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琦
摘要: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基礎,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體系的支撐。本文的研究目的:更好地建成科技創新平臺、優化沈陽市人力資源配置、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沈陽綜合影響力,從而加速沈陽市經濟總體發展。研究方法:對比分析法、文獻資料法。研究內容:選取北京、上海、合肥、粵港澳四個現有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比較對象,找出沈陽的差距所在。研究結果:沈陽通過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有利于發揮沈陽市科院、政府、高校、企業在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作用。研究結論:沈陽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依托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建設高水平綜合科研體系,從科學技術、科研教育兩方面,積極建設國家級科研平臺,與多所高校密切交流,充分利用沈陽高新區、自創區的已有優勢,形成良好的創新合作發展格局。
關鍵詞:沈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比較研究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可以成為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有力抓手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力量。[1]根據各省已經公布的 “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南京、西安、沈陽等地都將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我國目前已經啟動了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北京懷柔、大灣區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2]
推動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順應全球創新發展大勢、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3]目前,沈陽作為位于東北地區的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擁有多所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和985、211高等院校及多家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機構,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資源,同時也是中國自主創新示范區及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本文以已經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四大城區為研究對象,運用對比分析法,重點分析它們在科學創新基礎設施、人才政策、科技創新領域重點三個方面的不同,從而結合創新發展趨勢,秉承科學規劃、穩步推進的原則,為進一步實現建成沈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宏偉藍圖提供參考。
一、沈陽綜合性科學中心現狀
(一)科學發展狀況
在 “十四五”期間,為了推動沈陽多領域進一步發展,沈陽市大力推動沈陽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為沈陽提供新發展動能及創新發展驅動力。
在科學治理方面,一是著重打造科技策源地,以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基礎,嚴格規劃建設渾南科技城;二是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出臺了多項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指導方案;三是制定了 《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意見》等多項關于科研機構的發展意見。
在設施平臺方面,一是重點構建了 “5+4+7+N”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二是建立 “沈陽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和 “沈陽市科技條件平臺”兩大科創平臺,助力全方位科技交流合作;三是進一步構建科技創新重大平臺體系,加快推進國字號平臺建設,推動區域綜合性實驗室早日建成。
在聯動機制方面,一是依據 “平臺+企業+孵化+園區”的模式,加強科技創新平臺、骨干企業、孵化基地、科技產業園區的溝通交流;二是打造 “1+N”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聯動發展帶動機制,推動公共技術服務發展;三是推進國家級 “沈陽雙創”示范基地建設,促進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等多方面完善,構建孵化服務生態網絡體系。[4]
(二)人才政策
第一,沈陽市政府設立 “沈陽市人才驛站”,符合規定者可申請入駐人才驛站。這一政策能夠為來沈人才提供免費的暫時居所,減少其開支,為其謀得適當的崗位提供時間、資金上的幫助,有助于吸引人才來沈就業。
第二,為來沈創業人才提供創業擔保貸款。這一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創業者初期資金短缺的問題,緩解資金壓力,規避風險,防止創業陷入困境。
上述人才政策能夠吸引更多高質量人才赴沈擇業,在此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運用于沈陽建設國家科學中心的事業中。
(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
1.裝備和工業機械制造基地
沈陽是我國重要的工業機械制造基地,所生產和研發的機器人以及其他產品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以新科技為代表的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一直是沈陽科技界的排頭兵,新松機器人 “平面型、折疊型口罩生產線研制與產業化”等9個項目獲得省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專項支持510萬元。
2.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已有諸多成就。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率領沈陽機器人制造產業領軍科研團隊,與智能制造研究院共同研發出深潛探測器 “海斗一號”。同時,翻譯云平臺、工業機器人制造、新材料發明等新技術也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二、比較研究
(一)科學發展狀況
在功能定位方面,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發展重點是尖端跨領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科技力量;合肥科學中心發展目標是建立國家科學和創新系統的基本平臺;北京懷柔科學中心發展目標是建立一個世界級創新科學中心、合作發展示范區、宜居城市典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依靠建設大型科學研究平臺,以生命、新材料和信息技術等關鍵基本技術為重心;沈陽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以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為基礎建設高水平綜合科研體系,從科學技術、科研教育兩方面,積極建設、打造國家級科研平臺,與多所高校密切交流,充分利用沈陽高新區、自創區的已有優勢,形成了良好的創新合作發展格局。
在主體架構方面,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建設大型科學設施,發展能源科技、光子技術等N個研究方向;北京懷柔科學中心的主要架構是 “1+1+1+1”;安徽合肥科學中心的主要架構為 “2+8+N+3”;沈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主要架構為 “5+4+7+N”,即5個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4個科技基礎設施、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N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從而為自主創新和源頭性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
在科學配置狀況方面,上海張江科學中心現已完成上海光源一期、國家蛋白質設施 (上海)大型科研設備等;合肥科學中心不僅建成各項科學裝置,還建立了微電子中心、離子醫學中心和其他四個工業創新中心;北京懷柔科學中心以建設科學裝置為中心,展開與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合作;深圳科學中心建設了深圳國家基因庫、腦分析和腦模擬等大型科學裝置;沈陽通過建立兩大科創平臺,助力全方位科技交流合作,打破沈陽科學技術發展的阻礙,進一步構建科技創新重大平臺體系,加快推進國字號平臺建設,推動區域綜合性實驗室早日建成。
(二)人才政策
在高校、人才的工作機制方面,上海成立海外人才局及張江 (硅谷)人才工作站;北京給予其落戶的機會或工作居住證,并設置了與個人業績成就相關聯的獎懲機制等;合肥設置人才服務平臺及引才大使,積極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5]深圳打破學歷、戶籍、地域等限制,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與配置,對于符合條件的新引進人才,可以享受一定的租房和生活補貼;沈陽建設大學生留沈倍增工程、青年后備人才儲備工程。
在人才政策實驗方面,上海建設國際人才試驗區;北京構建基礎國際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生態;合肥建設國際人才城;[6]深圳從 “政策引才”向 “環境、文化聚才”轉變,未來5年將引進逾百萬青年人才;沈陽出臺 《沈陽人才新政3.0版》。
(三)科技創新領域重點
大科學裝置作為基礎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原始創新的重要工具,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7]與其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相比,沈陽缺少大科學裝置工程的建設,且在高校、科研院所方面,與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等各大院校相比仍缺乏一定的競爭力。想要建設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頂尖的人才隊伍、一流的大學、科研機構以及良好的制度環境和研究氛圍等都是必不可少的。[8]
三、比較結果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平臺,是沈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體系的基礎和支撐。截至目前,同其他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比,沈陽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沈陽市科技創新資源較為短缺。北京、上海等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城市在科技創新資源方面具有相對較大的優勢,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沈陽市科技創新資源缺乏,原始創新動力不足。國家級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缺乏,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等方面還比較薄弱;人工智能、醫藥、大數據等領域突破難度大;在科技創新的市場化等方面的探索也還并不深入。
沈陽市高層次人才數量嚴重不足。沈陽市人才政策補貼還不完善,對高質量人才吸引力較低;沈陽市在高校和科研方面資金投入較少,所需基礎設施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導致高校教學和科研人才不足,高校畢業生留存率低,大量的高學歷人才流入其他城市。其中,沈陽市人才缺失的問題在科技創新領域較為突出。
沈陽市科技創新配套基礎設施短缺。沈陽市在近年來雖然實施了一些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的政策,但忽略了一些相關基礎設施尤其是平臺的建設。高質量的創新發展的科研院所較少,科技創新相關平臺建設速度慢。
四、未來展望
通過學習四大綜合性科學中心城市建設經驗,沈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要加大對沈陽市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等方面人力和財力的投入,主要以遼寧省和沈陽市政府的財政投入為主。將集中科技資源開展協同攻關的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前沿科技領域的競爭優勢;依托沈陽市現存科技發展資源,加快推進國字號平臺建設,大力推動區域綜合性實驗室的建設,努力打造出科學技術的創新策源地。
(二)要貫徹落實沈陽市人才引進政策,積極鼓勵高質量人才的自由流動,實施人才柔性流動政策。為了將更多的高質量人才留在沈陽,應大力建設高校大學生創業、就業工程,設立人才項目,為赴沈人才營造有利于其自身發展的良好環境,從而增大沈陽市人才總量,優化沈陽市人才隊伍總體結構;充分發揮沈陽的區位優勢,明確人力資源配置發展目標;加大沈陽市指導性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人才政策相關文件的知曉程度,為政策制定提供建設性建議和有力的基礎支撐。
(三)要加強大科學裝置的管理建設,充分發揮技術擴散和科學研究作用;建設高端研究平臺,避免由于相關平臺的稀缺而影響研發資源的投入;建設高水平高校以及研究院所,作為后期形成核心技術的主力軍。除此之外,要大力發揮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的帶動引領作用,促進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與東北大學、遼寧大學等多所高校進行深入交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形成良好的創新合作發展格局,為沈陽科技振興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五、結束語
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沈陽市應借鑒其他已建成的國家科學中心城市經驗,結合沈陽市實際情況,以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為基礎,建設高水平綜合科研體系。從科學技術、科研教育兩方面,積極建設、打造國家級科研平臺,與多所高校密切交流,充分利用沈陽高新區、自創區的已有優勢,形成良好的創新合作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 李志遂,劉志成.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J].宏觀經濟管理,2020(04):51-57+63.
[2] 李大海,朱文東,于會娟.沿海城市海洋科學研究支撐能力評估:基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視角[J].中國軟科學,
2021(12):10-20.
[3] 賈中華,張喜玲.高水平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研究[J].中國發展,2020,20(05):62-71.
[4] 楊晟途.城關區奮力打造高品質現代化中心城區[N].蘭州日報,2021-07-15(001).
[5] 崔宏軼,張超.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學資源配置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20(02):24-30.
[6] 王立軍,王書宇.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做法及啟示[J].杭州科技,2020(06):22-28.
[7] 西桂權,付宏,劉光宇.中國大科學裝置發展現狀及國外經驗借鑒[J].科技導報,2020,38(11):6-15.
[8] 張耀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內涵、功能與管理機制[J].中國科技論壇,2017(0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