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林 龔晨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不同場合圍繞加強科技創新展開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強科技創新工作、推進科技強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科技創新思想、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精神以及總結借鑒國內外科技創新經驗的基礎上,對科技創新理論的突破性創新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最新成果,其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文化邏輯和實踐邏輯,其間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新時代新征程做好科技創新工作、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的行動指南。
關鍵詞:科技創新;生成邏輯;歷史向度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3)02-0010-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理論基礎與實現路徑研究”(19BKS08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強國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2021年1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的特別致辭中指出:“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盵1]465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我們必須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1]196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他明確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實踐要求,為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做好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主要從歷史向度來探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生成的理論、文化和實踐三重邏輯。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產生的因素和推動力量,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理論淵源。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質的經濟的事實中。”[2]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一方面是對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取得巨大成就的經驗總結和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黨中央對世界新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趨勢及我國參與全球創新治理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既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科技思想的汲取與賡續,也是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科技觀、創新觀和強國觀相關觀點論述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繼往開來的創造性闡釋和構建,是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
(一)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科技思想的汲取和賡續
作為把科學技術納入生產力范疇的開創者,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3]的思想,在《政治經濟學批判手稿(1861—1863年)》中對此作了詳細的闡述,在《資本論》中又作了進一步深入論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生產方式時指出:“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4],這表明他們已經從歷史的維度考察了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論述了科技發明對生產力和人類精神的進步意義。在馬克思看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相當獨立的因素和力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創造“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5]。作為馬克思的親密戰友,恩格斯同樣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重大作用,他進一步提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盵6]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從生產力這個基礎來闡發其科學技術思想,他們的科學技術思想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真知灼見。
列寧高度認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思想,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俄國國情提出了發展科學技術的重點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他認為俄國要運用電氣化來發展工業和農業,提出了“蘇維埃政權+電氣化=共產主義”的著名公式,指出“大機器工業及其在農業中的運用,是社會主義的唯一經濟基礎”[7],“一旦我們實現了電氣化,我們在經濟上就會強大百倍”[8]。1919年6月,列寧在《偉大的創舉》中進一步強調利用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性。他指出:“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資本主義可以被最終戰勝,而且一定會被最終戰勝,因為社會主義能創造新的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盵9]在列寧看來,社會主義只有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才能戰勝資本主義,而無產階級也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掌握大機器和大工業,才能鞏固無產階級政權。
由上可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高度關注科學技術,并且從不同角度論證了科技創新對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正是汲取和賡續了他們的科技思想。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重視科技的歷史作用,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10]23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盵11]為此,他強調科學技術必須同社會發展相結合,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這是對恩格斯“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12]這一論述結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具體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科技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理論源頭。
(二)對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科技創新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一直非常重視科技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地提出“我們應該建設成為世界上一個科學、文化、技術、工業各方面更好的國家”[13]。1956年他向全國人民發出“向科學進軍”[14]的號召,這一號召“成為新中國科技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15]。也就是在這一年,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成立,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制度化保障。此后,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國科技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63年,毛澤東同志在《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一文中提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盵16]在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毛澤東同志在相關會議講話中多次提到要關注科學技術和技術革命,認為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唯有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才能走出一條工業現代化道路。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對科學技術的本質作用作了深刻闡述。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鄧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觀點,明確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7]86“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盵17]87在他看來,科學技術自身不但體現為生產力,而且在生產力諸要素中成為最主要的推動力量,超前于生產并對生產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是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科學技術實力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同志鮮明地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盵18]此后,他反復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依靠科學技術的觀點。得益于此,我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科技事業迎來了可喜的繁榮,生產力大大提升。
在繼承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科技思想精髓的基礎上,江澤民同志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現實需要,對科學技術發展進行了新的探索。他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19],指出了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主張“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繁榮強盛。”[20]他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1]的重要論斷,闡明了科技的持續創新和進步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強調科技創新對推動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有著深刻的影響。
胡錦濤同志基于當時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建設對發展科技的客觀要求,在繼承和借鑒我國歷代領導人科技創新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作了豐富和發展,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技觀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奮斗目標,強調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他強調:“當今世界,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學技術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和原動力的作用日益凸顯,科學技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深刻地決定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盵22]為此,他要求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整合政府、企業、市場、科研機構、大學等科技創新的主體,形成科技結構合理、資源高效配置、要素之間相互銜接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全社會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
回望建黨一百多年來的歷史進程,可發現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對科技創新的重視是始終如一、一以貫之的,積累了寶貴的科技創新經驗,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在發展科技事業上的理論自覺與行動自覺。正是建立在寶貴經驗基礎上,在一脈相承中堅持并與時俱進,進而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科技創新理論成果。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科技創新思想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生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養料和寶貴的經驗借鑒。著眼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需要,習近平總書記獨創性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論斷,提出要將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發展領域,并將其作為第一動力來推動經濟發展。他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10]7他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盵10]2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論斷,將科技創新視為全面帶動各領域發展的核心力量,科技創新被擺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敏銳地抓住了當今世界發展的本質特征,深刻把握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是站位新時代,從全局和全球視野上對科技創新作用的新概括、新提煉。從馬克思的“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到鄧小平同志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再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調了科技創新在生產力中的重要地位,是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繼承與創新??梢?,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及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重視發展科技這一傳統,并結合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以及自己的治國理政經驗,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和科技創新思想,把對科技創新的認識提高到了全新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10]3他指出:“總的要看到,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是一條必由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10]41他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23],要求我們要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觀照古今,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沃土壤,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創新思想的智慧和精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思想和科技哲學思想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極其厚實的文化根基。
一方面,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思想。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新精神,對創新有著許多精辟的論述。譬如:商朝開國君主成湯有“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24]之說;北宋程顥、程頤兩兄弟有“不日新者必日退”[25]251之說;明朝李贄有“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25]255之說;清朝紀昀有“國弈不廢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26]之說;等等。這些論述反映了中國古人對為什么要創新以及如何去創新的見解。中國古人尚且能認識到除舊革新的重要性,那么處在瞬息萬變信息化時代的我們就要更加重視創新,堅持創新,與時俱進,否則就可能被時代所淘汰。創新精神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闡述創新的重要性,特別強調從動態的角度來認識創新,要跟隨時代的變化更新觀念,應勢而動,隨勢而為,與時俱進,吐故納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推進創新、創新、再創新。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詩經》中的詩句“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發揮創新精神,通過技術創新來推動社會進步。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引用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這句話倡導科技工作者不僅要有探究事物研究規律的科學家精神,同時也要有把理論運用到實踐去服務大眾、滿足人民需要的人文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潮頭深刻地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10]3正是由于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才提出了把創新擺在新發展理念的首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不僅賡續了中華民族勇于創新的自信自強精神,體現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也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智慧和寬廣的世界眼光,表達出了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另一方面,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科技哲學思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光輝燦爛,在5000多年發展史上,各種思想流派百舸爭流,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蘊含的哲學思想對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產生的影響最為顯著。比如:儒家提倡經世致用,對科技發展注重實用性有重要影響;道家提倡天人合一、以道馭術,教導人們技術應用要受倫理道德的制約,科技發展要順應自然規律;法家主張發展耕戰、厚生強國,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墨家主張道技合一,注重思想理論與科技實踐的統一。在這些科技哲學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數不勝數的輝煌成就??v觀歷史,我國古代的科技發展涉及許多方面,比如,農學、醫學、數學、天文學、制造業等各個領域都有卓越的發展成就,對整個人類文明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墨家提出的相關科技哲學思想中,我們能發現古人的智慧在閃爍。我國傳統的科技哲學思想獨具價值,這些優秀的思想至今仍然值得吸收、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傳承并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基因,文化根基深厚,散發著經久不息的傳統文化魅力,有力彰顯著我國一脈相承的創新精神,對新征程中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強大的文化力量和科技戰略支撐,必將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走在時代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具有宏闊的國際視野。他指出:“要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增進對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27]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生成于科技創新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有著極端重要性的深刻認識之中,既是對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實踐經驗借鑒,又是對國內外科技發展經驗的總結提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基于大歷史視野考察了人類社會的科技革命發展史,明確闡釋了科技創新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重要影響,深刻揭示了其生成發展的歷史向度,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歷史觀。
人類發展歷程表明,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不僅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變革,也極大提升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進而為新的文明形態塑造提供了強大動能。歷史經驗與教訓告訴我們,凡是抓住科技變革的歷史機遇、乘勢而上的國家,就能搶占先機、贏得優勢,獲得快速發展,從而崛起成為強國;相反,沒抓住科技變革歷史機遇的國家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近代中國的遭遇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例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代以來,中國屢屢被經濟總量遠不如我們的國家打敗,為什么?其實,不是輸在經濟規模上,而是輸在科技落后上?!盵10]23我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悠久燦爛文明的古國,在農業文明時代曾鑄就了自己輝煌的歷史,創造了以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為代表的輝煌科技成果,曾經達到過世界的頂峰,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但明末清初之后,由于我國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得我國屢次錯失了科技革命的良機,在科技發展與創新上失去了創造力而導致停滯不前,經濟社會發展落后,從而不斷從世界強國淪落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千百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近代以來,我國沒有抓住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后又飽經戰亂和列強欺凌,導致我國科技和人才長期落后?!盵28]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國的科技實力直接決定著其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和前途命運。這也告訴我們,國家要強大,人民要生活好,必須建立在強大的科技支撐之上。
世界近現代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推動了經濟迅猛發展,每一次都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全球力量格局和發展版圖。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推動產業革命進而推動人類社會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機遇,那些抓住了這一歷史發展新機遇的國家在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就走在了世界各國的前列,進而也就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央,有的甚至成為世界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10]39—40“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10]27文藝復興運動以后,英國首先以蒸汽機的發明為先機,抓住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契機,開啟了大機器生產的時代,使得本國的生產力大大提高,超越了傳統農業強國,一躍成為資本主義大國。19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德國也是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契機而成為世界工業強國。20世紀40年代以來,在以電子技術、信息、網絡技術為標志引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國依靠其強大科技實力,成為世界頭號強國,GDP占全球的1/4。日本也正是抓住了此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
人類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誰掌握了新技術,誰的生產力就能得到提升,誰就掌握了主動權,所以各國都將發展科學技術作為本國發展戰略的最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經驗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領域處于領先行列的國家?!盵29]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們必須抓住歷史機遇,利用后發優勢,努力實現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以高科技為特征的當今時代,以科技創新帶動國家發展是我們所能做的最正確的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中華民族創新文化傳統以及借鑒國內外科技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對一切有益于創新的理論學說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基礎上進行的突破性創新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科技創新實踐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具有鮮明的繼承性、時代性,貫通著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深刻把握其生成的理論邏輯、文化邏輯和實踐邏輯,對于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加快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助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7.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0.
[7]列寧.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0.
[8]列寧.列寧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
[9]列寧.列寧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11]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6-10(2).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98.
[13]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357.
[14]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6.
[15]王湘穗.中國奇跡的奧秘[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4:83.
[16]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1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19]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20]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8.
[21]江澤民.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15.
[2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746.
[23]習近平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強調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N].人民日報,2022-06-30(1).
[24]思履,文若愚.彩色圖解論語·中庸·大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365.
[25]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一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
[26]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3.
[27]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5-29(2).
[28]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24):9.
[29]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
責任編輯韋榮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