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凱豐
(中共黃山市委黨校, 安徽 黃山 245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發展,必須“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的時代化要求?;仡櫄v史,我們黨執政興國大業始終圍繞發展這一主題,遵循“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指向“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緊密相關性,兩者的實現路徑和具象目標實質統一,實現效果和作用機理相輔相成。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蘊含堅持人民至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寶貴經驗。這一寶貴經驗是探索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人類社會發展最終歸宿的實踐驗證,開辟了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徹底解放的中國化道路。
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中國化的新時代表達,是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奮斗的根本價值追求和規律遵循。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在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中國化探索中,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響應人民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始終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的終極目標。
馬克思主義者改造世界的動力源自堅持人民至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為謀求人類的幸福解放事業而奮斗,馬克思基于社會現實的批判,揭露現實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的非合理性以及對人的束縛,提出不僅要認識世界,更要改造世界。由此形成的“全世界勞動人民創造世界的行動指南”[1],就是要徹底打碎一切禁錮人類的“枷鎖”,最終“改變世界、解放全人類”,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一最高命題的實現創造政治、社會和物質基礎。
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孜孜探索中,不斷形成了不同時代的中國式表達。毛澤東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他所說的“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2]辯證地闡明了人的全面發展實現路徑。鄧小平反復強調“中國的現代化不僅要有發達的物質文明,還要有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發展”[3]。江澤民強調“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4]。胡錦濤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5]。黨的十七大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寫入黨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內涵更加豐富,路徑更加清晰,目標更加明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盵6]“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賦予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這一最高命題新的時代響應,這一論斷抓住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精神實質,形成了堅持人民至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中國化路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堅持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宏偉目標,強調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階段任務,并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新時代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明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宏偉目標、階段任務、重大原則,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創造,是一次從理論到實踐的巨大躍遷。
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呈現不同社會形態,社會總是從低級形態向更高級形態發展的,并在發展中不斷解放生產力調整生產關系。當基本矛盾集聚到無法調和時,就會破除舊的體制機制,構建新的社會形態,為人的全面發展構建新的社會空間,這是社會發展所遵循的規律。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遵循社會規律。一是從“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向度看待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形態上升發展中,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不斷和解,人在不斷地了解自然、順應自然,社會關系在不斷地改良和重構。人類社會發展由“人的依賴關系”到“物的依賴性”再到“自由個性”,這是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決定的,以物質性為基礎的人的全面發展,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二是從“人的類本質”向度看待人的全面發展。人作為類存在物,在全面發展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不斷融合,人在不斷適應社會、適應生存中改造自身,“個人是社會之中的個人,社會之外沒有人”[7],人的全面發展本質上具有順應社會發展的自覺,堅持人民至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必須結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和需求來考慮。三是從“人的主體性”向度看待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主體是人本身,個體差異性和發展差異性,以及需求多元性要求每個人都能實現符合自身特質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人類社會相對個體而言總是無限的,個體生命相對人類社會而言總是局限的,甚至是非常渺小短暫的,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無限的空間和無盡的需求。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8]。這當然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人的個體差異性與社會豐富性要求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尊重個體,顧及全體,堅持人民至上。由此可見,這是基于滿足社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深刻把握。
每個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并不斷追求和實現美好生活,從而持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不僅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指標,還要追求‘幸福指數’;不僅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還要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不僅追求效率和公平,還要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精神生活的充實,追求生命的意義?!盵9]這是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對堅持人民至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指引下的具象要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以此為目標。一是就美好生活本身而言,歷史發展時代進步賦予美好生活新的內涵,不同個體不同境遇催生美好生活新的期待,美好生活在過去時、進行時、將來時中循環反復螺旋上升,形成人與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二是就人的全面發展而言,人在異化的勞動和社會關系中消減幸福感,“人從與自然界的異化關系、從與他人的異化關系中解放出來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個人的最后解放”[10]。把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目標,為人的全面發展校準了方向,明確了路徑,提供了源動力,能夠將人從異化關系中解放出來實現人的徹底解放,能夠切實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就人的主體性而言,這是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落腳點。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來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基于“人的類本質”特征,能夠激發人的創造力,增強主體性,能夠自由能動地實現個體發展,推動實現“人性的完全復歸和個性的徹底解放”,進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類徹底解放。
人的全面發展源于馬克思主義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追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不斷具體化形象化。在堅持人民至上的探索實踐中,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邏輯、規律遵循和實現路徑更加清晰,為堅持人民至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開辟了中國式道路。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順承前兩次歷史決議的基礎上,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形成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寶貴歷史經驗。決議指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11]6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2]139。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六個堅持”中的第一個堅持就是“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人民至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民性的根本價值,是對百年奮斗歷程的深刻把握,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者們在人的全面發展不懈探索中逐漸凝結成的價值理念,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經驗總結、百年奮斗的制勝法寶,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和深邃的思想內涵。
1.堅持為“全體人”謀發展,以“全體的廣泛性”為向度
從馬克思人學革命所創立的科學的個人觀來看,“人民至上”不是西方倡導的極端個人主義下的“個人至上”,“人民”是由“每個人”構成的“全體人”。全體人追求自身自由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所描述的未來社會所追求的目標,“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13],“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4],要實現全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必須由全體人民共同參與才能得以實現。未來社會就是要追求“個體”自由發展與“全體人”的共同發展相統一,“全體的廣泛性”實質上形成了共產主義者本身與人民的融合統一,因此形成堅持人民至上的最終價值歸宿,這是永遠不可顛覆的價值真理,為了“全體人”共同發展而進行的一切活動必然會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擁護和堅定支持。
2.堅持“自由全面”的發展,以“個體的全面性”為向度
要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能遮蔽個體特點,人的全面發展最終是人的主體性全面發展、獨特性充分發揮,每個人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人要實現全面發展就不能把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對立起來,“社會,即聯合起來的單個人”[15]。人是一種類存在物,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人的類本質,人的先天“自在性”與社會系統需求的“自為性”和“自覺性”相融合,不斷實現由“自然的人”向“社會的人”轉變,以此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個人的發展不僅在于“個人的自由性和全面性”的程度,還在于個人的社會關系豐富程度,“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16]295。必須不斷完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外部條件,不斷豐富人的社會關系,增強人的自主性和存在感?!皞€體的全面性”就是以個體能力的全面發展為前提,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特長喜好,充分而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在自我價值的追求中,勞動已不再是人的負擔,而是人的需要。
3.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以“人民的主體性”為向度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人們對社會發展決定力量的認識不同,經歷了神主宰、王權主宰、人民主宰等階段。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7],這里的兩個“絕大多數”充分體現了無產階級運動的“主體”和“對象”的統一,也是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觀的體現。毛澤東同志早就洞察到中國勞苦百姓只能依靠自己謀求自身解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12]16。馬克思主義者最終形成了人民創造歷史、決定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和實踐邏輯。堅持人民至上,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來推動歷史改造世界,必須堅定“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邏輯下循環釋放人民的主體力量。
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是全體的人、最廣泛的人的發展,也必須是每個人的全面的自由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也是每一個體能夠作為主體參與發展、創造發展條件、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整個過程都必須遵循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
一百年來,在解放人和發展人的進程中,堅持人民至上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在人的全面發展進程中始終踐行的根本立場,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和充分的實踐依據。
1.民族解放,重構人的全面發展制度基礎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全面發展環境受到極大破壞,作為“自然的人”所必須的生命生存安全受到威脅,作為“社會的人”所應有的思想意識受到禁錮,自尊心自信心瀕臨危機。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堅持人民至上,主要任務是破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構建能夠促進全體人民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境遇下,人的全面發展的追求目標和重點任務是有局限的,人的發展以提高革命斗爭能力為重點,以增強榮辱感使命感、提高民族凝聚力為主,這是破解當時社會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的需要。從“人的全面發展”向度來看,舊中國勞苦大眾的發展方向比較單一,發展內容不夠全面,但“人的全面發展”所蘊含的“主體的人”的廣泛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擴展,“絕大多數人”都在為創造全面發展新空間而努力。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創造新的發展空間,不斷增強“主體的人”的全面性,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同時也不斷增強了“主體的人”的個體發展,培養了具有革命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的最廣泛的人。
2.個體解放,建立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基礎
新中國建立后,堅持人民至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初步具備了政治、制度、社會基礎,但人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需要不斷探索、持續奮斗。要在“一窮二白”的現實基礎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解決中國人民政治、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成了迫切需要。政治上要實現國家獨立、人民民主,經濟上要創造物質財富來滿足生活保障,個體生活追求上,每個人都要有學習文化受教育的權利,如此才能實現人的個性獨立與能力解放。從“人的全面發展”向度來看,突出“社會的人”的社會主義性質,人的發展朝著滿足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方向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以“德智體全面發展”為主要內容,培養能夠滿足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勞動者。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過程中,人的全面發展曾因現實基礎和曲折歷程受到局限。但是,這一階段“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方向不斷趨向統一,塑造社會主流意識引領人的全面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的有機統一奠定了基礎。
3.物質解放,提升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溫飽問題得以解決到總體達到小康水平,進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明顯提升。人的物質需求、社會關系不斷豐富,“主體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明顯得以發揮。同時物質需求、思想活動的多樣性凸顯出“個體的人”的獨立性、活躍性、差異性,也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人的全面發展關乎理想信念、道德素質、守法意識等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漫長漸進延續發展的過程,這一階段的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顯著特征。改革開放前人的全面發展的曲折局限與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不穩定現象有一定的關聯性,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思想混亂。鄧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18]這一階段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形成了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四有新人”的發展導向。從“人的全面發展”向度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促進了“人的自由發展”和“個性的發展”,“自由發展”作為“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路徑得以發揮,人的多樣性特點、多元化發展不斷豐富,為“物化人”向“文化人”轉變,“僵化的、‘單向度’的人”向“能動的、全面的人”轉變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
4.精神解放,豐富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人民至上,豐富人的全面發展價值理念,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的時代新人,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和實現路徑更加清晰。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社會必要,也有了現實可能。馬克思指出:“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等等?!盵16]330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社會形態,對人的全面發展都有不同的測度標準和實現效果,資本主義國家受私有制、階層固化、集團利益博弈的影響,人的全面發展受到局限,社會主義社會堅持人民至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既尊重了“自然的人”的獨立性,又遵循了“社會的人”的群體性,將個人修養、家風傳承、社會責任、國家社稷融合統一。個體全面自由的發展構成社會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發展促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我們正在不斷推進個人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每個人都能通過自身奮斗追求幸福,實現自我發展。放眼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將國家治理、社會進步、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的全面發展形成如此高度的統一。
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需求,更加呈現出它的具象性、普適性和豐富性。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能夠推動社會形成人的全面發展的內生動力、外部合力和綜合能力,匯聚成推動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磅礴偉力。
1.順應現實需求的具象性,激發人的全面發展的內生動力
人民群眾在不斷追求個體愿望、實現自我發展中創造歷史。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主體是“許多單個意志”的人,是具有不同的需求、計劃和愿望的人,實現路徑是每個人都自覺地和有目的地活動,每個主體的能動作用都充分發揮,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因為個體差異客觀存在,全面發展的現實需求因不同境遇呈現不同具象,個體在追求和實現自身需求中不斷創造幸福、激發內生動力?!靶腋I疃际菉^斗出來的”[19]142,“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12]140。奮斗是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必然路徑,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能夠維護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創造人民追求幸福的機會,保障人民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基礎,持續激發人的全面發展的內生動力。
2.順應現實需求的普適性,形成人的全面發展的外部合力
從恩格斯的“合力理論”來看,個體力量如同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疊加匯聚成集體力量的合力線。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順應了現實需求的普適性,將會消減無數個體的分力,提高合力集中度,實現個體意志和集體意志相統一。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12]31。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就是集中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需求,形成最大公約數;以人的共同需求為出發點,找準了同心圓的圓心,將最廣泛的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繪入同心圓內。救亡圖存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改革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探索,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繪出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最大同心圓,都堅持了人民至上發展理念,在人的全面發展需求中不斷形成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20]235。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能將最廣泛的人的全面發展之力聚合起來,形成推動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磅礴力量。
3.順應現實需求的豐富性,增強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能力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民群眾的需要已經從低水平“有沒有”的生存需要,轉變為高質量“好不好”的生活需要,不斷豐富的現實需求提高了人的全面發展的質量與成色。一方面是個體的現實需求不斷豐富,人的全面發展不同于剝削社會人的異化發展,當人的發展需求被異化為剝削者的需要,甚至異化成機器的附屬品,自然會削弱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創造力,只有當“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1],才能最大限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盵20]70美好生活越豐富,人的現實需求也越豐富,人的全面發展動力就會越足,能力也會越強。另一方面是整體的現實需求不斷豐富,個體差異性和需求豐富性疊加成整個社會龐大的現實需求體系。科學理論和政策制度要發揮效能,就在于滿足社會的共同需求,統一社會的共同意志,滿足社會的多樣需求,激發社會的創新創造,讓現實需求和社會供給保持高水平動態平衡。人在全面發展過程中相互促進、互為條件,不再有根本的利益沖突,這樣就會增強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綜合能力。
人的全面發展的道路曲折、探索艱難,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遵循歷久彌堅。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國不同歷史階段社會背景下持續創新不斷發展,形成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人的全面發展“中國樣式”不斷彰顯中國式發展道路的顯著優勢。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外部條件、現實需求和衡量標準都在發生變化,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順應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從人的全面發展到堅持人民至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一般理論到具體現實的巨大躍遷,是遠大目標與實現路徑的有機統一,是一脈相承指導思想與一以貫之基本方略始終貫穿的一根理論紅線。
黨領導人民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進行了大量理論和實踐探索,形成了豐碩的制度成果和實踐成果,但西方常以人權問題指責干預中國,極力虛無歷史,試圖瓦解和擊潰民眾意識形態陣地,掏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根基。新時代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傳承來之不易的實踐成果,進一步堅定制度自信、堅持中國道路、傳遞中國方案。一方面要把握歷時性和共時性的關系。在百年奮斗歷程中,黨和人民建立起了血脈聯系,形成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寶貴經驗,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堅持群眾路線,瓦解了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進攻,這是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的成功之要。新時代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要同社會進步、國家繁榮、民族復興、人類命運聯系起來,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指導,持續推進全民共享發展、全面共享發展、共建共享發展和漸進共享發展;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為路徑,不斷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完善人的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保障,昭示中國之治,展現大國擔當,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穩定有序的世界環境。另一方面要把握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不斷繼承和發揚來之不易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和發展藍圖。一是繼承理論成果,堅持一脈相承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者不斷繼承和揚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理論,總結了各階段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理論。二是繼承實踐成果,堅持一以貫之的基本方略。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建立了政治制度基礎,構建了“人人盡展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發展環境,讓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由全面的發展追求自身價值。三是擘畫發展藍圖,堅持一張藍圖的千秋偉業。人的全面發展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堅持人民至上才能立足長遠,統籌協調謀發展,形成個人、社會、國家、民族的需求相統一,不斷實現人與人平等發展、人與社會融合發展、人的發展與國家社稷需要相一致。
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需求越來越豐富,呈現具體化、交織性、復雜性特點。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不斷豐富內涵、拓展外延、增強實踐性,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共產黨人價值觀、治國理政方法論有機統一。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榜R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領,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盵22]堅持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在追求人類解放、探索社會規律中始終堅持人的全面發展。在人的全面發展進程中,人民廣泛性不斷演進,人民主體性不斷彰顯,就在于我們始終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二是堅持共產黨人的價值觀。人的全面發展是為了人民而發展,是出發點和落腳點相統一的發展,“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19]65,“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19]4都是為了人民,為了千家萬戶的人。人的全面發展是全民共享的發展,是發展動力和發展目標的有機統一,彰顯人民的廣泛性和主體性,依靠人的豐富性和創造力,全民共享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條件,在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中持續推進。三是堅持治國理政方法論。人的全面發展要依靠人民發展,必須將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叭嗣?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23]必須問需于民認識世界把握方向,這是治國理政的前提基礎;必須問計于民系統謀劃科學決策,這是決定政策的執行和效果的關鍵環節;必須問政于民改造世界服務人民,這是推進自我革命不斷改革創新的動力之源。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所做的一切工作才能經得起人民評判、實踐檢驗、歷史考驗。
新時代面臨新的歷史方位和國際環境,必須“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24]420。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遵循歷史規律、社會規律、自然規律。一是遵循歷史規律。人是歷史的產物,隨著人類文明科技進步,人類正在更加深刻地認識過去,也在更加深遠地影響未來。人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現實存在,個體追求自由發展不能跨越歷史超越現實,不能以時下、局部的標準去虛無歷史、質疑現實,應該將人的全面發展擺在整個社會歷史和人類文明中去看待。二是遵循社會規律。人具有社會屬性,隨著現代社會智能化、全球信息化推進,人的社會關系不斷變化,既要以人的全面發展來適應社會對人的全面性需求,又要以社會的豐富性來滿足人的廣泛性特征,從而“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三是遵循自然規律。人具有自然屬性,人的全面發展應該不斷擺脫自然束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必須和自然相依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12]39,“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12]39?,F代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不斷增強,更加要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必須和自然相融合,不能漠視自然規律突破自然底線,人類一切活動都必須在生態承載范圍內進行。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下,應該從“大歷史觀”和“全球觀”的視角,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遵循自然規律,堅持人民至上發展理念,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不能為了當下人的發展而損害后來人,不能為了部分人的發展而損害其他人,不能為了人的發展而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馬克思認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25]526。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建立在物質高度豐富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偏低,而且區域、城鄉、群體間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2020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為2.56∶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明確要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并將浙江省作為全國共同富裕示范區來建設推廣?!皥猿忠匀嗣駷橹行牡陌l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盵24]503,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相互支撐同向同行,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來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還要以共同富裕來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層次、多樣化需求。首先,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上了共同富裕的突出短板,在數量質量成色上創造了奇跡,開辟了中國式道路,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兜底保障。其次,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區域協調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解決區域和城鄉間的不平衡問題、發展的不充分問題,構建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城鄉間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暢通國內大循環,增強內生動力推進共同富裕,為所有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共同的發展基礎。復次,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三次分配制度,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讓更多的人享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帶來的紅利,以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必須不斷推動共同富裕,豐富人的需求內容和層次,暢通向上發展的渠道,以基本需求保障高層次的價值追求,以價值追求遏制低層次的物欲需求,推動社會形成向上向善的核心價值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引導人民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什么時候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判斷準確,黨和人民事業就順利發展,否則黨和人民事業就會遭受挫折”[19]30。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作了科學判斷,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的論述精粹而豐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信息爆炸催化了美好生活的多元化標準和人民群眾的比較心理,也催生了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人民有更多的美好憧憬和幸福期許,對美好生活的標準不僅是物資富足,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要追求公平正義的生活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一方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突出了人民的“廣泛性”和美好生活的“現實性”,讓每個人都能結合自己的現實境遇形成對美好生活的合理預期并為之奮斗,如此才能匯聚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激發“人的主體”作用和創造力。另一方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論述突出了人的發展的“全面性”和需求的“豐富性”,讓人的全面發展與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高水平對接。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5]531。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在這樣無數次拓展、迭代中不斷豐富,必須不斷增強人的發展的全面性才能實現。在美好生活指引下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必須謀劃長遠有預期、系統全面有重點、穩步發展有制度。堅持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將目標指引與階段推動相結合,將全體人的推進和人的全面推進相結合,既要牽住“牛鼻子”,又要兼顧系統性;必須堅持底線思維與高線思維相結合,因人而異差異發展,保障發展的最低要求,不斷拓展向上發展的層次和空間,既要營造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環境,又要激發每個人向上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必須堅持完善制度設計與合理引導預期相結合,既要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又要引導人民形成物質獲得、精神滿足、價值追求相統一的全面發展新格局。
新時代,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價值理念與人的全面發展最終目標相統一,充分汲取理論與實踐成果養分,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把握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美好生活指引下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