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圖書館空間設計理念研究》
作者:羅惠敏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201-1476-9
出版日期:2018 年1 月
定價:80 元
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中心環節,承擔著為公眾提供文獻資料、教育指導、信息交流等多樣化功能。如何優化圖書館空間格局與設計方式,始終是公共圖書館設計運營的重要課題。由羅惠敏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館空間設計理念研究》一書系統闡述了各個時期圖書館的外形特征、空間格局及室內裝飾,清晰揭示了空間設計理念對圖書館建筑風格的影響,為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該書第一章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詳細闡述了該選題的研究意義、研究內容及主要方法。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別闡述了各個時期圖書館的建筑設計理念。其中,復古主義理念影響下的圖書館建筑具有鮮明的古典風格,注重空間劃分和新材料應用;現代主義風格的圖書館建筑在萌芽時期講究空間設計的多元化功能,發展到頂峰時期則更加強調空間結構的靈活性和動態性。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別從宏觀和微觀視角審視了公共圖書館的空間設計形態。第八章總結分析了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理念發展和實踐演化特征。
隨著圖書館功能的更新和變革,公共圖書館空間設計規劃需求不斷提高,結合該書內容,其理念發展也呈現出以下四個階段。其一,服務導向。這個階段主要強調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圖書館空間設計的主題是“服務”,空間設計著重滿足讀者信息傳遞和信息咨詢的服務需求。其二,經歷導向。這個階段圖書館空間設計的主題是“經歷”,除了服務功能,圖書館還著重為讀者提供一個安靜、溫馨、舒適的環境,讓他們在這里閱讀、學習、思考和分享。其三,活動導向。這個階段圖書館空間設計主題是“活動”,圖書館不僅僅是為讀者提供服務和閱讀的地方,更是一個社交、互動、創造與分享的文化中心,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其四,社區導向。這個階段圖書館空間設計的主題是“社區”,圖書館除了滿足讀者的個人需求之外,還致力于與社區聯系,為社區提供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服務。在設計理念的指導下,公共圖書館空間設計實踐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路徑。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單一功能型的空間設計。20 世紀初—20 世紀50 年代,公共圖書館的空間設計主要關注效率和功能,注重藏書排列,并不注重美觀,以室內空間為主要功能區域,館內主要是書架和閱覽桌,管制嚴格,嚴禁交談和社交。圖書館空間設計對開放性、舒適性、人文性和功能性等方面的關注度較低,缺少靈活性和互動性,不能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需求。
第二階段:開放空間為主的示范功能型。20 世紀50 年代—90 年代晚期,公共圖書館空間設計逐步開始關注讀者的閱讀體驗與需求,注重圖書館空間的透明性、連續性和開放性,強調讀者和閱讀相結合,使得圖書館的文化氛圍和人文氣息得到突出體現。這一時期,公共圖書館空間設計逐漸脫離傳統束縛,設計師通過還原自然環境和弱化色彩,試圖營造一種親切、舒適的環境。這個時期的公共圖書館作為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囊括戲劇空間、文化展廳、信息中心等多個功能區域,甚至包括音樂劇院,為讀者帶來極佳的閱讀體驗。同時,圖書館的外部園林和室內空間開始相互聯通,在設計和使用上逐漸趨于多元化和靈活性需求,圖書館成為一個吸引人的社交場所。
第三階段:數字化技術下的創新設計。21 世紀,信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依托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數字化科技開始被應用于各行各業。在此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空間設計積極應用數字技術開展創新設計,構建起圖書館數字化服務系統,實現圖書館實體空間向數字空間的轉型,并衍生出無紙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新的設計概念,推行智能技術和綠色環保技術來整合圖書館原有空間,使得智慧化空間設計成為未來圖書館的發展趨勢。
未來,公共圖書館空間設計將更具創新性和智慧化,圖書館也會成為集信息技術與閱讀交流、社交活動于一體的公共空間。公共圖書館的空間架構突破了傳統框架,賦予讀者廣泛的空間。館內的銷售空間和讀者區既能滿足讀者自我學習、技能培訓、睡眠和交流等需求,也可支持一系列文化和藝術活動的開展,為讀者提供了更加互動、多元化的公共服務。
總的來說,公共圖書館在空間設計上的理念發展與實踐演化,充分反映了社會發展朝著更加人性化、開放化、智慧化的方向演變。現代公共圖書館不再僅僅關注書籍收納和提供便利化服務,更追求互動、合作和社群。它不再是一個冷冰冰的建筑物,而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文化氛圍的地方,一個為讀者提供學習、創造和交流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