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寶
(萬寧市人民醫院檢驗科,海南 萬寧 571500)
肺結核主要是由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所致的一種呼吸系統傳染病,常通過呼吸道飛沫進行傳播,現階段其臨床發病率較高,且隨著病情的進展,可能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嚴重危害[1]。肺結核患者的免疫系統受到破壞,營養狀況較差,經過長時間的藥物治療可能產生明顯的不良反應,損傷患者的支氣管黏膜結構、肺組織等,極容易發生肺部感染,加重病情,嚴重損害患者的肺組織,嚴重時可引發呼吸功能衰竭的情況,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肺結核患者在并發肺部感染后,通常無特殊癥狀體征的顯現,不容易被患者發現,易對其預后造成不良影響[3]。因此,對肺結核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探討和分析至關重要。對相關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點進行分析,有利于相關預防和干預方案的制定,從而為患者的快速康復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主要是對肺結核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并發肺部感染的病原學特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萬寧市人民醫院2021 年6 月至2022年6 月期間收治的肺結核患者260 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情況將其分為感染組(117例)和非感染組(143 例)。診斷標準:分別依據《肺結核影像學及分級診斷專家共識》[4]《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5]中關于肺結核、肺部感染的相關診斷標準進行判斷:(1)腋窩溫度在38.0 ℃以上;(2)白細胞計數水平在10×109/L 以上;(3)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有實變、磨玻璃影、斑片狀浸潤影;(4)伴有咳痰、咳嗽等基礎癥狀加重的情況;(5)痰培養顯示有致病菌生長;(6)肺部有新增干濕啰音;符合以上6 項中的3 項即可確診肺結核并發肺部感染。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其他系統未發生感染者;意識清晰可進行正常溝通交流者;肝、腎功能均無異常者。排除標準:由于其他疾病導致粒細胞增加或減少者;在入院后48 h 內自動出院或死亡者;合并有肺部腫瘤或肺栓塞者。萬寧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并同意本研究的開展實施。
對所有患者的晨起空腹靜脈血進行采集(5 mL)和檢測。其中2 mL 待其凝固后分離血清,轉速和分離時間分別設置為3000 r/min、15 min,以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血清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紅細胞沉降率進行檢測;剩余3 mL 置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粵械注準20152221145,型號:BS-2000M)中檢測白蛋白水平。
(1)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點。(2)肺結核患者并發肺部感染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對兩組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病程、性別、是否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年齡、是否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近期是否接受過侵入性操作、肺部病變范圍、白蛋白水平、C 反應蛋白水平、紅細胞沉降率等基線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3)肺結核患者并發肺部感染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因變量:肺結核患者并發肺部感染,自變量:以上分析中P<0.05 的相關指標,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回歸模型構建,實施多因素分析。
采用單因素、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危險因素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17 例肺結核并發肺部感染患者共檢出病原菌119 株,其中革蘭陽性菌20 株,占比16.81%;革蘭陰性菌83 株,占比69.75% ;真菌16 株,占比13.45%。詳見表1。

表1 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點
與非感染組比較,感染組患者中近期接受過侵入性操作、病程≥4 年、合并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 廣譜抗生素、白蛋白水平<40 g/L 患者的占比均更高,其紅細胞沉降率、C 反應蛋白的水平均更高,降鈣素原的水平更低,數據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肺結核患者并發肺部感染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因變量:肺結核患者并發肺部感染,自變量:單因素中組間差異明顯的指標。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的結果顯示,對肺結核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產生影響的危險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 廣譜抗生素、近期侵入性操作、病程≥4 年、白蛋白水平<40 g/L,數據存在顯著性差異(OR=1.948,1.931,2.061,2.098,1.998,2.052,P<0.05)。詳見表3。

表3 肺結核患者并發肺部感染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肺結核引起的病理改變可能會導致患者支氣管上皮細胞、肺泡表面的纖維黏素快速喪失,加之纖維支氣管鏡治療、氣管插管、內吸痰等多種侵入性操作容易對患者的肺泡、呼吸道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致使病原菌進入下呼吸道,從而易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6]。肺結核患者并發肺部感染后可能伴有呼吸衰竭、肺損傷、支氣管擴張等情況,致使肺結核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降低,影響患者的預后。因此,對肺結核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并發肺部感染的病原學特征進行探討和分析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分離出的119 株病原菌中有20 株革蘭陽性菌,83 株革蘭陰性菌,16 株真菌。單因素分析顯示,與非感染組比較,感染組患者中近期接受過侵入性操作、病程≥4 年、合并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 廣譜抗生素、白蛋白水平<40 g/L 患者的占比均更高,其紅細胞沉降率、C 反應蛋白的水平均更高,降鈣素原的水平更低,數據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與程潔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由于肺結核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而此類藥物對革蘭陽性菌可能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對革蘭陰性菌的影響較小,因此肺部感染多由革蘭陰性菌引起[8]。隨著病程的延長,肺結核對機體造成的消耗和損傷也隨之增加,致使肺組織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自身抵抗力顯著下降,進而使并發肺部感染的風險增高;若肺結核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長期處于高糖狀態容易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使其對病原菌的抵御能力降低,且高糖環境可促進細菌的生長,進而引發肺部感染[9];若肺結核患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可能嚴重損傷其免疫系統,引起免疫功能異常,從而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若肺結核患者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其機體內的菌群環境嚴重失調,可導致病原菌的入侵和繁殖,進而引發肺部感染;侵入性操作極容易對肺結核患者的氣管黏膜等造成嚴重損傷,降低機體屏障功能,致使病菌入侵,顯著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白蛋白水平是臨床評價患者營養狀態、基礎疾病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標,肺結核患者白蛋白水平的降低可能致使機體的免疫力顯著下降,使其更容易感染病原菌,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10]。對于相關高危人群可在臨床治療中結合使用對革蘭陰性菌具有特異性的抗菌藥物,合理限制患者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藥物的使用療程,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強機體免疫力、加強營養支持,以降低肺部感染的臨床發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病程≥4 年、合并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 廣譜抗生素、近期侵入性操作、白蛋白水平<40 g/L 均為肺結核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這與周青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肺結核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產生影響的危險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廣譜抗生素、近期侵入性操作、病程≥4 年、白蛋白水平<40 g/L,臨床上可為存在以上因素的高危人群制定相應的預防和治療對策,以降低肺部感染的臨床發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