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淦全,付 晴,廖仲波,周銳鈞,張振釗,周光輝*
(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1.康復醫學科2.超聲科,廣東 東莞 523000)
慢性腰肌勞損是常見的腰腿痛類型,主要與坐姿不良、腰部超負荷運動、長期勞作等有關,主要表現為骶棘肌輕度壓痛、腰骶部酸痛。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其發病率有所增加,嚴重危害著患者的健康[1]。目前,局部理療是慢性腰肌勞損的常用療法,其中特定電磁波譜(TDP)治療儀可利用磁共振產生的熱量作用于腰骶部而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緩解患者的癥狀,但其療效仍不夠理想,停止治療后病情易反復,故如何提高相關療效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2]。通元針法為常用的中醫針刺療法,可排泄寒邪,促進氣血運行,且具有改善腰椎功能、疼痛的作用。但關于其聯合TDP 治療儀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報道較少[3]。鑒于此,本研究對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給予通元針法聯合TDP 治療儀治療,探討其療效,以便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7 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腰肌勞損患者1058 例,隨機分為針法組(n=529)和TDP 組(n=529)。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針法組:男304 例、女225 例;年齡26 ~59 歲,平均(43.72±6.81)歲;病程1 ~6 年,平均(2.68±0.48)年。TDP 組:男312 例、女217 例;年 齡27 ~57歲,平均(43.02±6.65)歲;病程1 ~6 年,平均(2.59±0.45)年。針法組和TDP 組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腰肌勞損的診斷標準;(2)年齡>18 歲、無精神病病史;(3)無針刺、TDP 治療儀治療的禁忌證;(4)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腰椎骨折、脊柱炎等其他腰椎疾病;(2)有心、肝、腎功能不全;(3)治療區域有皮膚損傷或感染;(4)孕產婦或有腫瘤者。
(1)西醫診斷參考《最新腰腿痛診斷治療學》[4],診斷依據包括:有長期腰痛史,休息后可緩解,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度壓痛、腰骶部酸痛,疼痛反復發作,可因勞累、陰雨天氣等加重,X 線或CT 檢查未見腰椎異常,腰腿活動無明顯障礙。(2)中醫診斷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診斷依據包括:有長期腰痛史,腰部疼痛反復發作,轉側不利,臥則減輕,可因勞累、陰雨天氣等加重,舌苔白膩,脈沉。
TDP 組給予仙鶴牌CQ-23M 立式TDP 治療儀治療,治療儀預熱3 ~5 min 后,暴露患處并常規消毒,射燈距離患處20 ~30 cm 進行照射,照射強度以調節至患者耐受為宜,30 min/ 次,1 次/d,5 次/ 周,共治療1 個月。針法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通元針法治療,常規消毒取穴處,選用天協牌0.30 mm×(40 mm、50 mm)一次性不銹鋼毫針,取穴腎俞、肝俞、人中、百會、關元、太溪、后溪、次髂、委中、腰陽關,以飛針法輕巧刺入,得氣后施用補法,留針30 min,1 次/d,5 次/周,共治療1 個月。
比較針法組和TDP 組的腰椎功能、疼痛癥狀、療效及不良反應。(1)腰椎功能,在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3 個月后以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則功能越差[6]。(2)疼痛,在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分值1 ~10 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劇烈[7]。(3)療效,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8]進行評估,中醫證候積分減少>60%、腰部癥狀基本消失、生活及工作復常為顯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 ~60%、腰部癥狀明顯改善、生活及工作尚可獨立完成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4)不良反應,記錄治療期間皮膚過敏、皮下血腫、肌肉酸痛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如年齡、病程及ODI、VAS 評分等行t檢驗,計數資料如性別構成比、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行χ2 檢驗,P<0.05 為有統計學差異。
針法組和TDP 組治療前的ODI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針法組和TDP 組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的ODI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針法組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的ODI 評分均低于TDP 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ODI 評分的比較(分,± s)

表1 兩組ODI 評分的比較(分,± s)
注:a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 個月后 治療3 個月后針法組 529 60.68±6.62 24.16±3.29a 13.38±2.68a TDP 組 529 61.12±6.85 30.42±3.82a 18.13±3.08a t 值 1.062 28.559 26.759 P 值 0.288 <0.001 <0.001
針法組和TDP 組治療前的VAS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針法組和TDP 組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的VA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針法組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的VAS 評分均低于TDP 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 評分的比較(分,± s)

表2 兩組VAS 評分的比較(分,± s)
注:a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 個月后 治療3 個月后針法組 529 6.34±0.95 2.05±0.58a 1.17±0.47a TDP 組 529 6.26±0.91 3.15±0.71a 1.86±0.54a t 值 1.399 27.596 22.168 P 值 0.162 <0.001 <0.001
針法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TDP 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的比較[例(%)]
針法組和TDP 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的比較[例(%)]
慢性腰肌勞損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血流和氧供應障礙,導致乳酸積聚而引起充血、水腫和炎癥,使患者的腰部出現彌漫性疼痛。此病可對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9-10]。中醫學認為,慢性腰肌勞損屬于“慢性腰痛、腰痹”的范疇,內因為先天腎氣虧虛、體質虛弱,遭外邪侵襲或過度疲勞,致腰部經脈受阻,筋脈失于濡養,長久失調則腰部疼痛;外因為外感風暑濕燥寒或因長期勞累,引發經絡受阻、氣血不暢,致腰部脈管阻滯,不通則痛,應以活血化瘀、行氣通絡、固本培元、祛邪扶正對癥治之[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針法組和TDP 組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的ODI、VA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針法組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的ODI、VAS 評分均低于TDP 組,表明通元針法聯合TDP 治療儀可改善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的腰椎功能、疼痛,有利于提高療效。有研究顯示,TDP 治療儀是治療慢性腰肌勞損常用的物理治療儀器,其可在腰部病灶區域產生光化學反應,不僅可增強細胞線粒體氧化酶的活性,還可促進血液微循環,從而緩解軟組織血腫和炎癥反應[13-14]。而通元針法為常用針刺療法,其注重元氣調攝。調神之機在于通元,故針刺“任、督”脈相關穴位可起到疏通氣血、調整臟腑之功效[15]。有研究指出,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通元針法可有效疏通腰部阻滯之經脈,引氣歸元于腰部,有利于促進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修復,從而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療效[3]。而本研究在治療慢性腰肌勞損中,選用關元、人中、百會以固本培元、平衡陰陽、交貫經氣,選用太溪、后溪、次髂、委中以調和氣血、通督調神、引氣歸元,選用腎俞、肝俞、腰陽關以溫養氣血、解痙止痛、排泄寒邪;治療時以飛針法輕巧刺入、得氣后施用補法,則可進一步保持氣血通暢、經氣充沛,有利于強化針刺功效,實現以通為用、以補為養,共奏排泄寒邪、疏經通絡、行氣活血之功。因此,本研究在TDP 治療儀治療基礎上,聯合通元針法可進一步疏通慢性腰肌勞損患者腰部阻滯之經脈,解除腰肌痙攣,促進濕邪排出,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強腰部肌力,促進炎癥吸收,從而加快細胞新陳代謝的速度,有利于促進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受損軟組織的修復,最終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腰椎功能、疼痛。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針法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TDP 組,表明通元針法聯合TDP 治療儀可提高慢性腰肌勞損的療效;這可能是由于TDP 治療儀通過光化學反應作用可促進患者腰部血液微循環,通元針法則是通過針刺穴位疏通患者腰部經脈,引氣導元促進腰部受損軟組織修復及改善血液微循環,二者聯合應用可能發揮了療效疊加的作用,從而提高了療效。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針法組和TDP 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均在5% 以下),表明通元針法聯合TDP 治療儀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安全性較好;這可能由于通元針法選用了0.30 mm×(40 mm、50 mm) 的毫針,且輕巧刺入,對患者治療區域皮膚的刺激、損傷較小,加之每周治療5 d 休息2 d,患者易于耐受,故未顯著增加皮膚過敏、皮下血腫、肌肉酸痛等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通元針法聯合TDP 治療儀可改善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的腰椎功能、疼痛,有利于提高療效,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