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蘭馨 崔建立
電影《百鳥朝鳳》根據肖江虹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黃河流域的小村落無雙鎮,主人公游天鳴通過拜師學藝,經過千錘百煉,終于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嗩吶藝人。而老嗩吶藝人焦師父也尋找到了能夠將嗩吶精神傳承下去的接班人。隨著東西文化交融,嗩吶藝術日漸式微,這讓人們不僅聚焦于師徒之間的感情,還引發了人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匠人精神”的思考。該片的優秀不僅得益于深刻的立意,更與其語言具有濃厚的中國韻味與人情味并且運用大量成語、俗語等密不可分。因此,字幕翻譯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角度出發,通過引用實例分析電影字幕翻譯中歸化、異化策略在不同層面的應用。其中,歸化策略從成語和俗語層面分析,異化策略從物質文化負載詞和俗語層面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影作為十九世紀晚期興起的視覺及聽覺藝術,現在已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并且逐漸成為人們娛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字幕翻譯通常位于影片的下端,以文字形式呈現出電影中的對話,將源語的臺詞以共時字幕的方式譯成目的語。電影字幕作為語言溝通的橋梁,起到了傳播文化的作用。一個優秀的字幕翻譯,需要讓觀眾跨越語言障礙了解電影情節,有效傳遞信息和文化,讓目的語觀眾感受到源語最真實的語言魅力。因此,電影字幕翻譯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電影字幕翻譯通常具有以下特點:一、瞬時性。由于電影中的視聽內容稍縱即逝且不會再重復,每句臺詞停留時間較短,字幕也通常一閃而過。因此,電影字幕翻譯要在完整表達內容的同時做到簡潔明了,言簡意賅。二、口語化。電影中通常出現大量人物對白,描述性語言居多,在語言上屬于口語的范疇。故字幕翻譯過程中要通俗易懂,流暢自然,同時要盡量貼合電影本身的風格。[1]三、時空局限性。一方面,字幕插入要與源語臺詞播放速度一致,不宜過快或過慢;另一方面,字幕要盡可能減少對畫面的干涉,放置于屏幕下方,且字母行數不宜過多,以此保證電影的觀賞性。
尤金·A.奈達是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理論。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是指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其目標是為尋求與源語信息最自然、最貼切的對等,并通過對目標語讀者所接受的信息進行一些調整,以達到“自然”這一重要的要求,進而適應其文化期待和語言需求。奈達認為,為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信息量,可以對原文的形式進行適當的改變,進而增強對譯文的理解,表述出文字里的深層含義。在奈達看來,翻譯的成功與否,主要看讀者在閱讀譯文和閱讀原文時是否引起了相等的反應。[2]功能對等理論從文化和語言的角度和緩了翻譯家對歸化與異化的爭論,找到了“歸化”與“異化”的平衡點。
美國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了歸化與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其中,歸化是指將源語本土化,即在翻譯的過程中盡可能使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現外來作品,以目的語為中心。歸化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異化指在翻譯上要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保留異國情調,保持原汁原味,以源語為中心。異化有助于讀者了解源語文化,擴大文化視野,展現異國風情,以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歸化與異化對立統一,相輔相成,既不存在絕對的歸化也不存在絕對的異化。[3]同時歸化與異化將視野擴展到語言、美學與文化等因素,突破了語言因素的限制。
歸化策略。成語是在漢語言中經過長期發展和錘煉而成的固定短語,反映了中國語言文化,凝結著人們的智慧結晶,具有民族性、歷史性、習用性、定型性,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表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俗語作為一種口頭語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活經驗寫照,也是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其語言具有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特點。[4]在電影《百鳥朝鳳》中,成語和俗語的翻譯采用歸化策略十分常見,以下就成語和俗語兩個層面對電影中歸化策略的應用進行分析。
一、成語層面的應用
例1:—啥呀?
—百鳥朝鳳。
譯文:—What is it?
—“Song of the Phoenix.”
“百鳥朝鳳”是漢語成語,舊時指君主圣明,而被天下所依靠仰仗,后比喻德高望重之人眾心歸附。同時《百鳥朝鳳》是一首嗩吶曲,并且是著名的漢族的民間樂曲。此處若將“百鳥朝鳳”譯作“Birds paying homage to the phoenix”,則并沒有譯出它的第二層含義,即指嗩吶曲的含義,然而此處所指應是嗩吶曲的名字。故此處譯文巧妙地采取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將“百鳥朝鳳”譯為“Song of the Phoenix”,即“鳳凰之歌”。在西方,鳳凰的寓意與中國有相同亦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于鳳凰都寓意著美好、稀有和尊貴,而不同之處在于,西方的鳳凰多了一層新生、重生的含義。在此處“鳳凰”直譯為“Phoenix”,并非忘記使源語本土化,反而此處的譯法十分恰當,寄托了對嗩吶藝術能夠涅槃重生,一直傳承下去的期望。
例2:那倒不是;這首曲子是嗩吶匠的看家本事。
譯文:Hardly than hard; it’s the very pinnacle of what a suona player strives for.
在游天鳴與父親游本盛夜晚閑聊的過程中,游天鳴問嗩吶吹到頂是什么曲子,父親說是《百鳥朝鳳》,他說這首曲子是嗩吶匠的看家本事,學會這首曲子是十分榮耀之事,一代弟子只傳一人,而且此人必須品德好天賦高。“看家本事”是漢語成語,指自己在某領域特別擅長,十分突出,有一技之長。在英語語境中,并沒有“看家本事”這一概念,如若字對字、詞對詞翻譯,會顯得突兀,也會令目的語觀眾百思不得其解。因而此處同樣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將“嗩吶匠的看家本事”譯為“the very pinnacle of what a suona player strives for”。其中“pinnacle”是“尖峰、極點”的意思,在此處短語“the very pinnacle of”中有“巔峰、最高境界”的含義。而“strive for”是“為之奮斗、追求”的意思,故整體這句話可以譯為“這是嗩吶匠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掌握一門“看家本事”,譯文生動形象,精煉易懂。
二、俗語層面的應用
例3:快走! 看我不把你那根懶筋給抽了!
譯文:Come on! Before I drag your lazy ass!
這句話是整部電影的第一句臺詞,游天鳴的父親游本盛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正在督促落在身后的游天鳴繼續趕路去學習嗩吶。“懶筋”是固原方言,本指腳和小腿之間的部分,后借指愛偷懶的毛病。此句臺詞的譯文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因為目的語觀眾語言習慣中沒有“懶筋”這一概念,故直譯成“lazy tendon”顯得不妥。為使觀眾更好理解句意,將“懶筋”譯作了“lazy ass”,“lazy ass”是“懶蛋,懶鬼”的意思,此處與“懶筋”的概念相近,而“drag”一詞有“拖,拽”的意思,“drag one’s lazy ass”生動形象地展現出由于游天鳴一直落在后面不情不愿,父親有些氣急敗壞地想把他拽過來的景象,同時也保留了此處應表達的內涵。
例4:哦,那咱土莊可長臉了,你游本盛也長臉了。
譯文:Oh, you’ve grown.You’re the very pride of Earth Village.So’s your dad, bringing honour to us all.
“長臉”是中國地道的方言,指的是給臉上增光添彩的意思,即感到自豪和驕傲,獲得了很不錯的榮譽或很高的評價。游天鳴想放棄學嗩吶逃學回家,但恰巧聽到了游天鳴的父親正在和大莊叔吹牛自己的兒子嗩吶吹得有多么厲害,此時大莊叔說出了這句臺詞,這一系列對話使得游天鳴又重新回到了師父身邊學嗩吶。在英文中并沒有與“長臉”相對應的詞匯,若直譯則顯得十分奇怪。故此處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以目的語為歸宿,將“長臉”譯作“the very pride of”和“bring honour to”,即“……的驕傲”和“給……帶來榮耀”,皆為給臉上增光添彩的意思。
異化策略。文化負載詞是指在某種語言中具有一定文化色彩和潛在含義的詞匯,文化負載詞本身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反映經濟、社會、文化特點的詞匯。[5]其中,奈達將文化分為五大類,即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生態文化和語言文化,故很多學者也依此劃分文化負載詞的類別。[6]在電影《百鳥朝鳳》中,物質文化負載詞和俗語的翻譯采用異化策略十分常見,以下就物質文化負載詞和俗語兩個層面對電影中異化策略的應用進行分析。
一、物質文化負載詞層面的應用
例5:這是大清朝道光年間的嗩吶。
譯文:This is a suona from the Daogua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在電影中,焦三爺給兩個徒弟看了自己師父的太爺傳下來的嗩吶,此嗩吶十分珍貴,歷史悠久,他十分珍惜地說出這句話。這里“嗩吶”采取音譯的方式,按照拼音譯為“suona”。嗩吶在公元3 世紀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從西亞、東歐一帶傳入我國,逐漸成為了中國傳統樂器,俗名“喇叭”,音色明亮雄壯,激昂豪邁,廣泛應用于婚喪嫁娶等儀式中,代表作品為《百鳥朝鳳》《一枝花》等。“大清朝”譯為“the Qing Dynasty”,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此處同樣采取音譯的方式譯出。而“道光年間”中“道光”也音譯為“Daoguang”。這三處的物質文化負載詞全部采取異化翻譯策略,用音譯的方式翻譯,更能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保留原汁原味的異國情調。
二、俗語層面的應用
例6:喲,那你們游家祖墳上該冒煙了!
譯文:Wow,there must be holy smoke clouds pouring forth from your ancestors’ tombs!
游天鳴接替師父成為游家班班主,父親游本盛十分自豪地和大莊叔說起此事,于是大莊叔說出了這句話。“祖墳冒青煙”是中國漢語俗諺,表示一種大吉之兆,一般指某人發達了,有了大出息。此處臺詞是“冒煙”,省略了“青”字,但表達含義與“冒青煙”相同。在英語語境中并沒有“祖墳冒青煙”這種說法,但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異國情調和源語文化特色,此處譯文采用了異化翻譯策略,“冒”譯為“pouring forth from”,“青煙”譯作“smoke clouds”,“祖墳”譯成“ancestors tombs”,傳達出了源語的語言表現形式,將其中的意象一一翻譯出來,形象生動,能使目的語觀眾更好地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電影字幕翻譯作為電影文化傳播的橋梁,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為基礎,通過引用電影《百鳥朝鳳》中有特點的一部分實例對其中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的應用進行分析。歸化和異化相輔相成,對立統一,各有優勢,不能顧此失彼。譯者在翻譯字幕時,要更加靈活的運用這兩種翻譯策略,并且認識到不論采用歸化還是異化策略,都是為了讓目的語觀眾不受語言和文化的限制,能夠像源語觀眾那樣最大限度地了解臺詞的涵義,從而更加有力地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感受到中華語言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