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
作者:張宜英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92-9792-8
出版日期:2022 年5 月
定價:72 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下簡稱“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對于新時期思政教育發展具有良好的應用意義與推動作用,能夠引導青年學生規范自身思想言行,實現健全人格的塑造養成。基于此,本文將深入分析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實意義,探索科學的協同育人路徑,促進立德樹人宗旨的貫徹落實。由張宜英著、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一書,基于以文化人理念指導,面向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現實困境,深入分析了思想教育效能不足的內在根源,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教育經驗與啟發,梳理出值得應用于思政教育的傳統文化資源,為思政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具有良好的參考價值。
該書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主要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發展歷程。第二章基于大學生思政教育發展情況,結合目前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機制,深入闡述了加強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及應當遵循的教育目標。第三章圍繞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內在聯系進行了探究分析,生動展現出傳統文化對思政教育的影響機理。第四章先介紹了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發展情況,然后分析了二者融合發展的現實意義與基本路徑。第五章聚焦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困境,清晰揭示出思政教育應用傳統文化的阻礙因素,并提出針對性改進措施,以推動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全面、深度融入。
筆者基于2022 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講好中國故事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育人實效性提升研究》(22JDSZK061);2022 年度濰坊科技學院校級課題《農圣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價值意蘊與長效機制研究》(2022XJSK10)的研究及該書內容認為,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精神文化的根基,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道德觀念和生活智慧,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傳承價值。其中代表性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這些傳統思想體系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進一步發揮以文化人效能,切實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因此,促進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必要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化完善。思政教育是國家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使命宗旨的關鍵環節。長期以來,由于傳統育人理念的影響,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采取理論灌輸模式,將枯燥晦澀的政治理論知識及政策方針直接灌輸給學生,缺乏合理的篩選優化。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并未形成獨立自主的思考與見解,既無法認識到社會問題的本質邏輯和核心所在,也無法應用先進思想理念和思政理論來指導自身實際生活,學習興趣逐漸下降。對此,必須及時變革思政教育模式,突破填鴨式教學困境,融入更多豐富的文化元素和鮮活的人物素材等,重新煥發思政教育內在活力,實現育人成效的切實提升。而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發展,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靈活性和生動性,讓學生在領悟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得到一定的精神滋養,產生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從而促進思政教育的優化完善。
第二,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發展的精神支柱與智慧源泉,憑借其豐富的哲學思想與道德文化,能夠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指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革,信息網絡技術快速發展,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的流行文化、網絡文化迅速崛起,在大眾日常生活娛樂中占據較大比重,良莠不齊的價值觀、思想理念充斥于網絡世界和現實社會,對傳統文化傳承造成較大沖擊。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切實捍衛主流價值觀的引領地位,更好掌握輿論主導權,充分重視傳統文化內在價值,將其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從思維認知、道德理念、政治思想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長為人格健全的現代化建設者,自覺認同中華文化,肩負起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任務。
第三,培養全面發展現代化人才的有效路徑。文化是民族精神血脈的核心所在。中國發展建設不斷完善,傳統文化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更加彰顯,其不僅具有龐大的文化根系,涵蓋哲學、歷史、科技、人文等各個領域的資源,能夠為文化強國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而且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導作用,可以提煉出意蘊豐富、內涵深刻的德育教育內容,為青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心靈啟發和精神引導。尤其當前中國經濟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期,單一技能型人才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需要培養出更多綜合素質良好、文化底蘊深厚且具有一定國際眼光的優秀青年人才,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為實現民族復興大業蓄積力量。
目前,相關主體已經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并將其逐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缺乏先進經驗指導,高校思政教育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入,傳統文化對于學生道德塑造與人格養成的影響不夠突出。具體來說,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教學方法單一、不合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珍貴的文化遺產與教育資源,在融入思政教育時需遵循科學的方式方法,充分喚起學生的情感認同,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成效。然而,在教學實際中,部分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通過單一的理論講解與言語灌輸,讓學生被動接受枯燥晦澀的理論知識,或者對古詩詞、古文學等進行記憶背誦。這就使得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逐漸下降,也難以準確把握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內在聯系,教育效能不佳。
其二,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脫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財富,思政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行為指導。然而,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存在著聯系不緊密的問題,并未形成深度結合。一些高校思政課程只注重某個時期政治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講解,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與現代社會的民主與法制、科技和文化等內容沒有形成有機銜接,忽視了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
其三,傳統文化與現實社會的銜接不夠緊密。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實踐性和現實意義。現代社會發展迅速,經濟、技術、文化等快速變化,傳統文化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銜接非常重要。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以書本教材為依據進行教學講授,教學內容偏向理論化、抽象化,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結合不夠密切深入,使得學生難以理解傳統文化思想的深刻內涵以及時代價值,從而無法產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基于上述分析,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是符合科學邏輯與學生成長需求的,具有良好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但是要真正構建起協同化的育人機制,必須從多角度出發,運用系統化思維進行考慮,形成清晰完整的融合教學體系,才能保障以文化人效能的發揮。具體來說,可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挖掘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傳統文化資源分布廣泛,各地區都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如浙江潮劇、四川川劇、陜西秦腔等。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文化調查、組織考察等形式,深入研究當地的傳統文化,學習和傳承其中的核心價值觀和文化成果,將其融入思政教育。比如,華南某高校學院開設了閩南音樂鑒賞課程,從海絲文化、閩南文化、福建民族民間音樂等多個方面挖掘和介紹閩南傳統文化,受到廣大學生的好評。同時,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引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愛國主義名句及人物案例,更加生動形象地闡釋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使得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建立起深厚的愛國情懷,樹立良好的民族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此外,高校還可結合思政教育主題方向,開設相關的傳統文化選修課程,借助文化資源的感染力,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立德樹人根本目的。比如,開設儒學、墨學、道學等傳統文化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觀念,進而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
其次,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以文育人成效。推動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需要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突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切實提升教育成效。例如,組織學生走進社會、走進鄉村,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進而不斷深化學生的文化情懷與認同感;開展專題講座、座談會、文化沙龍等,啟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網絡時代,高校還利用新媒體和網絡平臺宣傳推廣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認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達到入腦入心的教育成效。高校可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發布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文章、圖片、視頻等內容,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比如,南京大學電影藝術學院通過微信公眾號發起“看中華傳統文化電影活動”,為學生提供一種新的觀影體驗,也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
最后,提升師資隊伍素質,為融合育人提供保障。思政教師可以通過讀相關專業書籍和期刊、參加學術研討會等形式,不斷提高自身學科知識能力及研究水平,開闊學術視野,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與思政教育的聯系。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教育培訓、課堂觀摩、與同行交流等多種途徑提高教學技能,從而在課堂上能夠情緒闡釋傳統思想文化、古代文學作品等蘊含的處世哲學、價值理念,讓青年學生自覺接受認同,提升思政教育深度。此外,思政教師應注重自身的職業素養建設,保持陽光心態、積極進取、正直誠信等職業品質,注重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創新,始終牢記立德樹人初心,與學生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不僅需要教師的個人努力,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也應給予支持和幫助,共同為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發展,是順應新時期以文化人、實現思政教育創新變革的有效路徑,對于提升立德樹人效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一定的人格塑造作用,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提升。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運用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加以轉化,以充分釋放出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更好作用于學生三觀人格的健康成長,實現思政教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