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欣

摘要:文化賦能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在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文化賦能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在現實中,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水平不高、鄉村文化價值認同程度不夠和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動能不足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施,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本文在分析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提出相關實踐路徑,以為守護文化根脈、堅定文化自信和勇于文化創新提供借鑒。
關鍵詞: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現實困境;路徑探究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全局性和歷史性意義。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文化作為重要資源稟賦,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顯著意義。因此,推動文化賦能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必然之舉。這就要求在推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瞄準現實存在的難點、痛點,對癥下藥,精準施策,走出一條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意義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是對中國式鄉村現代化目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貫徹落實。
(一)落實中國式鄉村現代化目標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是對中國式鄉村現代化目標的落實。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中央在政策法規建設、財政金融保障建設、鄉村文化體系建設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落實中國式鄉村現代化目標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持。在政策法規建設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在法律層面上為推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做出解釋,[1]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談到了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在財政金融保障建設方面,中央財政持續將基層文化建設作為財政支出的保障重點,安排財政部鄉村補助資金扶持包括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文旅項目在內的重點對象,依托國家開發銀行為鄉村文化項目提供更多優質金融服務;在鄉村文化體系建設方面,《“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要在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鄉村旅游精品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等方面持續發力,[2]《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報告 (2018-2022年)》提出繁榮發展鄉村文化,著重在農村思想品德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鄉村文化生活等方面發力。[3]
(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動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動力。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做到鄉村振興為了人民,鄉村振興依靠人民,鄉村振興成果由人民共享。脫貧攻堅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人民生活得到切實改善,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作為脫貧攻堅的接續戰略,鄉村振興承繼著落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任務。文化作為一種精神資源,能夠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要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文化賦能的社會效益,使文化賦能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切實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三)實現 “兩個文明”協調發展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是 “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鄉村振興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目標要求是實現中國式鄉村現代化。因此,有必要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引領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要求貫徹到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全過程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4]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要在充實農民的錢袋子上有貢獻,也要在豐富農民的頭腦中有體現。文化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和力量源泉。推動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有利于鄉村文化產業興旺,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我們始終強調,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5]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需要發揮文化 “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特點,堅持用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處理鄉村振興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關系,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實現。
二、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在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但在推進過程中,仍存在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水平不高、鄉村文化價值認同程度不夠、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動能不足等問題,影響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一)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水平不高
鄉村文化遺產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存在水平不高的問題,對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提出挑戰。伴隨鄉村文化衰落,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形勢趨于嚴峻。一是鄉村文化遺產保護 “不作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人口選擇進城求學、就業,出現鄉村人口外流,導致鄉村文化遺產在傳承上出現斷層。這種現象長期以來被理解為是生活方式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忽視了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問題,政府和公眾缺乏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導致文化遺產流失等問題。二是鄉村文化遺產保護 “亂作為”。文旅結合是目前文化遺產保護中常見的做法,是落實文化遺產 “活起來”的重要舉措。但各地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急功近利和缺乏科學規劃的問題,部分文旅項目中存在大拆大建的現象,嚴重破壞當地文化風貌,導致鄉村文化遺產特色消解和 “千城一面”現象的出現。上述情況不僅不能發揮文化賦能的正面導向作用,反而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施帶來阻力。
(二)鄉村文化價值認同程度不夠
鄉村文化價值認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關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培育。沒有鄉村文化價值的高度凝聚認同,就沒有鄉村振興愿景與目標的實現。改革開放以來,受市場經濟沖擊和農村人口流失的影響,建立在農業生產和情感聯系基礎上的鄉村文化價值認同出現裂隙。原有正向激勵不再有效,對負面行為的懲戒制約也效果乏力。換言之,鄉村文化價值出現認同危機和價值失序,導致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被部分消解,鄉村文化中的糟粕似有卷土重來的趨勢,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高價彩禮、惡俗婚鬧等現象在鄉村生活中時有發生,嚴重阻礙鄉村精神文明風貌的建設,削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無獨有偶,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同樣存在著認同弱化的問題。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本質上是農耕文化,跟工業文化相比顯得吸引力不夠足,常被吐槽為 “土氣”。在消費主義思潮影響下,大量快消工業文化進入鄉村,其中蘊含的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消極價值觀不斷削弱農民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尊老愛幼、和睦友鄰、勤儉樸素等優良民風不斷消退。
(三)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動能不足
鄉村文化產業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一環,對于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創造社會經濟價值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顯現出蓬勃生機。但在發展過程中受創新能力的限制,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出現動能不足的問題,成為在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制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中,人才創新活力不足問題顯得尤為明顯。農村存在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大量人才涌向城市就業,選擇留在本地就業的人才也存在著學習深造機會較少、提升空間有限的問題,鄉村基礎薄弱、配套不足等問題也制約人才使用。鄉村在人才引進、扶持和用人機制建設上的不足限制人才創新活力的迸發。鄉村文化產業還存在經營特色創新不足問題。在經營過程中,開創特色文化品牌意識淡薄,低水平同質化問題嚴重,難以推動本土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的開發模式創新也存在不足。目前,鄉村文化開發過度依賴政府主導型開發模式,企業、農民等主體參與度低,存在角色缺位現象,單一經營模式挫傷其他主體的參與熱情,不利于創新活力的釋放。
三、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究
面對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存在的現實困境,要在守護文化根脈、堅定文化自信和勇于文化創新上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探索一條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進而推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有序進行。
(一)做好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守護文化根脈,講好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是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文化賦能理應在鄉村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更大作用。激發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推動鄉村文化遺產 “活起來”。通過利用短視頻、紀錄片、公益廣告等傳媒文化形式廣泛宣傳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激發公眾主體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有利于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借助人工智能、線上交互場景、大數據等數字文化形式推動鄉村文化遺產走進公眾日常生活,提供深度體驗鄉村文化遺產的機會,激發公眾保護熱情,使人人得以成為鄉村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一分子。牢記 “保護第一”,堅持科學規劃。在實施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要做到保護先行,不搞破壞式開發,將守護中華文化根脈視為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目標。針對當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中存在的亂作為現象,科學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在制定鄉村文化遺產時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在保護過程中重點挖掘當地文化資源,打造鄉村文化遺產IP,不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風,走保護與開發并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協調的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保護之路。
(二)重塑鄉村文化價值認同
重塑鄉村文化價值認同,為鄉村振興 “鑄魂”是文化賦能的重要使命。文化賦能在培育文化自信和維系中華民族最深層的集體記憶中擔負重要責任。在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中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推動農村移風易俗,破除鄉村文化中不良傾向。加大宣傳教育,通過編排鄉村欄目劇、表彰先進事跡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幫助農民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大力興建公共文化設施,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提供空間場所。強化農民主體建設,重視農民作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發揚者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審美素養,注重鄉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鼓勵農民自發舉辦各類有益文化活動。正視鄉村優秀文化的當代價值,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中道德教化和歸化作用,強化對道德失范行為的約束,大力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勤勞善良、誠實守信等品質內涵。構建和而不同的城鄉文化格局,在尊重城鄉文化特質差異基礎上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注重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善于挖掘和利用好鄉土文化,打造 “記得住鄉土味道”“記得住鄉愁”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三)激發鄉村創造活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激發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創新動能,營造敢于人先、奮勇爭先的鄉村創造活力是文化賦能的內在要求。只有依靠文化賦能,積極破解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創新活力不足問題,才能實現高質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愿景。要創新人才體制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在人才引進上,實施 “筑巢引鳳”計劃,吸引人才回鄉創新創業;在人才培養上,與高校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依托相關機構培養鄉村振興專業人才;在人才使用上,建立健全人才創新容錯機制,激發人才想創新敢創新的動力,同時建設布局一批鄉村創意工坊、創新驛站,為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提供平臺支持。在鄉村文化產業經營方面,要繼續深化品牌意識,打造 “一村一業”特色品牌。要在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資源下功夫、謀創新,依托本地人文歷史、風景風貌、手工技藝等資源稟賦謀劃特色產業,擴寬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空間。針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過度依賴政府問題,探索建立 “政府鼓勵、農民主體、企業參與、市場主導”的多方共建新模式,資金來源由過去依靠政府財政資金轉向多渠道籌資,支持企業駐村領創和農民自主創業,提高生產全要素利用率。
四、結束語
文化賦能作為落實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目標的重要舉措,對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在推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過程中,要認識到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樹立問題導向,圍繞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鄉村文化價值認同和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等重點難點問題精準發力,在守護文化根脈、堅定文化自信、勇于文化創新上下功夫,切實以文化賦能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4)[J].湖南農業,2021(10):13.
[2] 中辦國辦印發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N].人民日報,2022-08-17(001).
[3]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報告(2018—2022年)》[J].農村工作通訊,2022(22):65.
[4]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32.
[5]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