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
過去一段時間,美歐領導人快速接受“去風險”這個新詞,美國拜登政府幕僚也不斷強化其論調。從“脫鉤”到“去風險”正成為美歐對華的新話術,但其給全球帶來的沖擊和傷害并不會因此發生改變。
今年4月底,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講話時就宣稱,美國不打算與中國經濟脫鉤,但美歐尋求對華貿易“去風險”,比如美國要在關鍵技術領域設置所謂“小院子、高圍欄”戰略,對向中國出口的最先進半導體技術“量身定制”限制措施以維護國家安全。5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出席“美國一歐盟貿易和技術理事會”部長級會議后宣稱,美歐對華不尋求對抗、冷戰或“脫鉤”,而是聚焦“去風險”。而七國集團(G7)峰會發表聯合公報,美國及其盟友更是明確表示要通過“去風險”來抵御所謂中國“經濟脅迫”。
事實上,“去風險”概念是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就歐洲對華戰略發表演說時,首次提出。從歐盟提出 “去風險”背景來看,歐盟主張要擺脫對所謂制度型對手中國的高度經濟依賴。近期,歐盟發布《經濟安全戰略》,以及德國首份對華戰略,其主要目標都是“去風險”和“減少依賴”。
近年來歐盟對華不安全感上升,認為其在經貿關系中的優勢遭到削弱。為此,歐方積極通過產業政策和安全審查,旨在降低產業貿易依存度,加速供應鏈部分脫鉤,對中歐經貿合作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俄烏沖突后,美國強化歐洲對美安全依仗,進一步加速歐洲對美的戰略依附。
現在美國借用“去風險”替代“脫鉤論”,背后反映的是美國既希望從中國取利,同時又不愿放棄冷戰思維繼續遏制中國發展的“既要又要還要”的霸道心態。一方面,美國不能忽視和放棄中美雙邊貿易增長以及龐大的中國市場所帶來的利益。這些年,中美關系受到了極大干擾,然而中美關系貿易規模依舊保持增長或處于高位。
中國是充滿活力的增長市場,也是關鍵技術創新的驅動者,市場和技術合作的強大吸引力是中美長期穩定的增長之源,也是美國企業利益增長的財富之源。受益于中國芯片市場需求旺盛,2018年~2020年,英特爾超四成營收來自中國。高通和英偉達這兩家企業,2021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合計增加近120億美元。中美經貿關系的相互依存度和互惠性是內生的,美國不可能放棄其巨大的利益。
另一方面,美國力圖遏制中國的戰略模式依舊沒有改變。
為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拜登政府全面強化國家干預、制定產業政策。當下美國對華科技遏制已經從單個公司層面的壁壘到涵蓋整個產業鏈。“小院高墻”中的“高墻”越來越高,“小院”范圍也由原來半導體、人工智能等尖端產業拓展到更大范圍內的關鍵礦產資源領域。同時,拜登政府組建多邊出口管制聯盟,在價值觀統一、科技主導權,以及在多邊經貿規則鎖定問題上,形成對華的貿易新武器。為確保在少數關鍵技術領域的優勢地位,美國還聯合歐洲建立跨大西洋貿易和技術理事會(TTC),通過構建印太經濟框架,組建“去中國化”的供應鏈聯盟和技術聯盟,在基礎研發、人才交流、技術標準、供應鏈彈性與規范制定以及其他關鍵技術政策方面,進行全面協調。凡此做法,本質上早已超出國家之間正常的競爭范圍。
然而,美國的“去風險化”卻使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越來越破碎化,越來越碎片化,一些國家被選為美國對華供應鏈的替代國。不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并非一兩個環節,還需要所有上下游產業配套的能力、物流基礎設施、供應商對供應鏈管理能力等等各種因素相互協同,美國靠產業立法、政治干預強行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重新配置,短期內似乎靠近迫使產業自華轉移的目的,但其結果是大大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更低效率和更高成本運行,對美國產業自身乃至全球產業協作也會造成傷害。
歐洲“去風險”戰略同樣不可避免會帶來重大風險和嚴重傷害。從歐盟《經濟安全戰略》看,歐盟將會通過所謂“反脅迫工具”“供應鏈韌性” “對外投資審查”“關鍵基礎設施”以及“貿易協議”實現 “去風險”,保障其“經濟安全”。但本質而言,歐盟所提出的各項“去風險”措施都不可避免引發更大的風險。例如,為了推進“反制”工具,歐盟可以引入額外的、歧視性的關稅,故意拖延或拒絕頒發特定業務的許可證,而這不僅會導致中歐之間貿易成本大幅上升,還會加劇全球貿易壁壘,這種把貿易工具化,甚至武器化的做法,不但不會降低風險,反而會兩敗俱傷,進一步惡化全球貿易環境。
由此,美歐鼓噪并推動“去風險”,才是全球最大的風險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