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雪
5G 技術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具有傳輸速度快、延時率低、傳輸穩定、連接廣等優勢,可以同時承載海量用戶,為用戶帶來高網速、廣范圍、低延遲和大寬帶的技術體驗。對于視聽傳播來說,傳輸速度的大幅提高意味著影視節目的生產和傳播效率將顯著提高,影視形態也將實現創造性發展。此外,5G 技術的飛速發展拓展了信息傳播的應用場景,對影視節目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以用戶場景為核心,創新信息的內容形態和傳播模式。[1]5G 的應用為傳統文化更高質量的視聽傳播提供了新的機會,《數字敦煌》《中秋奇妙游》等高質量傳統文化影視節目就是5G技術在視聽傳播領域的絕佳應用。
5G 賦能傳統文化影視節目視聽內容生產創新。一、生產方式創新:多技術整合創新生產手段。過去受限于技術條件,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生產和表現方式都很單一,比如央視戲曲頻道和央視農業頻道的《鄉土》欄目等。5G 技術被引入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內容生產環節后,拓展了內容生產的邊界。憑借5G 強大的數據傳輸處理能力和大寬帶優勢, 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制作和渲染可以在性能更強更穩定的“云端”完成,解決了過去高成本的影視終端和渲染能力不足的問題。例如,2021年網上火“出圈”的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借助5G 強大的數據傳輸處理能力,以河南博物館作為創作背景,將歌舞置于博物館場景,拍攝出大量視頻素材存儲在云端,在后期制作時大量使用3D 建模、渲染和情景轉換,全景化、立體化展示唐宮仕女赴宴全貌,重現了大唐的繁華景象,給予受眾絕佳的視覺體驗。
二、形態創新:VR 直播、AR 在線包裝與全息影像的應用。5G 的大帶寬和低時延, 最大程度地支持VR 視頻高速運行、實時回傳、編輯和分發等過程, VR 直播成為現實。[2]2020年央視用VR 技術實現故宮全景直播,觀眾通過央視頻APP 就可以進入直播進行實時全方位參觀。未來,在5G的支持下,VR 直播將成為傳統文化影視節目創作的常態化操作,將進一步擴大其視聽傳播范圍。
“超高清+AR 在線包裝”對視聽傳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對網絡環境的敏感度需求極高,而5G 的高速傳輸剛好可以滿足這一點。[3]在2021年央視春晚舞蹈節目《只此青綠》中,虛擬技術創造的《千里江山圖》在屏幕上徐徐展開,3D 技術渲染出的青山、云海、綠樹和現場的物理空間環境共同創造出“超真實”的視聽效果,科技感與現實感的結合滿足了受眾對于《千里江山圖》的想象。“5G+AR 在線包裝”擺脫了現實環境的束縛,實現了虛擬與現實的雙向互動,同時也為影視節目的視覺設計與場景建構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創新了傳統文化的表達形式。
5G 支持下的“全息幻境”技術(又稱為虛擬成像技術),能打造出“超真實”的世界,帶給用戶“超真實”的體驗。[4]5G技術通過獨特的成像處理技術可以調動受眾多維度的感官,讓受眾完全沉浸在全息幻境中。央視推出的文化類節目《典籍里的中國》,里面的270 度環幕投影舞臺就是在5G技術的支持下搭建的,通過甬道讓歷史場景再現,并融入現實空間。借由5G 支持下的AR 技術和實時跟蹤技術讓歷史和現實交織融合,打造出沉浸式場域,幫助受眾建立傳統文化“想象共同體”,喚醒大眾關于傳統文化的記憶。
三、媒介創新:萬物互聯。5G 的到來讓移動和通信不再專屬于智能手機,互聯網的接口可以是任何終端,萬物互聯將成為現實。在此基礎上,用戶可以融入虛擬世界,場景化將成為5G 媒介的主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采集用戶場景信息,5G 支持媒介利用物聯網終端和定位系統采集用戶當前所處的場景,針對特定場景為用戶精準推送相關影視內容。例如,如果定位受眾目前使用移動手機上網,那么就可以為受眾推送碎片化的傳統文化影視內容,滿足受眾便捷化、碎片化的觀看需求。如果定位受眾正在觀看電視,那么可以通過電視終端直接推送。其二是媒介本身作為內容信息發布平臺,可以向其他智能終端提供信息服務,構建場景內各類終端裝置的信息發布集成平臺,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分發與反饋都可以通過集成平臺來完成。
5G 升級傳統文化影視節目視聽審美體驗。一、高清流暢,高速穩定:提高視聽品質。在3G/4G 時代,網絡的連接性較差,網絡傳輸速度慢且網絡延遲性高,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直播中容易出現視頻延遲、聲畫不同步等現象,導致用戶等待時間變長,破壞用戶體驗和節目效果。而5G 則能實現直播視頻與用戶的無延遲連接,提升用戶的觀看效果。此外,“5G+4K/8K”可以使視頻畫質更高清、音效更逼真,給用戶更好的視聽體驗。在公交、地鐵通勤、排隊甚至是上廁所等移動上網的場景下,尤其是在地鐵、高鐵等高速移動、信號不暢、人流密集的場景中,網絡傳輸速度和穩定性會極大地影響用戶的視聽體驗。在5G 的支持下,用戶在這些場景上網不會受網速和延遲的影響,移動傳播更快、更穩定。
二、千人千面:個性化、差異化化需求。在現階段的影視節目中,受眾只能被動地跟隨節目現場導播的鏡頭切換進行觀看,這種單一的視角無法滿足受眾的個性化、差異化、創意化的需求。多機位多鏡頭視頻制作可以給用戶帶來“千人千面”的視聽體驗,但由于低寬帶和高成本的限制,目前只有重大體育賽事才會使用多機位直播。2018年,在俄羅斯世界杯比賽中, 咪咕視頻首次使用“巨星視角”“AI 四維短視頻”“飲水機視角”等機位進行視頻直播。隨著5G 技術的發展,多機位屏幕回送和終端傳輸成為可能,還可以把視頻存儲在“云”中進行后期處理,多接入邊緣計算技術讓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當受眾選擇某個鏡頭的畫面時,終端會為其進行即時編導,配合其動作,讓人人都成為自己的節目導播。
三、VR 直播:沉浸式、交互式視聽體驗。VR 實時視頻直播和“5G+VR”的在線包裝, 顛覆了人類過去的視聽感受。[5]用戶通過VR 設備走進虛擬世界,感知虛擬世界的奇妙,也可以通過“5G+VR”實現多人互動、多屏共享。2019年,中國國家京劇院和咪咕視頻合作推出了《京劇人生》,這是VR 技術在“非遺”京劇專題片上的首次應用,依托5G技術,借助8K+VR 等技術手段,打破了實體劇場的空間限制,讓受眾成為劇場“當事人”,是真正的“身臨其境”。VR/AR 視頻的沉浸感和交互性打破了傳統視聽傳播模式下受眾單向接收的局限,受眾成為選擇的主體,實現了受眾與傳播者的雙向交互。
現代化轉換產生的文化誤讀。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豐厚、形式多樣,是影視創作重要的創作源泉,但有些傳統文化在影視化呈現過程中出現了現代化誤讀,導致傳統文化“不倫不類”。例如,影視劇中的漢服文化,漢服本身并非歷史遺存,而是“被發明的傳統”,它借助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文化符號,在21世紀網絡民族主義浪潮下的裹挾下應運而生,受到一大批年輕人的熱捧。與此同時,中國傳統風格的服飾、禮儀、舞蹈等文化符號也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影視劇的服飾“回歸傳統”看似成為當代的審美趨向,其視聽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成功,但是漢服作為“被發明的傳統”,其對真正的傳統文化的誤讀和歪曲,消解了歷史的嚴肅性和傳統文化的厚重性。
視聽新產品的同質化。當前借由5G 技術的高速傳播和大寬帶,文化的復制和傳播更加容易,但也導致我國目前的傳統文化影視節目出現盲目跟風、同質化的現象,給受眾造成審美疲勞和心理不適。例如,深圳衛視《詩意中國》、山東衛視《國學小名士》、浙江衛視《少年國學派》等流水線式、高度同質化的影視節目,觀眾對這些文化節目早已審美疲勞。這些節目對燈光、服飾、妝容等進行了精心設計,在5G 技術支持下,VR 和3D 全息投影等技術穩定發揮,為受眾呈現了一場視聽上的饕餮盛宴,但與此同時,它們在內容、模式和環節設計上存在高度相似,并且對傳統文化的探討多浮于表面和形式,并未深挖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傳播媒介和技術的產品化。媒介文化學者尼爾·波茲曼在批評社會的娛樂化趨勢時曾指出:“真正的危險不在于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大眾媒介的內容,而在于大眾媒介可能成為傳統文化的內容。”[6]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本質仍是傳統文化本身,但技術的高速發展讓傳播媒介不再是單純意義的“工具”,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產品”。5G 技術雖然拓寬了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表達結構,但也不可避免陷入了過度追求視聽奇觀化的誤區。不少傳統文化影視節目創作者過度依賴技術來實現奇觀化的視聽效果,在這上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卻忽略了傳統文化本身的闡釋和內涵。技術的“機械性”掩蓋了文化的“靈動性”,瓦解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深挖文化內涵,助力品質提升。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內核是第一生產要務,首先要挖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內涵。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多樣,但表達思路仍遵循舊的套路,對現代受眾來說依然是解讀困難,如果不能將其進行現代化演繹,那么傳統文化將與現代社會形成意義上的割裂。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對“24 節氣倒計時”的現代化演繹,主創團隊深挖中國24 節氣的內涵和文化,將“中國傳統節日”與“現代文化”重新連接,將“節氣”和“倒計時”結合,通過精彩的影像表達,對傳統文化進行了現代美學演繹。其次要熔鑄現代文化的時代精神。在當下,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導向,在滿足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視聽需求的同時,也要展現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讓傳統文化釋放其感召力和凝聚力。
強化5G 賦能,鑿通感官聯覺。尼葛洛龐帝認為,多感官的綜合體驗有利于人們做出更好的判斷,[7]對于傳統文化影視節目也是如此。多感官結合能讓受眾完全沉浸其中,獲得極佳的視聽體驗,因而判斷節目的視聽傳播效果,受眾的體驗無疑至關重要,他們的感官能否在節目中得到延伸和再造、能否得到沉浸式體驗等都是創作者需要考慮的。這種聯覺設計打破了單一的感官壁壘,增強了感官體驗,讓受眾身臨其境地體驗到傳統文化之妙,提高了傳統文化的視聽傳播效果。例如,2020年在北京園博園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5G+VR”直播貫穿全程,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云”觀看,跟隨鏡頭沉浸式、臨場式參與其中。2021年,電信視頻彩鈴以“云游中國之絲路千尋”為主題,運用5G 技術傳承中國絲綢之路文化,用戶在電話通話等待過程中可以在“云端”欣賞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之美,跨越時空,延伸人的感官。
打破媒介邊界,實現多屏共振。5G 打破了人們在信息生產、傳輸速度上的限制,使媒介之間的連接更高速、更快捷。例如,2020年的央視春晚由5G 全程支持,使用“5G+8K”進行遠程傳輸,同時發行了《2020 春晚》直播電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還聯合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三大公司,在微信、支付寶、百度三方進行紅包互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跨屏互動和協同共振,用現代化技術演繹和續寫傳統春節習俗。此外,央視春晚與短視頻平臺合作,以短視頻形式讓春晚舞臺傳播到多個短視頻平臺上。至此,這場春晚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媒介轉述類型。5G 使得網站觀看、電影制作、電視直播、移動瀏覽的多屏共振成為現實,延展了晚會的媒介形態,高效快速地實現視聽傳播。5G 深化了媒介與制作方、傳播者、受眾之間的互動,原本明確的傳受關系被打破,新的協同共振成為主要趨勢。
關切受眾需求,提升互動體驗。受眾的需求和動機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至關重要,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視聽傳播需要以廣大受眾的需求為重,加強受眾與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關系,提高受眾的滿意度。首先需要對節目受眾進行畫像,借助大數據和算法技術分析受眾的偏好和媒介使用習慣。5G 技術將大數據的彈性、利用率和粒度確定為已知值,通過三個梯度實現對大數據的高度訪問、緩沖和存儲歸檔。[8]其次,以5G 技術為著力點,加強受眾互動。除了在技術上提升產品的性能外,還可以通過交互設計提升用戶的體驗感,讓受眾主動參與到傳統文化視聽產品的生產制作環節,切實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例如,利用“5G+AR”技術實現傳統古建筑的個性化搭建游戲和古裝變裝小游戲等交互設計,促使受眾從接收者變為傳播者,更好地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
5G 技術為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視聽內容呈現、受眾的沉浸式體驗和多屏轉述提供了技術支持。基于5G 技術,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協作性、互動性、移動性將進一步鞏固,大大增強了受眾的視聽體驗,但是5G 技術高速發展導致技術支持開始代替文化符號支持,喧賓奪主,削減了文化的厚重感和嚴肅性。這對于傳統文化的正向傳播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因而傳統文化影視節目的視聽傳播需要注重內容產制和技術進步的協調并進,不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