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明鑒 明代服裝形制研究》
作者:蔣玉秋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ISBN:978-7-5180-8342-8
出版時間:2021 年4 月
定價:498 元
中國傳統服飾的魅力在于獨有的東方審美。明代服飾是中國傳統服飾的集大成者,它留存了明代之前各時期服飾之精髓,同時也形成了別具風格的明代特色。本文圍繞明代服飾的變遷歷程,探討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路徑,以切實推動傳統服飾文化的發揚光大。由蔣玉秋編著、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明鑒明代服裝形制研究》一書,系統梳理了明代服飾的形制特征,并根據三百余件服裝實物悉心總結了明代服裝結構的不同變式,提出“類—型—式”的分類解讀方式,展現出有明一代服飾的變化規律。此外還將明代服飾鮮明的制度化特征、勃興的前現代時期手工業技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服飾禮俗習慣與服飾勾連,進行比較全面的闡釋。為科學還原傳統服飾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結合該書實物分析的結果,明代服飾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變化過程。其一,禮制恢復期。此時期的服飾主要為了滿足統治者對于“華夏”正統的統治需求。制度上取法“唐宋”,界定了森嚴的等級,生產力水平不足也從客觀上限制了日常的穿衣自由。由于前期出土實物有限,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服飾的實際使用承襲前代的也有很多,如男子的辮線袍。領型以交領、盤領為主,材質為絲織物和棉麻。整體樸素簡單。結合圖像資料顯示,此時作為區分胡漢服飾標志的左右祍在男女裝上都混同使用。由此可見服飾制度與日常穿用之間的彈性空間,這一點當引起服飾研究者的重視。其二,風俗變化期。服飾最能反映時代的風俗變化。關于明代移風易俗的轉變時期,一般認為在成化、弘治時已初見端倪,到正德時期基本形成較大變化。服飾的典型變化為衣袖漸寬有垂胡,袖子有收口,服裝的領型除了上述兩種外,直領、立領也都有出現,紋飾及襟邊緣飾都逐漸豐富起來。此時除了法紀的松弛外,紡織原材料的廣泛種植、織造工藝的改進、染織作坊的色彩創新等都為服飾的革新創造了契機。其三,豐富自由期。嘉靖、萬歷時,衣袖更為寬大,袖口多為敞口,衣身更寬廣,服飾面料已多達百余種且色彩絢爛。此外,服飾結構中的擺、褶、分割線的處理、開衩等得到廣泛應用和創新,凸顯了對“身體”亦即對“人”的關懷。此時期呈現出的服飾豐富性,除了技術和產業上的支持外,還和明人在生活中追求人性的解放和多元的體驗有關。此時世俗化的特征最為明顯,追求生命和生活的質量體現在這一時期的服飾文化中。
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受文化強國,樹立文化自信等政策影響,傳統服飾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但如何推動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具體來說,可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深入傳統服飾的多維度研究。服飾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文化載體,其承載了時代的思想和審美,反映時代的經濟技術,是觀察社會的重要窗口。服飾研究不應局限于某個學科門類,而應當在廣泛的學術范圍中深入討論,利用各學科優勢,力求充分展示傳統服飾的多元視角。其二,加強傳統服飾文化的推廣傳播。為促進傳統服飾的傳承,政府機構應將傳統服飾文化納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加強相關政策調控,鼓勵人們保護和傳承傳統服飾文化,并聯合非政府組織成立研究機構,進行相關研究,推廣研究成果。同時,鼓勵青年群體參與傳統服飾文化的學習和傳承,培養出優秀的傳統服飾傳承人,引導他們自覺傳承傳統服飾文化。組織各種傳統文化活動,如展覽、舞蹈、音樂、繪畫、服裝展示等形式,推廣傳統服飾文化。其三,開展傳統服飾文化的創新設計。傳統服飾文化要獲得持續繁衍生長的生命力,必須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趨勢,充分發揮創意思維和創新創造力量,不斷推陳出新,為人們帶來更具有時代感和文化內涵的服飾。首先,設計師需要從傳統服飾文化中汲取靈感和元素,包括傳統服飾的結構、圖案、面料和色彩,將其重新組合成新的設計元素,創造出具有新穎感和更深文化內涵的服裝。同時,設計師還需要考慮現代生活中人的切實社會需求,才能夠真正做到古為今用,使傳統服飾更具時代感,更好地適應現代化審美標準,在現代社會中繼續彰顯魅力。在開展傳統服飾的創新設計時,設計師需要注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加強對傳統工藝和技藝的傳承和創新,并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創新出更高品質、更多元化和更實用的傳統服飾文化產品,提升傳統服飾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