
(2)打造旅游景區特色品牌,突出景區地域特征。充分利用廣西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資源,有針對性地建設一批以喀斯特巖溶風光、天然山水景觀、紅色文化遺址、休閑旅游康養、跨境異國風情體驗等為主題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旅游景區,實現區域內A級旅游景區種類多樣性。注重區域內旅游景區互動,加強優勢區與劣勢區的聯系,動態調整A級旅游景區內部特色項目,以期滿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3)整合民族旅游資源,實現文旅深度融合。將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業的方方面面,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地將民族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相比于自然景觀類的A級旅游景區,游客更偏好于文化內涵豐富的旅游產品,充分利用5G、物聯網、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高新信息技術將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旅游景區內部項目,豐富游客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實現真正的“下馬觀花”。打造一批獨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區,將各類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整合后,通過常駐展演或讓游客親身參與的方式,突出旅游景區文化內涵,形成民族文化與旅游業相互融合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