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的第一次漣水保衛戰,是華中野戰軍主力到達蘇北后進行的第一場戰役,雖然取得勝利,但也付出較大代價。部隊思想問題多,各種議論都有。有的指戰員說:“勝利是勝利了,我們也打傷了。”還有人不冷不熱地說:“總有一天要報銷。”如何用積極的方法來解決消極的“報銷”思想問題,成為政治機關和政工干部的當務之急。
漣水保衛戰后,華中野戰軍第一師第三旅第九團,按照慣例進行戰斗檢討。結果,各營連的匯報都枯燥而無內容,方法是老一套,思想情緒越檢討越低落。第二營副教導員張本和到第四連進行調查研究,要求干部帶頭,檢討出新的戰斗情緒來。
張本和還參加了第四連第三班的檢討會。他問大家:“你們這次傷亡幾個?是怎樣傷亡的?”班長回答:“第一個、第二個都是在攻擊中被打倒的。一個重傷員未包扎,就大聲叫喚,被敵人發現目標,連打兩發炮彈,又被打倒3個。要是不叫喚,這3個傷亡是可以避免的。”班長這么具體一講,引起大家的興趣,覺得這是與大家生死攸關的問題。
第三班從尋找傷亡原因著手,具體評定每個指戰員的傷亡,打開了戰斗檢討的新路徑,全連戰斗檢討熱烈地開展起來。總結起來,第四連共傷亡34人,有24人傷亡可以避免,有3人傷亡原因不明,只有7人傷亡不可避免。這樣一評,大家心里亮了:打仗不一定個個會死,“報銷”觀念太消極了。
大家通過評定傷亡,認識到許多傷亡是通信聯絡差、戰術動作不熟練、夜間行進不肅靜造成的,遭受國民黨軍60炮殺傷也最大,于是紛紛獻計獻策,研究戰術技術。
最后,張本和引導大家認識到,評定傷亡不僅打破戰斗檢討的老一套,而且關系到每一個人生死存亡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戰斗的勝敗。只有認真研究,改進戰術、提高技術,才能有效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
為了推廣第四連“評定傷亡,研究戰術”的經驗,第九團政治處下達《關于運用四連戰斗檢討方法的指示》,從思想認識上和組織保證上提出10項措施,使第四連的經驗迅速在全團普及推廣。
1947年2月5日,華東野戰軍(由華中野戰軍等部改編而來)政治部編印《政治工作經驗介紹之一:從“評定傷亡”提高到戰術研究》下發部隊,使評定傷亡運動在華東野戰軍推廣。此后,評定傷亡運動在全軍推廣。
(摘自《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