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瑞
《聊齋志異》中有一則篇幅短小的故事《鹿銜草》,文中稱:“關外山中多鹿。土人戴鹿首伏草中,卷葉作聲,鹿即群至……眾牝嗅之,知其死,分走谷中,銜異草置吻旁以熏之,頃刻復蘇。急鳴金施銃,群鹿驚走。因取其草,可以回生。”大意:關外山中的當地人常頭戴鹿頭帽,口銜草葉作鹿鳴,引來群鹿,以便尋找一種奇異的藥草。這種草名曰“鹿銜草”,據說有起死回生之效。
唐代《新修本草》以“薇銜”之名收錄了鹿銜草,記曰:“一名鹿銜草,言鹿有疾,銜此草,瘥。”鹿銜草又稱“鹿蹄草”“鹿含草”,是鹿蹄草科鹿蹄草屬常綠草本植物,常生長于濕潤的草地、路旁或山林中。在山東老家,鹿銜草很常見,我小時候挖野菜就經常遇到。
鹿銜草一年四季常綠,長有橢圓形的肥厚革質葉片,油綠油綠的,上面覆有一層白霜,紋路十分精美,有點像盆栽的虎耳草。夏秋時節抽出細長挺立的紫紅莖稈,頂端開出一簇簇黃白或紫紅色的花瓣,俏麗清新。
早年,老家的人就知道這種草可入藥,有滋補之效。有老人或小孩身體羸弱,家人常于秋天到陰濕之地采挖半籃子鹿銜草回來,擇洗干凈晾干,連根帶葉一起煲湯,用以滋補身體。我小時候就喝過用鹿銜草煲的湯,湯汁味道略微發苦,但有一種清香之氣,很好聞。
人到中年之后,我得了虛勞病,腰膝酸軟無力,吃了一個多月用鹿銜草熬的粥,身子骨漸漸硬朗了,走起路來也有了力氣。自此,我對這種山野間連片生長的小草有了特別親切之感。
在農村鄉下老家,女孩子還常用鹿銜草皂角液洗頭發,有護發的功效。將鹿銜草洗凈,摻入幾個剛采摘的黑褐色皂角,放進石臼里搗爛,兌入水中即可。不僅女孩子喜愛鹿銜草,男孩子也常用鹿銜草祛除臉上的痘痘。將鹿銜草榨汁,濾出干凈的藥汁,摻上滑石粉,用以搽臉治療粉刺,效果很好。我在師范學校求學時也常用此法,面部光潔明亮,引得同學紛紛向我討方子。
鹿銜草雖說沒有蒲松齡說得那么神奇,有起死回生之效,可它確是一味良藥。鹿銜草具有祛風濕、強筋骨、止血、止咳的功效,常用于風濕痹痛、腎虛腰痛、月經過多、久咳勞嗽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