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杜夢瑤 梁格格
摘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生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完善社會保障、增進民生福祉的戰略部署進行了系統性論述,這不僅對我國民生工作的深入完善有指導性與建設性的意義,還對我國實現共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試圖就社會工作在社會保障完善過程中的相互融合發展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社會保障;社會工作;嵌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以下簡稱 “綱要”)中提出,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構建和諧社會要把社會問題的解決、社會公平正義的維護作為前提,要把社會福利的提升作為追求,其中,妥善協調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發揮其功能 “合力”,實現 “1+1>2”的效果,是構建和諧穩定社會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建立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發揮社會工作力量與建設和諧社會直接呈現為正相關關系,從社會保障與社會工作的歷史起源與功能發揮中就可以看出,其肩負的歷史使命立足于緩和社會矛盾、改善社會沖突,實現社會和諧發展。我國現階段新產生的社會問題與仍未解決的社會問題都與社會保障制度未完善健全有著密切聯系。因此,本文將從社會保障與社會工作的關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著力點及其路徑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制度被稱為社會發展的 “安全網”。社會保障無論是對于社會成員的生存與繁衍還是對于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無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變得愈發重要。相對而言,社會工作被稱為社會的 “安全閥”,是在利他主義理念的指導下,社會工作者運用科學的知識與方法所開展的一種專業性的助人活動。在一定層面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具有一定的聯系性。
(一)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的相同點
第一,兩者的歷史起源相同,從歷史上看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基本一致。隨著西方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大部分農民迫不得已由農村向城市轉移,而在轉移完成之后,失業、醫療等諸多問題應運而生,為了繼續維持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政府開始通過國家干預展開相關的社會救助活動,這一時期所開展的一些社會救助活動就是兩者的源頭所在。第二,兩者的服務對象相同。兩者的服務對象均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這里的弱勢群體指生活中發生的變故對自身的發展性產生了嚴重的阻礙,但無法依靠自身力量使阻礙得到妥善解決、急需得到社會援助的群體。第三,兩者的服務目標相同。社會工作在助人自助的價值觀念指導下,對社會成員潛力的挖掘、社會功能的恢復愈加重視;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于社會保障事業。總體而言,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的目標都是 “解決工業社會的社會問題的組織化的努力”。隨著社會問題復雜性的加劇,社會工作的領域在不斷拓寬,社會保障體系也在不斷完善。
(二)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的差異
第一,兩者的實施主體不同。早期兩者的實施主體均為國家,但隨著社會工作專業性與職業性不斷增強,社會工作的實施主體逐漸向社會力量轉變,包括社會中的慈善組織及私人團體。而社會保障的實施主體一直由國家擔任。第二,兩者的工作方法不同。早期兩者的工作方法均為國家通過行政手段向社會中的弱勢人群提供相應的幫助,如發放補助金、為其尋找就業機會、為流浪人員提供食宿等。隨著社會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了個案、小組、社區三大專業方法,而社會保障為:依照國家規定相關程序,將投入資源合理分配,向弱勢群體提供相應救助工作。第三,兩者的發展軌跡不同。英國于1601年頒布了 《伊麗莎白濟貧法》,其不僅為社會工作實施方法的形成奠定基礎,也為社會救助制度的初步建立夯實根基。但隨后兩者便開始向不同方向發展,簡單概括為:社會工作發展軌跡是從非專業化、臨時化向職業性與專業性演進,社會保障的發展軌跡是由當權者服務、單一社會政策向更加制度化、更加可持續發展服務、各領域政策協同發展的方向演進。
二、堅守公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不平等不僅是一個民生問題,更是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一個制約因素,社會收入的公平程度可以通過居民之間的收入水平得到反映。目前,我國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的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差異,從2022年的相關數據可以了解到: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2.8萬元。其中從城鄉的視角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1.5萬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約為3.7萬元,是農村居民的2.46倍;[1]從東西部視角看,2022年前三季度新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1.7萬元,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已達到5.9萬元,是新疆的3.4倍,[2]這種收入差距的現實約束使我國的基尼系數長期高于國際警戒線 (0.4)。因此,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是當下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
第一,針對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問題,我們需要積極響應 《綱要》中明確提出的 “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號召。社會工作者在此過程中可以結合市場需求與本地現有資源稟賦,協助當地企業加快各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做到規模化生產。同時,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戰略發展的眼光,通過心理賦能與技術賦能,分層分類地開展與鄉村產業結構相匹配的技能活動,提高村居民自我效能感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第二,針對東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因地制宜,協助挖掘與宣傳當地的景色優勢、文化優勢、農產品特色,充分展現地域亮點,打通環行路,建設觀景臺,打造特色品牌,實現 “一城一品”,探索 “文創產品+休閑觀光旅游業”等經濟特色發展模式,避免同質化發展,由此形成新的消費熱點,為當地居民就近轉移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夯實基礎。第三,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核心。實踐表明,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國家一直致力于分配制度的完善,使之與我國當下國情相適應,收入分配制度在我國生產力的提高以及收入差距的縮小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三、提升就業質量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就業優先戰略做出新的戰略部署。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暴發對我國社會的各行各業造成巨大沖擊,而大學畢業生作為就業的一大群體,其就業質量更加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諸多學者對此展開了相關研究,研究主要圍繞三個角度:第一,大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如何;第二,從高校畢業生的微觀視角與宏觀視角展開,即其專業對口程度、興趣度以及工作時間與工資水平等;第三,從定性與定量上進行歸納,圍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如何、就業中的競爭力強弱以及就業單位屬于哪個層次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策略。[3]下文運用社會工作視角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路徑進行簡要闡述,對象為高校大學生。
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其就業需求與就業機會及就業質量的耦合性較低,社會工作在介入這個社會發展制約因素時,憑借其介入的客觀性、持續性與專業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一,加強高校與企業間的聯系是就業質量提高的外部條件。高校可以通過招聘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進入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時刻關注社會就業形勢,包括各行各業對于就業人員的需求量、剛性要求及展望。根據需要協助校方開設實踐性與專業性強的課程,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打通校企間的橋梁,校方可以為企業輸入高質量人力資源,企業方可以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融合的育人場所。第二,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提升就業質量的內在要求,政府、企業與高校往往是對整體高校畢業生質量的整體把握,而大學生自身能力才是其就業質量的最終決定者。大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之余應結合興趣愛好等內在條件,逐步積累知識與技能,在職業生涯中做自己的主人。社會工作者對于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水平較差的大學生群體,可以運用小組工作的方法,通過學生之間、學生與社工之間的溝通交流,提高求職信心,增強求職實力,提升就業水平。
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享受高質量且公平的教育。”這也間接表明現在我國在教育層面的主要矛盾已經從努力讓每一個適齡的孩子有學上轉變為努力讓每一個適齡的孩子得到高質量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自2012年起,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連續10年保持在4%以上,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國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是中國式教育的頂層設計。何謂高質量教育體系?高質量教育體系具有立體層次與豐富內涵,它是具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質量更高的、體系更完備的、可靠性更強的教育體系。[4]在我國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邁進的關鍵當口,高質量人才隊伍是強有力的內生變量,因此,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是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
社會工作在教育領域的嵌入,無論對社會工作本身還是對整個社會教育而言都產生了顯著效應。那么,社會工作如何在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過程中發揮其獨特優勢呢?下面從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三個方面展開論述。第一,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推動學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促進公辦幼兒園與民辦幼兒園之間的協調發展,建立以財政為基礎的投入機制,同時,加大對于民辦幼兒園的補助力度,適當減輕家庭負擔,提高學前教育的入園率。第二,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推動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時,不斷縮小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水平,將農村和西部地區作為資源分配的重點傾向區,促進教育資源在區域間平等分配。除此之外還要特別關注農民工的隨遷子女教育,進一步保障其基礎教育的機會以及質量。社會工作者應充分發揮資源鏈接者的角色,為教育中的弱勢群體鏈接其所需資源并對資源分配過程及結果進行監督,以保證其公平公正性。第三,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推動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學習先進經驗,引入先進辦學模式,促進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發展與辦學的特色化發展,促進學校場域功能完善。
五、結束語
民生的保障和完善沒有終點,只有不斷的接力點,同時,完善社會保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只有多層次、多主體協同發揮作用,才能更好提升民生保障力度,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在此過程中我國民政部門與社會工作將在完善社會保障的道路上并肩奮斗,民政部門要切實提升民生兜底水平,增進民生福祉;社會工作平臺要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建立健全社工人才隊伍培養與儲備體系,充分發揮其在社會保障落實、服務民生方面的專業優勢,為弱勢群體提供能力提升與政策落實等專業服務。目前,我國民生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但問題解決與發展相輔相成,要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在發展中不斷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不斷促進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22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與消費支出情況[EB/OL].[2022-10-24].http://www.gov.cn/xinwen/
2022-10/24/content_5721076.htm.
[2] 中國新聞網.31省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出爐,京滬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萬元[EB/OL].[2022-10-28].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2/10-28/9881846.shtml.
[3] 戚聿東,劉翠花,丁述磊.數字經濟發展、就業結構優化與就業質量提升[J].經濟學動態,2020(11):17-35.
[4] 周洪宇,李宇陽.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J].現代教育管理,
202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