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玲,陳 佳
(銅仁市人民醫院,貴州 銅仁 554300)
梅毒是臨床常見的性傳播疾病,因梅毒螺旋體感染引起,該病毒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生育期人群是梅毒螺旋體感染的高風險人群。近年來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孕婦梅毒螺旋體感染的發生率逐年升高,不僅對孕婦自身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同時還易引起胎兒宮內感染,造成娩出先天梅毒胎兒或死胎、流產、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極大危害新生人口質量[1]。因此,對孕婦開展梅毒篩查工作,尤其是孕早期的檢查與診斷,盡早予以有效的治療與干預,降低梅毒對母嬰健康的損害,對減少梅毒母嬰傳播風險、提高出生人口質量等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妊娠合并梅毒孕婦及時發現后早期開展積極治療可阻斷病毒的母嬰傳播,娩出健康的嬰兒[2-3]。目前,臨床篩查、診斷梅毒的方法較多,但由于患者感染梅毒螺旋體早期缺少特異性表現,且體外很難對梅毒螺旋體進行培養,因此血清學檢查仍然是梅毒臨床首選的篩查方法。通過開展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reponema pallidum gelatin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TPP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診斷試驗、甲苯胺紅不加熱試驗等,能夠實現對梅毒的篩查。其中梅毒特異性抗體(Syphilis specific antibody,TPAb)因具備較高的診斷敏感度和特異度,受到了廣大學者的青睞,廣泛應用于梅毒的初篩中[4]。而ELISA 因價格低廉、敏感度高、操作簡便等優點,受到了廣大學者的認可[5]。本研究探討分析了TPPA 與ELISA 檢測孕婦和新生兒血清中TPAb 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納入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門診接診及在住院部住院的200 例疑似梅毒螺旋體感染的孕婦及新生兒,其中孕婦和新生兒各100 例。孕婦的年齡為18 ~46 歲,平均年齡為(30.24±3.40)歲;新生兒的日齡為0 ~21 d,平均日齡為(2.50±0.65)d。納入標準:(1)受試者均接受ELISA 及TPPA ;(2)納入孕婦年齡≥18 歲。排除標準:(1)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呈陽性,或合并精神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者;(2)存在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者;(3)受試者為梅毒螺旋體再感染者或梅毒復發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標本采集 本研究中所有受試者的血液標本均采集于入院當日清晨,抽取5 mL 空腹肘靜脈血,使用無抗凝劑的采血管保存。利用DL-5M 型醫用離心機對標本進行離心處理(轉速3000 r/min,離心力10 062 xg,時間10 min),分離出血清,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采用ELISA、TPPA 分別于24 h 內進行檢測。
1.2.2 試劑與儀器 奧林巴斯CX23LEDRF51O 顯微鏡,杭州齊威儀器有限公司提供的醫用自動梅毒旋轉振蕩器,上海博迅實業有限公司提供的SsW-600-2S 型電熱恒溫水槽,艾迪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1100酶標儀自動洗板機,湖南湘儀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DL-5M 型醫用離心機,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人梅毒螺旋體抗體診斷試劑(ELISATP),TPPA 試劑購自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
1.2.3 TPPA 將不同劑量標本稀釋液(分別為100 μL、25 μL、25 μL、25 μL)滴入微量反應板對應的孔洞(第1、2、3、4 孔)中,將25 μL 待檢血清滴入第1 孔洞中,逐級按照2 倍稀釋至第4 孔,再將未致敏粒子25 μL 滴入第3 孔洞中,將致敏粒子25 μL滴入第4 孔洞中。用微量振蕩器對反應板進行30 s 的混合震蕩處理,操作完成后加蓋,在室溫環境下水平靜置2 h。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陽性結果判定標準:加入致敏粒子,產生凝集反應,樣品與致敏粒子反應圖像(最終稀釋倍數≥1:80)判定陽性。
1.2.4 ELISA 采用上述方法分離出血清,將試劑盒與待檢血清標本平衡至室溫(平衡30 min 以上),試驗前將試劑輕輕振蕩混勻。將待檢樣本、陰性、陽性對照和質控品加入反應孔中,對標本進行60 min 的孵育處理,控制孵育溫度37 ℃。孵育完成后,對標本進行5 次洗板,在洗板機中用相應洗滌劑進行充分洗板操作后,用吸收紙將反應板充分拍干,每孔加入酶標試劑100 μL,置于約37 ℃環境中溫育(30±1)min后洗板,將50 μL 底物A、B 分別加入各孔中,輕輕振蕩混勻。在避光條件下,將標本靜置30 min,控制溫度為37 ℃。將50 μL 終止液加入孔板中,充分混勻后,采用酶標儀對吸光度進行讀取,在雙波長450 nm條件下讀取。根據試劑盒說明書,當讀取的吸光度水平高于臨界值(CUTOFF)時為陽性,反之則為陰性。CUTOFF 計算方法:CUTOFF= 陰性對照孔吸光度均值+0.18。
觀察并比較TPPA、ELISA 的初篩陽性情況。以TPPA 檢測結果作為依據,分析ELISA 檢測梅毒螺旋體感染的效能(包括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約登指數)。
將數據納入SPSS 21.0 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以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以t檢驗,若P<0.05,則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經TPPA 檢測證實,100 例孕婦中確診梅毒90例、檢出率為90.00%,100 例新生兒中確診梅毒87例、檢出率為87.00%。經ELISA 檢測發現,100 例孕婦中TPAb 呈陽性88 例、陰性12 例,陽性檢出率為88.00% ;100 例新生兒中TPAb 呈陽性85 例、陰性15 例,陽性檢出率為85.00%。疑似梅毒螺旋體感染孕婦、新生兒的ELISA 初篩陽性率與TPPA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TPPA、ELISA 初篩陽性情況的比較[例(%)]
孕婦、新生兒采用ELISA 檢測梅毒螺旋體感染的敏感度分別為94.44%、95.40%(均超過90%),特異度分別為70.00%、84.62%,約登指數分別為0.644、0.800,提示該方法具有良好的診斷效能。詳見表2-表4。

表2 ELISA 篩查孕婦TPAb 陽性的結果(例)

表3 ELISA 篩查新生兒TPAb 陽性的結果(例)

表4 ELISA 對孕婦、新生兒梅毒螺旋體感染的診斷效能
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可侵犯人體各器官、組織,患者感染梅毒螺旋體后會嚴重損害其身心健康。隨著孕產婦梅毒患病率的逐年升高,臨床相關不良妊娠事件越來越多,其危害性已不容忽視[6-7]。針對梅毒螺旋體感染的篩查,選擇恰當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大批量篩查,并且可減少漏診的情況,為臨床提供準確依據。血清學方法是當前臨床檢測梅毒螺旋體感染的主要手段,其中包括ELISA、TPPA 等。TPPA 主要是通過測定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原來進行鑒別與診斷[8-10]。該方法特異性高,檢測結果比較可靠,無需特定儀器、操作簡單、試劑穩定,但需要多步來稀釋標本,價格較貴,操作耗時較長,對操作人員技術水平的要求也較高,且結果依賴于肉眼判斷,存在主觀判斷的誤差,一般不適用于大范圍的梅毒篩查[11]。ELISA 是利用基因工程合成抗原進行血清TPAb 測定,從而判斷有無梅毒螺旋體感染。TPAb 在梅毒螺旋體潛伏期即可產生,通過測定TPAb 有利于提高梅毒的早期診斷效能。同時,該方法采用全自動或半自動酶標儀進行檢測,操作簡單,結果判斷準確,有利于大樣本的篩查[12-13]。但該方法由于是對梅毒免疫球蛋白(Ig)G、IgM 混合抗體進行檢測,而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梅毒IgG 抗體仍然會存在較長時間,故ELISA 不適用于對接受治療后的梅毒患者進行預后評價。
本研究結果顯示,疑似梅毒螺旋體感染孕婦、新生兒的ELISA 初篩陽性率與TPPA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孕婦、新生兒使用ELISA 檢測梅毒螺旋體感染的敏感度分別為94.44%、95.40%(均超過90%),特異度分別為70.00%、84.62%,約登指數分別為0.644、0.800。這說明,對疑似梅毒螺旋體感染的孕婦、新生兒采用ELISA 進行篩查,具有良好的診斷準確性與敏感度,同時該方法操作簡單、檢測快速,有利于梅毒的大范圍篩查,可作為孕婦孕早期梅毒篩查的首選方法。但該方法在特異度方面有所不足,檢測結果中仍然存在一定假陽性、假陰性的可能,這主要與標記抗原種類、純度、成效等存在關聯[14-15]。故臨床建議,以ELISA 為梅毒的初篩方法,對于存在疑問者可聯用TPPA 進行篩查。
綜上所述,在孕婦與新生兒的梅毒篩查中,與TPPA 相比,ELISA 的陽性檢出結果相近,該方法具有良好的診斷效能,且操作簡單、診斷快速,可作為孕婦與新生兒梅毒初篩的首選方法,而TPPA 則可作為梅毒初篩陽性的復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