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然
影視文化作為目前我國國家形象研究的核心內容,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影視文化作品具有多重屬性,如文化性、民族性和商品性,不僅能體現國家的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更能塑造國家的形象。國家形象是各國外交的主要依托,因此影視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國家形象主要是指國際輿論與國內外名著對特定國家的總體評價與認定,如物質基礎、國家活動、民族精神。而跨文化傳播中的國家形象,主要是指國家在國際輿論中的形象,這也就意味著國家形象需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被國外民眾所了解知曉。各國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其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不同國家的民眾在對別國形象認知時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甚至會出現誤解與扭曲的情況。國家形象從本質上而言,是根據國家的發展現狀而虛構出來的想象,是本國話語與他國話語相互博弈的結果。因此,要想在國際上建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就需要提高國家的話語權,掌握正確的對外傳播策略,將我國的文化元素傳播到不同國家,進而讓更多的民眾知曉我國形象。
影視文化產業作為對外傳播的重要媒介,在視覺文化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影視文化產業的國家形象構建作用日益凸顯。影視文化作品主要通過運動的聲音、圖像、影像的方式,將各項元素傳播給大眾,其傳播方式直接,傳播效果良好。影視文化產品具有較強的可視性和生動性,能突破傳統印刷媒介的限制,讓信息傳遞更加形象,通過聲音與畫面的方式,加深外國觀眾對我國的認知,改變其錯誤思想。這可以降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難度,突破語言、文字之間的阻礙,讓表述能更加直觀、明了。同時,影視文化作品中的畫面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無論語言還是色彩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要素正是國家形象構建的核心所在。觀眾在觀看影視文化作品時,要充分了解作品中語言所表達的真實含義,感悟作品中的思想。由此可見,影視文化作品作為重要的媒介是文化的容器,更是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影視文化作品本身就是極具認同感的文化儀式。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影視文化作品被賦予了巨大的責任,要肩負起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的義務。
提高產業經濟屬性,樹立品牌形象。影視文化產業并不是單純的視聽藝術,相反,它更是具有經濟行為的人類活動。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影視文化產業技術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現在影視文化產品已經成為大眾日常娛樂活動的核心。通過電視、電影屏幕,大眾可以了解到日常被忽視的事物和事件。因此,影視文化產品的制作對于我國社會發展和主流思想傳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些作品不僅能反映當代大眾的日常經濟生活,而且還能夠體現我國社會經濟水平,讓大眾把握時代發展潮流。通過影視文化作品,人們可以端正大眾的主流思想,提高大眾的思想覺悟,同時宣傳我國的國家形象。因此,相關部門要重視影視文化的經濟價值,讓資本應用更加科學和合理,以便創作更為優質的影視作品,從而促進我國文化貿易的持續發展,改善國際受眾群體對于我國的印象,構建我國的積極正面的形象,如富強、團結、友好等。影視作品作為影視文化的重要呈現,其發展狀況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v觀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可以發現,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存在出相互依存的關系,也就是說,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容易受到市場經濟的限制。因此,創作者可以借鑒國外的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通過展現個人價值來塑造我國的國家,從而讓作品更具有符號化,充分展示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生活,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從西方的影視文化發展經驗可以明顯看出,影視文化產品要想在國際市場獲取一席之地,就要保證作品的獨特性。而樹立品牌文化形象是提高作品觀賞性以及獨特性的重要手段,創作者要以全球發展理念為指導,確定影視文化產品的目標市場,結合各類因素將其延伸至國外市場,如價值觀、影片娛樂性,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作品與國際市場接軌。在建立民族文化品牌形象時,創作者要堅守民族文化陣地,不能一味模仿外國電影,應該挖掘我國傳統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情感價值,繼承與發展精華部分,并與作品全面融合,從而讓世界看到我國文化的品格以及精神,為我國國家形象的構建奠定基礎。
基于國家形象構建創作內容。以國家形象的塑造為影視作品創作的主旨,要強化創作者的國家使命感。作為內容至上的產業,影視文化的內容直接決定了產業的發展進程,與國家形象的構建緊密相關。目前,我國大部分影視作品在內容創作上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不僅會影響產品的競爭力,而且對于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也極為不利。因此,創作者要明確自身的使命,堅定自身的信念,切實提高文化產品的影響力,擴大國際覆蓋面積。
首先,在古裝武俠作品中,古裝武俠元素作為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元素能充分展現我國千百年的發展歷程,對于我國的形象塑造極為有利。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武俠古裝題材對于動作場景和武打場面過于重視,導致作品缺乏文化屬性。此外,我國古裝武俠題材劇中的語言較為深奧,國際受眾群體在觀賞過程中存在語言障礙,會影響我國文化傳播的水平。同時,我國大部分武俠古裝作品都千篇一律,國際受眾群眾會出現審美疲勞,無法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對我國文化輸出造成一定的阻礙。因此,創作者要明確現有古裝武俠題材的問題,掌握我國傳統文化的特性,對比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并尋找其中的契合點,進而讓海外觀眾可以基于本國的文化去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讓作品符合不同國家觀眾的認知,進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
其次,在戰爭題材影視作品中,戰爭所蘊含的民族氣節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創作者在創作這類作品時,過于強調政治屬性,沒有人物背景的刻畫。這樣會導致國外觀眾無法了解我國的民族氣節,也會影響國家形象的塑造。因此,在創作這類作品時,創作者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作品,從人性的角度通過虛化的方式讓國際政治格局更加虛構,避免其政治屬性過于強烈。例如,創作者可以以中國軍人為元素,通過烘托他們的毅力和信念,添加相應的情感描寫,將軍人的個人成長與國家戰爭相結合,這樣可以提高藝術的表現力,讓大眾更深入地了解我國對于戰爭的主張,樹立我國愛好和平的形象。
此外,為了讓國外觀眾更容易理解,創作者應該適當降低作品的文化理解難度。盡管我國文化豐富,但在實際觀看過程中,國外觀眾可能因為理解不到位而錯失作品的價值。雖然我國影視作品逐漸多元化,但只有當觀眾理解了作品的文化符號,才能體會其中的蘊含的價值,才能傳達我國的國家形象。例如,《孔子》雖然在我國的受眾群體較多,但是作品涉及到東周諸侯爭霸的政治元素以及傳統文化元素,對于那些不太了解該段歷史的國際觀眾而言,吸引力較弱,無法體會作品中的文化屬性,進而導致作品的海外受眾群體較低。而《北京人在紐約》《那山那人那狗》,這些作品則是從普通市民的角度入手,描寫了真實的社會現象,在國內外都具有良好的受眾群體。因此,創作者要從宏觀的角度去制定影片的中心思想,以微觀入手展現相應的價值觀,進而提高影片的普適性。讓國外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可以通過小人物的情感以及幽默的語言去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而實現跨文化的傳播目標。在人物塑造過程中,要根據我國的社會現狀去塑造積極陽光的主人翁形象,在傳統的人物形象塑造過程中,其人物都具有一定弊端,如傳統、專制、封閉,這樣會影響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會導致國外觀眾對中國人產生誤解,不利于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形象認知。
最后,要在理念創新方面下功夫。我國擁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和創作元素,但是如果創作者不能合理運用將會嚴重影響我國優秀文化在影視作品中的表現。例如,《功夫熊貓》是美國迪斯尼公司制作的電影,融合了中國的典型元素和美國的價值觀念,成功打破了政治壁壘,在短時間內塑造了我國的良好的國際形象。因此,創作者應該借鑒《功夫熊貓》的創作理念,以國際化視角為依據,合理運用中國的典型元素,讓這些元素與世界文化相結合,切實提高我國的文化傳播效果。
實現產業全球化發展目標。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大眾接受文化更加多元化,但如果缺乏完善的發行渠道,作品的傳播質量會直線下降。特別是對于出口國外的作品,我們要做好產業全球化工作,讓作品能夠全面呈現給海外觀眾,從而讓我國的文化產品走出中國、邁向國際,為我國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然而,在當前的海外傳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正確的國際營銷意識,以及對海外市場的重視程度不足。這些問題會嚴重影響我國文化產品的海外影響力,成為影視文化產業塑造國家形象的弊端。因此,增強影視文化全球化經營水平,不僅是實現影視文化產業持久發展的核心要點,也是充分發揮產品國家形象塑造的必要路徑。
首先,我國相關企業需加強與各國發行商的合作。例如,《一代宗師》在北美票房顯著,這主要歸功于當時的從業人員與美國知名發行商的合作,打開了北美的市場,從而使它在北美獲得了較多的關注。
其次,與電視劇交易平臺進行良好互動,借助電視劇交易平臺的影響力擴大作品的影響范圍。我國電視劇的海外出口方式與電影出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電視劇出口主要是以官方認證的電視節目交易市場為依托進行推廣,如上海電視節、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等,這些交易平臺具有明顯的全球化以及市場化性質,可以為我國電視劇推廣提供良好的海外資源,讓我國影視產品真正走向國際,提高中國文化的宣傳力度。雖然,目前我國電視劇的出口成績較為可觀,發展潛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根據相關數據分析,我國電視劇出口市場主要是面向于東南亞,對歐美市場仍有較大的開拓空間,歐美觀眾對于我國的印象無法通過影視作品去更新,這阻礙了國家形象的塑造。因此,相關企業和部門要重視歐美市場的開發,通過參加歐美國家的電視節目交易平臺,通過海外交易平臺的輿論效應為我國影視作品帶來更多的關注,進而提高國產電視劇的出口數量。
最后,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持續發展,新媒體平臺應運而生,通過新媒體技術能實現影視作品的多渠道推廣,從而使文化貿易更加多元化和多樣性。然而,新媒體技術推廣與傳統技術推廣具有一定差異,在推廣過程中要準確把握國內外觀眾的興趣愛好,為他們提供更加貼近其審美趨向的影視作品,才能提高作品的社會影響力,讓更多群體去了解作品,通過作品了解我國的國家文化,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相關數據表明,國外觀眾在觀看我國的影視文化作品時,超過一半的人群會選擇免費渠道,如免費網站、電視,只有2.9%的觀眾會選擇付費渠道,如看影碟、移動終端等。通過交叉分析數據發現,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傳播率達到了32.8%。因此,相關部門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和互聯網的優勢做好新媒體渠道建設,通過各類移動終端或者海外頻道,為國外觀眾提供更為豐富的影視文化作品,也可以與國外視頻網站進行合作,從而提高影視文化產品的推廣力度,拓寬推廣范圍。
在開展文化產業海外貿易時要明確相應的原則,堅守我國的文化政策,保護本民族的文化。文化產品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商品,具有較強的文化屬性以及價值觀,是國家體現自身特色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推廣過程中不能因盲目追尋國外市場法則而忽視我國傳統文化,需堅守自身文化,以自身為中心,在保證我國的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向國外觀眾傳遞我國的國家形象。
影視文化產業作為我國文化戰略的核心產業,是文化外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將會直接決定我國文化軟實力的質量,與國家形象塑造息息相關。我國作為歷史大國,在影視文化創作過程中擁有諸多文化元素,從業人員必須以國際視角為依據,合理利用中國獨有的文化元素,通過小人物的情感去體現社會的發展變遷,進而讓國外受眾群體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樹立正面、陽光、愛好和平的國家形象,進而讓我國影視文化產業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提高我國文化傳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