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彩霞
摘要:堅持在發展中改善民生,鼓勵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共同奮斗。實證研究顯示,科技進步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科技進步與民生改善相輔相成。就泰州市而言,雖然科技進步很大,但仍存在一定問題。本文以科技進步推動民生改善為思路,提出了具有探索性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科技進步;民生改善;實證研究
我國近年來逐漸重視科技創新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強調科技創新成果要惠及社會,使創新成果與國家發展、社會價值觀需求相匹配,與人民生活要求相適應,與市場需求相適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將科技進步引導至側重于民生改善相關領域的發展,從一個嶄新的視角指明了我國的科技發展方向。面向民生發展的科技進步也有助于加強整體發展。
一、研究現狀
《民生科技論》[2]對民生科技概念內涵等進行了比較研究,并從創新的視角探究民生科技發展及影響因素;蒯強[3]總結了法國如何重視民生科技;郭冬梅[4]從宏觀、微觀上探討如何利用科技進步促進農村民生發展改善;楊仁德等[5]以貴州省為例研究新農村建設中民生科技的重要性;張建軍[6]研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民生建設進程中的科技引領作用;董曄等[7]實證探究新疆的科技進步與民生發展之間的關系;李瀟雅[8]碩士論文中認為基于上海市的實證研究成果顯示,在改善民生方面,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十分顯著。
二、泰州市科技活動投入現狀
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9]:“聚精會神抓牢高質量發展,以‘致力民生、聚力轉型為總牽引,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不斷創造泰州發展新的輝煌。”在全市科技發展向民生領域傾斜趨勢日益明顯的情況下,廣大市民對改善生活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對科技為民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歷史與現實,也存在著一定問題。
通常,從人力投入和經費投入兩個方面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科技活動投入情況[10,11]。表1是泰州市全員勞動生產力狀況。
從科技投入總量來看 (詳見圖1),近年來全國和江蘇、泰州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均呈上升趨勢,其中泰州研發經費占GDP比重明顯高于全國總體水平。發達國家的研發經費支出平均水平大約為 2.3%,而泰州市2015年 (2.37%)已經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說明泰州市對于包括民生領域在內的科技創新投資力度很大。
圖1 全國、江蘇及泰州R&D經費投入強度
從研發經費投入的科技創新活動類別來看 (詳見圖2),泰州市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投入從2018年起有顯著提高,表明政府對相關基礎研究領域的發展開始重視,對相關研究領域的投入有意識地增加。這說明泰州研發活動偏重試驗開發活動,存在即見效傾向明顯、基礎性長期性優勢不足等情況。
圖2 全國、泰州研發經費支出內部結構: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比例
從經費來源的角度來看 (詳見圖3),泰州市的經費來源與全國結構相近、數據水平相當。這可能由于關乎民生科技的經濟效益一般都不太明顯,從企業角度來看,會更加傾向于投資回報周期短的創新研究。這反映了三個方面問題:一是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比較少,二是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三是泰州市名校、名師、名專家少。總體來說,泰州市雖十分重視和民生相關的科技創新活動,但仍需要持續增加對其的投入力度。
圖3 全國和泰州R&D經費來源結構分布
三、科技進步活動產出分析
(一)科技成果數量
近十年來,泰州市圍繞主導產業,在大健康、光伏等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獲得國家、省科技獎勵113項,獲批國家、省各類科技計劃項目4 982項。相關數據表明,近年來泰州市重要突破性科技成果相對偏少,這與前述泰州市缺乏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直接相關;省級科技成果獎數量同比有一定幅度上升,但國家級獎勵較少;從獲得科技成果獎的結構來看,泰州市幾乎每年都有國家科技成果獎,獲獎層次和水平都有所提高,說明泰州市原有的技術創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專利申請和授權情況
實證統計分析表明,專利中包含的科技信息含量占世界科技信息總量的90%—95%,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科技發展水平。2021年泰州市百萬人發明專利申請專利授權量23.94件;2021年,泰州市獲批建設中國 (泰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泰州市經濟動能轉化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來,泰州的專利申請總量以及授權總量持續增長,質量較高 (詳見圖4)。近年來,泰州的專利申請和審批總量一直低于南通和揚州,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量也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說明泰州的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
圖4 江蘇、泰州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單位:件/萬人)
(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高新技術發展是指以新技術創新為基礎,以產品開發為手段,實現技術創新成果逐步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進程。[12]數據顯示,泰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在過去幾年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總體上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2021年,泰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總產值的47.1%。泰州市在現有技術水平下,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好、對環境友好、人才資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發展方向。
四、思路對策
民生科技是與廣大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直接相關的科學技術。科技創新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科技研發和產業鏈條關注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的科技為人民生活服務,改變、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一)民生改善是導向
發展與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辯證統一關系。我們必須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發展導向,在發展中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13]泰州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17萬元增長到2021年的4.38萬元,同比增長了10.3%。
(二)促進轉化是主攻方向
廣泛運用科技成果,具體實現各項社會經濟任務,不斷完善社會生產和服務領域的方方面面,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科學技術成果帶來的便利,才是科技進步的最終目的,這就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做到科技惠民。一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法律法規,以科技惠民為目標,積極推動適用成果轉化;二是打造保障科技轉化的專業平臺,推動科技轉化工作。
(三)多元投入是保障
完善的科技投入機制是提高民生領域創新能力的保障。在國家政府的領導下,引導社會資金積極投入保障民生的科技領域,發展多種形式的投資,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第一,制定有效的國家科技投入計劃,提高國家對科技發展的調控能力,充分行使財政資金的監管和政策職能,繼續穩定增加公共科技投入,量化政府資金投入研發資金的比例。第二,使更多的企業和更多的基金會在政府的指導下成為民生科技領域投資的主體,特別是企業和社會資金。國際上常用五個指標來衡量科技投入狀況:資金總投入指標、增長率、資金投入強度、資金構成和人均投入強度。建立完善的科技投資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做法。
(四)自主創新是根本
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定不移地推進自主創新。[14]自主創新是科技前行進步的必經之路,必須充分認識自主創新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只有把握最核心、最關鍵技術,才能為國家經濟、國防安全等提供有力保障。第一,人才是創新主體,是科技的關鍵;第二,保護創新者的利益,推進保護知識產權的范疇。
(五)科技惠民是標準
實現以科技進步推動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就是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改革高校等研究結構的業績評價結構,加快推進產學研用相結合,進一步加快產學研落地,讓百姓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
五、結束語
技術革新使得現有的民生技術升級改進,適應不斷變化的民生需求。同時,根據內生增長理論,技術進步可以使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人們的需求推動了技術進步,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最終既改善了生活條件,又提高了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二十大報告[R].北京: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2022.
[2] 周元,王海燕等編著.民生科技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蒯強.關于法國重視社會發展和民生科技的成功經驗[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9,24(06):57-63.
[4] 郭冬梅.科技進步促進農村民生發展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2.
[5] 楊仁德,向華,魏善元.我國新農村建設民生科技重點發展的關鍵技術與路徑研究[J].現代化農業,2010(04):39-41.
[6] 張建軍.科技創新驅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生改善的作用機理及路徑研究[J].新疆農墾科技,2020,43(11):3-6.
[7] 董曄,安尼瓦爾·阿木提.對口支援新形勢下新疆資源開發的民生科技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1):17-22.
[8] 李瀟雅.科技創新對上海民生發展的影響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9] 萬聞華.2022年泰州市政府工作報告[R].泰州:泰州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2022.
[10] 黃立新.煙臺市以科技進步促進民生改善實證分析[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5,29(02):17-25.
[11] 黃立新.我國以科技進步促進民生改善實證研究[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5,6(01):72-78.
[12] 張世君.基于社會知識活動系統的技術中介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13] 李有發.全面落實新時代保障和改善民生新舉措[N].甘肅日報,2017-11-10(01).
[14] 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J].奮斗,
2021(0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