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泰瓊
(云南省苗族壯族自治州文山州中醫醫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使用鎮靜藥是西醫治療失眠的主要方式,但長時間使用此類藥物會產生耐藥性,甚至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我國傳統醫學對失眠癥有獨特的見解,認為其是由陰陽不調、陽不入陰所致。俞穴、募穴在人體中具有特定功能,俞募配穴,陰陽搭配可對臟腑功能進行調節;從臟腑陰陽角度出發可在扶正的同時祛邪,在各類難治性疾病的治療中比較常用[1-2]。有研究指出,臟腑與背俞穴之間的關系密切,針刺相關背俞穴可對人體的臟腑功能進行調節,瀉其有余,補其不足[3]。治療時使用溫針灸,借助其純陽性質,能夠對各類病邪進行治療;灸法在溫陽的同時能夠散寒,可調節氣血。本文對文山州中醫醫院收治的120 例頑固性失眠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對頑固性失眠患者實施俞募配穴溫針灸的效果。
選取2014 年1 月—2020 年12 月文山州中醫醫院收治的120 例頑固性失眠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各60 例。對照組:男女各30 例;年齡23 ~83 歲,平均(53.6±2.3)歲;病程15 d ~3 年,平均(1.56±0.23)年。觀察組:男女各30 例;年齡22 ~84 歲,平均(53.9±2.5)歲;病程15 d ~3 年,平均(1.57±0.12)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西醫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專家共識( 草案)》[4],診斷依據包括:(1)入睡時間超過30 min;(2)夜間覺醒次數≥2 次,總睡眠時間少于6 h ;(3)睡眠淺且多夢;(4)次日晨起有頭昏、精神不振、乏力等感受。
1.2.2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 版)》[5],診斷依據包括:(1)肝郁化火:主癥為不寐、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目赤等;次癥為不思飲食、口渴喜飲、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2)痰熱上擾:主癥為不寐、心煩、痰多胸悶;次癥為吞酸惡心、口苦、頭暈目眩等;苔膩而黃,脈滑數。(3)陰虛火旺:主癥為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等;次癥為口干津少等;舌紅脈細數。(4)心脾兩虛:主癥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次癥為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西醫和中醫診斷標準者;近1 個月內未使用過鎮靜藥者;心、肝、腎功能均無異常者;無免疫功能障礙者。排除標準:依從性較差,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者;對針灸針存在過敏反應者。本研究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國際倫理準則》和世界醫學協會最新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曉研究內容,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進行常規針刺治療。方法是:使用毫針(鎮江新區長城醫療用品廠生產,蘇械注準20172200936,規格:0.30 mm×50 mm)先對三陰交穴和照海穴進行針刺,接著針刺四神聰穴與申脈穴,最后針刺神門穴和安眠穴,得氣后留針30 min,隔日為患者針刺1 次,共治療2 周。觀察組進行俞募配穴溫針灸。方法是:除選取失眠常規穴外,配合俞募配穴進行溫針灸。(1)針刺腹部募穴時,為患者取仰臥位,將腹部露出來,常規消毒,使用毫針(鎮江新區長城醫療用品廠生產,蘇械注準20172200936,規格:0.30 mm×50 mm)先對中脘、氣海、上脘、關元進行垂直針刺。腹部募穴分天地人三部。失眠初期對天部進行淺刺,進入恢復階段后,對人部進行針刺;對于長期失眠患者可對地部進行深刺,針刺時只捻轉不提插。待針進入后暫停3 ~5 min 候氣,之后再捻轉使針有沉緊感,有效傳導針感,每隔5 min 行針1 次,增強針感。進針深度1.5 寸,捻轉得氣,取長度為1 cm的艾條纏繞在針柄上點燃,等其燃盡,再換1 次艾條。脾胃虛弱者可加刺雙側足三里,痰氣與濕氣過重、瘀血旺盛可加刺雙側血海、三陰交。多夢與盜汗者可加刺內關、神門、三陰交、太溪。(2)背部針刺可選穴肺俞(雙側)、心俞(雙側)、脾俞(雙側)、胃俞(雙側)、腎俞(雙側)、大腸俞(雙側)、小腸俞(雙側),辨證選取其中2 ~3 處穴位交替進針。例如心脾兩虛型選心俞(雙側)、脾俞(雙側)。心腎不交型選心俞(雙側)、腎俞(雙側)。心虛膽怯型選心俞(雙側)、膽俞(雙側)。胃氣失和型選脾俞(雙側)、胃俞(雙側)。肝郁化火型選肝俞(雙側)、腎俞(雙側)。均行補法,同樣是在針柄上套上艾條,直至其燃盡。第一日針刺腹部募穴,第二日針刺背部俞穴。留針30 min,每日1 次,每個療程10 d,治療2 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間隔3 d)。
(1)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判定準則:根據《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專家共識( 草案)》[4]進行評估。治愈:癥狀消失,睡眠恢復正常,停服安眠藥;好轉:癥狀改善,睡眠時間增加,安眠藥用量減少;未愈:癥狀未改善,睡眠時間未增加,安眠藥用量未減少。治療總有效率=(總例數- 未愈例數)/ 總例數×100%。(2)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6]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由19 個自評問題構成,主要是對19 個自評問題構建的7 個因子進行計分,每個因子的分值為0 ~3 分,評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3)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5]對患者的中醫證候進行評價,總分55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失眠癥狀越嚴重。(4)用生活質量簡表(SF-36)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0.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的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各項PSQI 評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的各項PSQI 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PSQI 評分的比較(分,± s)

表2 PSQI 評分的比較(分,± s)
注:*與治療前相比,P <0.05。
組稱 例數 睡眠質量 入睡時間 睡眠時間 睡眠效率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2.46±0.43 0.56±0.25* 2.60±0.39 0.70±0.24* 2.56±0.34 0.86±0.34* 2.20±0.55 1.01±0.13*對照組 60 2.43±0.44 1.03±0.35* 2.56±0.40 1.00±0.45* 2.60±0.33 1.40±0.62* 2.06±0.78 1.36±0.53*t 值 0.378 8.464 0.555 4.556 0.654 5.915 1.136 4.968 P 值 0.706 <0.001 0.580 <0.001 0.514 <0.001 0.258 <0.001續表組稱 例數 睡眠障礙 催眠藥物 日間功能障礙 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1.20±0.55 0.56±0.22* 1.06±0.45 0.37±0.16* 2.40±0.52 0.93±0.44* 15.50±1.96 5.26±1.41*對照組 60 1.16±0.53 0.90±0.38* 1.10±0.48 0.50±0.21* 2.56±0.40 1.23±0.50* 15.76±1.52 8.06±1.82*t 值 0.406 5.998 0.471 3.814 1.889 3.489 0.812 9.420 P 值 0.686 <0.001 0.639 <0.001 0.613 <0.001 0.418 <0.001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的中醫證候積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 s)

表3 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 s)
注:*與治療前相比,P <0.05。
組稱 例數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26.63±4.61 8.11±1.50*對照組 60 26.65±4.67 11.62±1.95*t 值 0.024 11.051 P 值 0.981 <0.001
治療前,兩組SF-36 評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的SF-36 評分均有所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SF-36 評分的比較(分,± s)

表4 SF-36 評分的比較(分,± s)
注:*與治療前相比,P <0.05。
組稱 例數 SF-36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52.85±2.46 71.61±4.91*對照組 60 52.81±2.39 60.09±3.47*t 值 0.090 14.842 P 值 0.928 <0.001
頑固性失眠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病具有較長的病程,會對患者形成持續性的不良影響,因此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對患者實施治療。以往多采取常規的針刺療法,但效果不夠理想。俞募配穴法是臨床常用的配穴方式,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俞、募穴的論述,《靈樞·背腧》中更是針對五臟背俞穴提出諸多學說,指出定位背俞穴期間需仔細查找出處。文中還提出“氣盛需瀉、氣虛需補”的觀點,并指出了針灸背俞穴的忌諱與補瀉要點[7]。《難經本義》中重點講述了氣相交貫與氣相通應的作用,指出俞募穴聚集著五臟六腑之氣。研究表明,用俞募配穴溫針灸療法治療失眠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腹部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腹部的經脈有6 條,包含募穴48 個[8]。有研究指出,腹壁淺層、腹壁深層分別為內臟和外周系統,能夠對周身與內臟的功能發揮調節作用。內臟和外周系統會互相干預,共同對周身的臟腑氣血進行調節。經針刺腹部穴位(特別是各經募穴)治療疾病時,能夠發揮較強的效用。從經絡上來說,背是陽,腹是陰,腹背相通的各條經絡中,有多條經脈會從腹部穿過,腹外側會有足少陽膽經循行,腹部不僅有呈陰性的任脈,還有呈陽性的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9-10]。因此,腹部募穴對陰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經過對募穴的針刺可對人體臟腑中的精、氣、血發揮良好的調節作用,從而可平衡陰陽,祛除人體邪氣,對閉塞的經絡亦有疏通效果[11-12]。患者在恢復階段,臟腑虧虛,行腹部針刺,可引氣歸元,調節升降,理中焦[13-14]。有研究指出,進行俞穴針刺可調節人體的陰陽氣血[15]。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睡眠質量評分、中醫證候積分、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俞募配穴溫針灸治療頑固性失眠能夠減輕患者的癥狀,改善其睡眠質量,提升其生活質量,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