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江西上饒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上饒臺”)《守護鄱陽湖》攝制組9 人,歷時近一年,制作了包括紀錄片、新聞、短視頻等多平臺播出的系列節目。節目主要記錄了江西省余干縣康山巡護隊常年守護鄱陽湖的生活歷程,展示了志愿者為保護江豚、魚類、候鳥等默默堅守的平凡身影,為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發揮了輿論引導力量,闡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余干縣鄱陽湖水域的閃光實踐。
江豚,俗名江豬。在白鰭豚滅絕后,江豚成為長江中最后僅剩的鯨豚類動物,目前僅剩1000 余頭。長江江豚是唯一一種完全生活在淡水流域的江豚,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年來,由于長江江豚數量急劇減少,相應的保護力度正在不斷增大。作為長江水生態系統中的旗艦物種,江豚處在長江生態食物鏈的最頂端,它的數量能夠直觀反映出長江生態系統健康程度,是評價長江生態系統質量好壞和長江大保護及禁漁成效的風向標。保護江豚就是對整個長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縱深推進長江大保護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從這個意義而言,保護江豚就是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江豚保護正日益成為國內外廣泛關注的焦點。
上饒臺這次關于余干縣康山巡護隊的報道,采用紀錄加融媒體傳播的方式。紀錄片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視覺本底,是有溫度和情懷的記錄,是可以反復“倒帶”的歷史,可以傳達生態保護的強大凝聚力和精神內核。同時,節目產品覆蓋多個媒體傳統端和移動端。在縱向上,垂直對接省級乃至中央級融媒體平臺,如央視綜合頻道及新聞頻道、江西衛視、江西臺新聞頻道、央視頻、今視頻等;在橫向上,打通“臺、網”核心媒體與“三微三端”(微博、微信、微視頻,APP 客戶端、互聯網等多媒體直播端及抖音端)深度融合的媒體矩陣,如“我的上饒”APP、上饒臺抖音視頻號、“上饒發布”微博、“大美上饒”微信公眾號、“上饒之窗”系列網站等。系列節目在題材深度拓展、建設性取向、年輕態表達、全媒體制播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節目播出后,鄱陽湖江豚保護工作越來越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有力支持。
攝制組自2022 年初開始至2022 年11 月底,跟蹤拍攝了康山巡護隊的日常生活,前期素材長1800 余分鐘,主產品為20 分鐘紀錄片《守護鄱陽湖》,產品系列還有新聞、短視頻、論文等。
以時間為經,真實記錄人物前行軌跡。把紀錄片放在時間的坐標上,就會發現紀錄片的視角與脈絡,節奏與溫度。攝制組自2022 年初開始,歷經春夏秋冬,努力以伴隨式拍攝記錄巡護隊隊員的工作生活。在人物的選擇上大幅聚焦巡護隊隊長袁文斌,將他作為全片的中心,其余隊員作為全片的配角。全片記錄了巡護隊三月份送別候鳥,夏日稻田耕作,秋夜巡護大堤,冬日嬉戲江豚等,將康山巡護隊一年四季的生活脈絡清晰存檔。循著康山巡護隊日復一日守護鄱陽湖的時間軸線,攝制組拍攝了主人公袁文斌大約一年的生活段落。其中有日常巡護、家庭生活、田間勞作、隊員交流、監測違法捕撈及隊伍人員變動等內容,有歡樂、憤怒、沉默、平靜、悲傷等各種情緒,五味雜陳。鏡頭隨季節變換緩緩記錄了江豚、魚類、候鳥在這片土地上的離去與歸來,生存與繁衍,以及它們和我們在鄱陽湖的平行與交錯,相逢與相守。在這時間支流中,攝制組特別截取了鄉鎮的菜市場、主街道兩處斷面,作為反復拍攝的外景點,從這兩個窗口來注視時光的流動。由春入冬,菜場里的鄉民服裝隨四季而更替,鄉里道路從土路翻新為柏油馬路,以無言鏡頭記有形光影。時間,作為紀錄片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元素,是鄱陽湖滄海桑田的歷史刻度,也是人與江豚的故事演進的時代背景。
以事件作緯,立體記錄團隊守護歷程。攝制組的拍攝始終緊緊圍繞巡護隊所經歷的各類事件,采取非有機敘事方式。敘事鏡頭尊重事件自然的生成性,超越故事邏輯的因果關系,通過表達來展現世界本來的面貌。這些事件既是具體的“事情”,也是人物的“故事”,更是國家的“事業”。記者通過蹲點式記錄,拍攝了鄱陽縣村民到余干縣水域偷捕魚類的整個過程。期間,鄱陽縣警察因為偷捕地點在余干縣,因此沒有出警,而余干縣警察又因地形所困,無法趕到偷捕水域執法。當隊長袁文斌火急火燎報警,等來余干縣石口鎮魚鳥派出所干警后,竟然遭到一名輔警的挖苦諷刺,他認為這是無法完成的任務,袁文斌的報警是給警察找麻煩。攝像機真實記錄,大膽呈現,以客觀冷靜的鏡頭敘事,建構事件之下的環境關系、人物關系和社會關系。此外,攝制組敏銳捕捉了隊員袁運武的辭職事件。在攝制組拍攝之初,袁運武一直是一個默默堅守的普通巡護隊員,但是到11 月下旬,他突然提出要退出志愿者隊伍。隊長袁文斌和隊員袁天朋苦苦相勸,杭州和南昌的環保專家也反復誠摯挽留,終究未能使袁運武回心轉意。個中緣由,主要是生活壓力。巡護隊員都熱愛巡護,但一年收入大約四萬元,每人每年為巡護鄱陽湖還要貼補進去五千多元。袁運武家里有三個未成年的孩子,他的退出是一種矛盾權衡之后的退讓。這件事對于巡護隊三人而言,尤其對于袁文斌而言,都是巨大的心理沖擊。攝制組在拍攝時始終秉持適當原則,既不遠離,亦不緊靠,既要化解袁文斌和袁天朋最初的遮掩和回避(他們不希望在鏡頭前展示內部矛盾),又要冷靜保持理性中正的合理距離(我們要努力克制記者出鏡調解的主觀意愿)。在事件面前,記錄不介入,入戲不入場,在場不控場。
以情感為鏡,透徹觀照個體內在紋理。木心說,生活的最佳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這似乎可以用在片中的主人公身上。無論是袁文斌、袁天朋,還是最終退出的袁運武,他們的生命狀態都是冷清的。他們剛開始做保護江豚的志愿者時,很多人并不理解,沒有可觀的收入,又沒有仰視的地位,還整天忙個不停。在村子里,他們不是主流,他們平常的伙伴就是鄱陽湖上冷冷清清的風,但他們覺得自在舒坦。他們像風一樣行駛在湖面上,無拘無束,一眼千里,巡護領地,守望念想。這其中,蘊含著他們的熱情、高興、煩惱、尊嚴,這里有像火一樣的生命原動力。他們越來越感受到他們做的事情是有用的,是可以給他們的子孫生活帶來美好的改變的,他們拼盡全力要讓鄱陽湖變回到兒時的親切模樣,水清甜,魚滿艙。紀錄片的魅力在于真實性,而真實的力量寄寓于情感。雖然,他們的生命行走介于自覺與不自覺間,但是每個人物的情感內核、性情底色、價值原點,是以一種質樸甚至粗礪的力量釋放并發出鈍感的光芒。紀錄片建構了一套與樸素情感相對應的人物敘事,運用了靜水流深、沉穩內斂的敘事語言,設立了泥土紀實糅合鄱湖寫意的戲劇結構。全篇雖然始終在時間的光軌上推進,不斷演繹人世浮沉劇目,但是最深處的磁場是人無時不在的情感。同時,該片非常注重用鏡頭語言物化情感,仔細品摩,不少橋段看似隨意的畫面,實則用意頗深。比如,在袁運武辭職段落開場的環境鏡頭,選取了袁文斌接聽電話時身邊一個菜農在手點現鈔的特寫,以及辭職段落末尾妻子抱走孩子的畫面,都是取自現場又都高于現場,意余畫外。人是鮮明的,事是濃縮的,情是拙樸的。
紀錄片的力量來自于對真實生活的本真記錄,而紀錄片的影響要依靠多渠道、多形式的融媒體傳播矩陣。隨著互聯網、短視頻、大數據等技術集群的發展,一個題材報道多形式融合、多渠道互動、立體化分發、精準化傳播,越來越成為新媒體格局下獲得最優傳播效果的現實路徑。
新聞:傳統端發力,央視省臺市臺有聲量。新聞,是歷史的初稿。以紀錄片加新聞的方式來報道同一主題,是上饒臺攝制團隊的一次新穎探索。筆者認為,對于同一新聞主題,媒體無需固步自封,而應開掘其產品的多種樣式。尤其在媒體深度融合的當下,地市級媒體更需要力破并舉,勇于創新。因此,該項目在醞釀之初,即計劃在拍攝紀錄片同時套拍新聞。所謂媒體融合,既要實現不同媒體間融合,也要實現報道類型的融合,媒體融合理論是要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完善的。針對鄱陽湖生態保護,攝制組陸續制作了15 條新聞。新聞《江西余干迎來大批候鳥多舉措加強保護》《江西鄱陽湖各方共同守護永葆一湖清水》在央視新聞播出;新聞《余干:精心巡護江豚無憂》《全國放魚日:我省增殖放流2000 萬尾魚苗》《鄱陽湖禁捕兩年越冬候鳥數量創新高》《超過10 萬只夏候鳥飛抵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等在江西臺《江西新聞聯播》和《整點新聞》欄目播出;《久旱“烤驗”護候鳥》在江西衛視《社會傳真》專欄播出;《余干:保護鄱陽湖濕地為越冬候鳥護航》(上中下)等新聞在上饒臺《時政要聞》欄目播出。通過央媒、省媒、市媒多層級新聞平臺的疊量滾動播出,大大提升了余干縣康山巡護隊生態保護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和知曉度,有力推動了當地保護一湖清水的環境保護工作,也起到了為巡護隊員的無私奉獻而鼓與呼的作用。
在制作流程中,紀錄片著眼大局,新聞則從局部入手。紀錄片切忌擺拍,新聞則適當調度。在題材選擇上,紀錄片大部分內容新聞性并不突出,但有時將紀錄片的一個點放大,則成為新聞的主體素材。在新聞實際操作中,筆者認為兩者雖然在理念、語法、鏡頭語言等諸多方面不盡相同,但是套拍的做法值得嘗試。
短視頻:移動端優先,小身量多頻次高顏值。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移動端優先是基本原則,而短視頻正因其短、平、快的特點而成為新媒體重要風口。要將優勢資源向新媒體集聚,打造充滿創新、渾身創意、滿目希望的新媒體、新平臺、新內容,深化一體化傳播模式,提升融媒體傳播效果。攝制組按照小鏡頭映射大主題,大舞臺聚焦小人物,進行多元敘事表達,強化人物核心。上饒臺同步制作了《鄱陽湖極枯水位之上的江豚“護航隊”》《生態畫卷鄱湖行動/守護“微笑天使”》《越冬候鳥北遷增多》《鄱陽湖區進入冬夏候鳥交替期》《生態畫卷鄱湖行動/越冬候鳥來了》《生態畫卷鄱湖行動/打造候鳥“食堂”》《生態畫卷鄱湖行動/為越冬候鳥備“口糧”》《余干:春江水暖江豚躍》十余條抖音視頻號作品。根據不同時節,不同主題,多頻次第一時間制作一分鐘之內的短視頻產品,力求以獨家的現場,真情的人物,精美的畫面呈現大美鄱湖的風采和大寫的巡護人。短視頻在畫面制作、敘事手法、轉場特效等方面講求創新、細致、立體。在制作內容、音樂表達、傳播方式上不斷出新出彩,凸顯時效、創意、傳播效果等。經過近一年的摸索,筆者認為短視頻新聞傳播媒介可以與傳統新聞媒介相互依存,共同發展,互補互生,相得益彰。
媒體矩陣:融合傳播,小屏大屏全向輻射。英尼斯認為,“一種新媒介的出現,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新的媒介技術會重塑媒介環境和社會文明,嶄新形式的媒介意味著嶄新形式的傳播。在《守護鄱陽湖》這個系列節目的攝制過程中,攝制組努力實現“矩陣共振,生態互聯”效應,搭建全覆蓋、強鏈接、高協同的融媒體矩陣體系。深度重構內容鏈條,多元轉化內容形態,不斷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實現融媒體聚合式傳播。圍繞巡護隊守護鄱陽湖、候鳥的季候性遷徙、江豚保護、護漁行動、增殖放流、打造候鳥食堂、應對極枯水位、遏制非法捕魚等系列主題內容,團隊分別運用電視新聞、廣播新聞、紀錄片、專題報道、短視頻、微公圖文等多種體裁予以報道。所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通過中央臺、江西臺、上饒臺和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視頻號、上饒之窗網站等諸多媒體平臺,共同發力,平行發布,立體播出。“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在媒體格局日新月異的今天,需要主動建立融合傳播體系,整合大屏小屏,多渠道提高競爭力,從而最終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輿論引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