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飛
(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盆腔器官脫垂是指由于女性盆底支撐組織薄弱、缺損、松弛等引起的盆腔器官下降、移位及功能異常的一組疾病[1]。輕度盆腔器官脫垂患者通常沒有自覺癥狀,通過盆底肌功能訓練的方式可改善盆底功能[2]。對于中重度盆腔器官脫垂患者來說,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以往臨床多采用經陰道子宮切除術及陰道前后壁黏膜切除加強縫合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雖然可取得一定療效,但手術創傷較大,且疾病的復發率較高。經陰道生物網片置入盆底重建術是采用無張力生物補片增強盆底的松弛組織,以對人體無害的生物補片取代原本薄弱、松弛的盆底組織結構,療效較好[3]。本文就經陰道生物網片置入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的近期療效進行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以2021 年1 月至2022 年8 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50 例盆腔器官脫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盆腔器官脫落的中國診療指南(2020 年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經醫學影像學檢查確診;(3)無泌尿系統疾病。排除標準:(1)心肝腎功能異常;(2)存在凝血功能障礙;(3)有生育需求;(4)合并局部或全身疼痛綜合征。將其中行經陰道子宮切除術及陰道前后壁黏膜切除加強縫合術的患者設為對照組(25 例),將行經陰道網片置入盆底重建術的患者設為觀察組(25 例)。對照組年齡為54 ~78 歲,平均(65.26±7.76)歲。觀察組年齡為51 ~83 歲,平均(65.36±7.97)歲。兩組的年齡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經陰道子宮切除術及陰道前后壁黏膜切除加強縫合術,手術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對外陰及陰道進行常規消毒。用艾力斯鉗下拉宮頸,在穹隆環處切開陰道黏膜,打開宮頸,分離直腸宮頸間隙。在宮旁結扎雙側子宮血管、韌帶,取出子宮,對陰道前后腹膜及陰道殘端進行縫合。陰道壁行褥式縫合表層筋膜4 針,縱行切除多余黏膜,以可吸收線縫合陰道斷端及前壁切口。在陰道后壁做一橫行切口,分離陰道直腸間隙,向兩側分離陰道直腸間組織,暴露肛提肌,用絲線縫合直腸表面筋膜(貼近陰道壁),切除多余的陰道黏膜,以可吸收線縫合陰道后壁,使陰道能容2 指,最后留置導尿管。具體手術步驟參照羅攀等[5]報道的方法。
1.2.2 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經陰道網片置入盆底重建術,手術方法:前盆腔重建:在膀胱陰道間隙注射40 mL生理鹽水形成“水墊”,在陰道前壁做切口,直至陰道前穹窿。分層分離膀胱陰道間隙的陰道漿膜層,使其能夠容納網片,然后確定穿刺點,用定位導引針進行穿刺,將生物網片置于陰道膀胱間隙。將生物網片鋪平,在無張力狀態下固定生物網片,對陰道切口進行縫合。后盆腔重建:在陰道直腸間隙注射40 mL 生理鹽水形成“水墊”,將陰道后壁切開,然后將陰道直腸間隙分離至陰道頂部,并達到坐骨棘和骶骨棘韌帶水平。于肛門兩側各做一個0.5 cm 的切口,用配套的定位導引針穿刺,將生物網片在陰道直腸間隙放置好,調整展平網片,在無張力狀態下固定,縫合陰道切口,留置導尿管。
(1)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治愈率。根據盆腔器官脫垂定量評價系統(POP-Q)[6]評定兩組的治療效果,POP-Q 分級為0 級、Ⅰ級表示治愈。(2)采用POP-Q 評估兩組手術前后盆腔器官脫垂的情況,其中0 級為無脫垂;Ⅰ級為脫垂最遠端在處女膜平面上>1 cm;Ⅱ級為脫垂最遠端在處女膜平面上<1 cm;Ⅲ級為脫垂最遠端超過處女膜平面1 cm,但不足(陰道全長-2)cm ;Ⅳ級為下生殖道呈全長外翻,脫垂最遠端≥(陰道全長-2)cm。(3)比較兩組手術前后的生活質量,采用相應的生活質量評分標準[7]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精力、社會職能、精神健康、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等八項內容,每項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4)隨訪6 個月,觀察兩組病情的復發情況。
所得數據用軟件SPSS 22.0 進行計算與分析,P<0.05 表明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用t進行檢驗,并以±s表示,包括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等;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用χ2進行檢驗,并以% 表示,包括治愈率、POP-Q 分級等。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治愈率的比較
術前,兩組的POP-Q 分級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6 個月兩組的POP-Q 分級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的改善幅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POP-Q 分級的比較[例(%)]
術前,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6 個月兩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呈上升趨勢,且觀察組升高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 s )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 s )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 <0.05。
組別 精力 社會職能 情感職能術前 術后6 個月 術前 術后6 個月 術前 術后6 個月對照組(n=25)52.59±10.52 62.26±9.29* 55.46±9.12 63.27±9.58* 54.84±10.37 59.56±9.47*觀察組(n=25)53.16±9.27 70.24±11.04* 54.16±8.97 71.16±11.9* 54.28±11.06 66.13±10.29*t 值 0.203 2.765 0.508 2.664 0.185 0.407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續表3組別 生理職能 生理機能 軀體疼痛術前 術后6 個月 術前 術后6 個月 術前 術后6 個月對照組(n=25)63.45±10.26 72.29±9.47* 64.98±12.57 73.29±8.76* 60.46±12.47 69.16±10.43*觀察組(n=25)62.23±10.28 80.12±16.28* 65.27±9.46 80.19±8.47* 59.13±13.29 79.56±12.53*t 值 0.420 2.079 0.092 2.831 0.365 3.190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續表3組別 精神健康 一般健康狀態術前 術后6 個月 術前 術后6 個月對照組(n=25)65.43±10.86 70.43±10.79* 67.46±11.72 73.86±9.43*觀察組(n=25)66.18±9.86 78.46±13.29* 67.49±10.28 79.56±10.15*t 值 0.256 2.345 0.010 2.057 P 值 >0.05 <0.05 >0.05 <0.05
術后隨訪6 個月發現,觀察組中無復發病例,對照組中復發4 例。觀察組的病情復發率為0.00%,對照組的病情復發率為16.0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48,P<0.05)。
盆腔器官脫垂主要是指由于支持盆底的組織缺失或松弛導致盆腔器官離開了原來的位置,其中前盆腔脫垂包括陰道前壁、膀胱脫垂,中盆腔脫垂包括子宮脫垂,后盆腔脫垂包括陰道后壁脫垂、直腸脫垂[8]。傳統陰道子宮切除及陰道壁加強修補是利用自體組織進行修補,但術后疾病復發率高,需要再次手術的患者占比高達29% ~40%,這對患者身心健康均會造成嚴重影響[9]。近年來,一些新的手術方法在盆腔器官脫垂的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其中就包括經陰道生物網片置入盆底重建術。該手術是將無張力的生物網片置入到盆底組織中,用無張力網片代替重建的盆底支撐結構,可有效復位盆腔器官,恢復盆底解剖結構及功能,同時又能減少損傷,降低術后疾病的復發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治愈率以及術后的POP-Q 分級、生活質量評分、病情復發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這與李玲等[10]、黃益娟等[11]的報道相一致。說明采用經陰道生物網片置入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療效確切。本研究所用的網片是生物網片,與人體的韌帶、筋膜等相似,可替代盆底薄弱組織,改善陰道側壁缺陷,并為新生的結締組織提供一定的支撐力,促使纖維細胞增生、聚集,最終達到重建盆底組織的目的。研究指出,采用生物網片進行盆底重建術的患者,增強了盆底的支持力,有效保留了陰道的長度、寬度,在促進盆底器官功能恢復的基礎上,也改善了陰道功能[12];同時,保住了子宮,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13],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效果值得肯定[14]。本研究證實,經陰道生物網片置入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的近期療效顯著,但其遠期療效尚需通過長期隨訪進一步總結分析。另外,對于術中所使用的網片,除考慮價格之外還應關注網片置入后可能出現的異常狀況,并給予相應的防治措施,減少網片腐蝕、暴露等并發癥的發生。網片暴露是生物網片置入后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為0% ~11.9%[15]。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故暫未發現網片暴露等不良情況,在后續的研究中應加大樣本量,并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證實經陰道生物網片置入盆底重建術對盆腔器官脫垂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經陰道生物網片置入盆底重建術可有效緩解患者盆腔器官脫垂的程度,提高生活質量,降低病情復發率,近期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