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
肩手綜合征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或復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征。以患側肩、手、腕關節腫脹疼痛為主要癥狀,嚴重的可導致手部肌肉萎縮變形,妨礙上肢的運動功能。發病率占腦卒中患者的12%~70%,常在腦卒中后1~3個月出現。
肩手綜合征的病因有哪些?
1.腕關節持續屈曲受壓:患者臥床或坐在輪椅上時,可能未注意到手長時間放對側導致腕關節被動處于屈曲位。
2.對腕關節的過度牽拉:可能引起炎癥反應,出現水腫和疼痛。
3.輸液時液體滲漏至手背組織內:反復輸液時常需要偏側手的靜脈,液體外漏到周圍組織中,則引起明顯水腫。
4.病側手外傷:一些患者可因各種原因引起病側手的外傷,如跌倒、灼傷或感覺缺失致患手被卷入輪椅的輪子里。
肩手綜合征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早期(急性期):3~6個月
肩痛,腕部疼痛;水腫以手背最為明顯;指甲變白;關節活動受限;手被動旋后受限;腕背伸受限;掌指關節屈曲受限;拇指外展受限;近端指間關節強直腫大;遠端指間關節伸直位不能或只能微屈。
中期(營養障礙期):持續3~6個月
手腫脹減輕,疼痛加重甚至不忍受任何對手和手指的壓力;皮膚和手指肌群明顯萎縮。在背側腕骨連接區的中部,出現明顯堅硬的隆凸。X線檢查可出現骨質的變化,手指關節活動受限日益加重,如治療不當將進入后期。
后期(病程一年以后):末期或后遺癥期
未治療的手變成固定的典型畸形;水腫和疼痛可完全消失;關節活動則永久喪失;手掌變平,大小魚際肌群明顯萎縮。X線檢查有廣泛的骨質疏松等骨質損壞,常無法恢復。
如何預防肩手綜合征?
1.在床上及輪椅上必須保持正常的姿勢,特別是病側上肢的位置。
2.病側上肢做負重訓練時,適當控制訓練的強度及持續時間。
3.盡可能地不用病側手背上的靜脈輸液,應提倡鎖骨下靜脈輸液、健側輸液。
4.防止對病側手的任何損傷。
5.保護病側手、加強管理等。
如何治療肩手綜合征?
主要目標:首先要減輕水腫,然后是治療疼痛和僵硬。
邁克(MISE)治療手炎性水腫
包括:M——輕柔的肌肉運動,主要有運動治療、作業治療等;I——降溫,臨床上有冰療、冷熱水交替浸泡療法等;C——壓力療法,指外用加壓裝置來減輕肢體末端腫脹;E——抬高患肢,體現在良肢位擺放和日常的護理中。
冷熱水交替浸泡療法
物品:外洗中藥、剪刀、冰塊、溫度計、兩個塑料盆[分別裝熱水(42~45℃)、冷水(10~12℃)]。
操作步驟:
(1)先提前準備1盆10~12℃的冷水(加入適量的冰塊,水量至少沒過腕關節)。
(2)再準備1盆42~45℃的中藥熱水(將熱水倒入裝有外洗中藥的盆內,混合水量以沒過腕關節為宜)。
(3)分別用溫度計測量水溫。
(4)將患者的手放入冷水中浸泡1~2分鐘,然后放入熱水中浸泡1~2分鐘,再將手放于冷水中浸泡1~2分鐘。反復進行上述操作3~5次。
(5)最后以冷水浸手結束。總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
功能性作業訓練
功能性作業訓練可以通過磨砂板訓練、肩梯訓練、滾筒訓練等來進行。
1.主動訓練:盡量讓患者做主動運動。即使手完全癱瘓,也應結合有主動功能的肌肉進行鍛煉,因為肌肉收縮為減輕水腫提供很好的肌肉泵作用。
2.被動訓練:小心地進行肩關節被動運動,被動運動應非常輕柔,不應引起疼痛。
藥物止痛
皮質激素、二價硫氧化物、非甾體抗炎藥等。
物理治療
蠟療、按摩、經皮神經電刺激、生物反饋、微波、針灸等均有治療作用。
對癥治療
當治療無法緩解臨床癥狀和肢體已經失去功能時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