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櫻 麥嘉淇 陳杼航

摘要:伴隨著中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家庭養老壓力增加,養老問題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老年人都希望老年生活過得幸福快樂,但他們面臨著結伴養老保障體系缺乏、結伴養老信息不對稱、社會支持系統薄弱等問題。本文結合廣東省M市的養老模式,基于活動理論對結伴養老模式發展的現狀與實施路徑進行分析,結合老年人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發掘廣東省M市結伴養老模式本土化的平衡點。
關鍵詞:結伴養老;活動理論;養老模式
目前,中國步入加速人口老齡化階段,且基數巨大,成為當今世界上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的大國之一。中國目前的養老方式中,以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為主,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單純的傳統養老模式已無法為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解疑釋惑。因此,需要切合時宜地拓展一種新型養老模式,以輔助傳統養老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滿意的養老條件和養老服務。在缺乏市場化、專業化養老服務供給的地區,結伴養老作為一種符合中國老年人養老需求的低成本社會養老模式悄然誕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年人特別是留守、獨居、寡居等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結伴養老是指生活在一個城市或社區的志趣相同的老年人從自身意愿出發自愿組成結伴養老群體,彼此照顧、互相聯系,將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優點融會貫通、合二為一的一種結伴不離家的養老模式。白華(2016)認為未來城鎮養老的重點不是解決老年人生活費用的問題,而是解決失能、空巢老人的照料和臨終關懷這一養老的本源問題,老人需要的不是子女給提供豐厚的物質生活條件,而是子女在身邊的陪伴,解決老人空虛孤獨的問題。[1]這種情況下,結伴養老成為繼家庭養老、社會養老之外的第三大養老模式,成為當下大家積極嘗試、探索的熱門話題。
本文通過對廣東省M市的結伴養老狀況進行走訪調查分析,結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以活動理論為基礎,從M市的結伴養老模式實際發展情況出發,為老年人在結伴養老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鼓勵老年人踴躍參加團體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社會生活,為緩解M市養老壓力提供新思路。
一、M市結伴養老現狀
據統計,廣東省M市60歲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20.04%,其中65歲及以上老人占14.41%。活動理論認為,活動水平較高的老年人比活動水平較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滿足,也更能適應社會,主張老年人應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將因退休或喪偶而失去的角色換成新的角色,從而最大限度地拉近自身與社會的距離。[2]如活動理論的理論假設所述,讓老年人保持高活躍度,積極投身社會生活,對于防止老年人大腦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正是廣東省M市結伴養老精神的真實寫照。
(一)睦鄰友好,多模式發展
目前,在廣東省M市常見的結伴養老模式有趣緣式結伴養老和地緣式結伴養老兩種類型。趣緣式結伴養老和地緣式結伴養老具有有效緩解養老壓力、有針對性地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改變傳統的養老觀念等優點。這種養老模式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符合客家人傳統的家庭養老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適應M市未來養老的新方向,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3]
(二)頤養天年,多元化養老
老年人在脫離工作生活后常常會感到空虛,老年人希望有能夠聊得來的人常在一起聊天、娛樂等。走訪發現,在M市公園活動的大部分老年人是在一起下棋、唱歌、運動等。每天都會去公園“赴約” 的楊阿姨講述了對于養老的看法,她說:“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了,但是各種電子產品老年人看多了對眼睛、對腰腿都不好。之前整天在家和老伴四目相對悶坐著,做什么都不順心。現在我每天按時出門和這些興趣相投的朋友聊聊天,在公園打打撲克透透氣,心情也就舒暢多了。” 通過訪談發現,老年人希望繼續回歸社會,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希望社會能給予更多的關注,緩解老年人養老與社會發展不相容心理的產生,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養老服務項目,讓老年人更幸福地度過晚年生活。
(三)鄰里相助,傳承文化基因
廣東省M市是世界客都,客家人保留較為傳統的中原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傳統客家地區標志性的圍龍屋,造就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文化特點,使居住在圍龍屋中的老年人客觀上形成了結伴養老模式。客家倫理文化為結伴養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環境,使得結伴養老在M市得以生根發芽。結伴養老讓老年人生活多了親近的人,讓生活多了一份保障。在對廣東省M市的頤愛養老院院長進行采訪時,梁院長說:“M市的養老水平發展空間比較大,但發展模式存在較多弊端,不利于養老服務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由此結伴養老成為居家養老的有益補充,不僅滿足了傳統居家養老老人的愿望,而且緩解了居家養老的不足。[4]
二、M市結伴養老的發展困境
結伴養老作為尚在探索中的養老模式,其具有運作成本低、養老服務供給效率高等特點。充分利用新模式解決老年人困境,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目前,結伴養老模式的發展還處于不斷探索之中,在各地實際實施中還存在一些困難,亟待解決。
(一)保障體系缺乏,易引發養老責任風險
結伴養老作為理想的養老模式,需要本土化的形成與完善的過程。由于廣東省M市的結伴養老現階段仍處于摸索階段,其運作與發展的保障體系還未完善。結伴養老保障體系和相應法律法規的缺乏,導致結伴養老模式的社會價值因得不到法律法規的保障而無法完美呈現,會給處于弱勢群體的老年人帶來現實問題的困擾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負面情緒,使得不少老年人難以維權,個人權利缺乏保障。因此,結伴養老在一定程度需要健全結伴養老保障體系,規避易引發的養老責任風險,為老年人創建一個有法可依的結伴養老環境。
(二)信息不對稱,易導致助老資源浪費
結伴養老規模目前較小,大多數為三五成群自發組成結伴養老隊伍。這部分成員占結伴養老比例中較少的一部分,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相同的興趣愛好。而大部分老年人對結伴養老這一模式一無所知。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交際圈的縮小,獲得外界信息的能力下降,了解信息的渠道受到限制,形成了老年人養老信息不對稱、認知較為薄弱。在對老年人進行采訪時詢問:“您了解M市的長者食堂嗎?” 退休教師吳老師說:“長者食堂并沒有聽說過,不了解是什么樣的更不知道在哪里,也沒有去過。” 采訪中吳老師表示愿意去看看,對新鮮事物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由此看出,M市老年人養老信息不對稱、信息渠道缺乏以及政府養老政策宣傳不全面,容易造成助老資源的浪費,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5]
(三)社會支持系統薄弱
社會養老服務支持對結伴養老有重要影響,良好的結伴養老社會支持系統會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產生積極作用,成為老年人選擇養老模式的重要考量標準之一。M市養老環境保障方面,存在養老服務設施不完善、老舊小區缺乏養老設施、新建社區場地不配套不完善等制約因素;在老年人發展扶持方面,需要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緩解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結構參差不齊、隊伍搖擺不定的局面。某養老院院長表示:“政府對于民辦養老機構沒有資金支持,部分老人對入住養老機構的觀念為不病不來,不老不來(病:老年性疾病。老:八九十歲)。”M市老年人養老社會支持較薄弱,老年人養老服務資源匱乏,易于導致養老服務失衡。
三、M市結伴養老的實施路徑
結伴養老是新型養老模式,老年人相互依存,達到自助、互助、他助相融合的經濟型養老,結合活動理論對結伴養老的實施路徑進行分析,為廣東省M市老年人養老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完善法規,增進保障體系化
對于老人來講,合適的養老模式才是最好的。結伴養老逐漸成為一些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完善結伴養老的法規是結伴養老的保障和基礎,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實施政策和嚴密的立法保障,完善養老產業的市場準入機制、運行機制、退出機制和管理激勵機制,通過多方協調發展,使養老服務與社會發展實現良性互動,探索出一條可持續、可復制、可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結伴養老道路。法律法規的完善可以讓結伴養老有法可依,引導老年人跟從社會發展,形成老年人結伴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促進法治社會的發展,健全養老保障體系,既保證了廣東省M市傳統養老不受沖擊,又體現了國家對于老年人選擇養老方式具有開放性指導,鼓勵老年人積極養老,促成樂齡養老社會。[6]
(二)拓展溝通渠道,促進社會融合
隨著身體各項機能的改變,老年人對于信息時代的知識和信息難以掌握,因此生活節奏跟不上年輕人的腳步,與年輕人的溝通常會出現信息不對稱,容易造成代際隔閡。退出工作崗位或失去學習能力的老年人,人際關系慢慢缺失,使得老年人溝通渠道嚴重削弱,甚至由于缺乏接觸社會導致社會隔離嚴重。由于老年人信息不對稱,結伴養老作為新興的養老模式,廣東省M市大部分老年人表示不了解。結伴養老要想有所發展,必須促進老年人群體與社會融合,鼓勵同輩老人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增進理解,增強老年人溝通交流發展,形成結伴養老共同體。
(三)建設專業隊伍,推進方法專業化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傳統大家向小家發展,傳統的鄰里互助精神消失殆盡。尤其是老年人,他們脫離了工作崗位,與同事、朋友等會少離多,人際關系問題接踵而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層出迭見。由于種種原因,有很多老年人不愿意與他人接觸,不參加社交活動。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廣東省M市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社會服務,以幫助老年人走出心理困境,滿足其溝通交流和社會參與的需要。通過發展專業的老年人個案工作、小組活動,根據老年人的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專業方法幫助老年人適應社會生活。在對老年人進行個案輔導時,充分尊敬并接受老年人,與老年人建立專業信賴關系,有耐心、多鼓勵,明確每一個老年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讓老年人自我選擇與自我決定,使老年人有養老意識,為結伴養老奠定基礎;在舉行小組活動時,使老年人主動融入集體活動中,鼓勵老年人勇敢走出家門,緩解老年人郁郁寡歡的精神狀態,使老年人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在群體中,群體成員之間尊重、接納、包容和分享、支持的氛圍,會讓老年人感受到群體的溫暖,增強他們對社會群體的信任和歸屬感,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同時鼓勵老年人之間的交流,強化老年人社會人際交往能力,給老年人帶來心理上的慰藉,促進老年人健康人際關系的良性循環,最終組成結伴養老群體,在晚年生活中相互幫助,相互支持。
四、結束語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對養老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開放的社會環境為養老提供了無盡的可能,結伴養老在傳統養老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種結伴模式來源于生活,一方面,發揮了互助即自助的功能,給予老人更多社會支持和社交活動的機會,調動老年人積極融入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用其所長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展現生命的無限價值;另一方面,有利于老年人陶情養性,塑造樂觀的積極人格,幫助老年人融入社會,有利于最終實現“六個老有”,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為創新養老模式奠定基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養老格局。
參考文獻:
[1] 白華.互助式養老:破解城鎮養老難題的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家,2016(06):83-87.
[2]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209.
[3] 張志雄,孫建娥.多元化養老格局下的互助養老[J].老齡科學研究,2015,3(05):33-41.
[4] M市統計局.M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一號):全市常住人口情況[EB/OL].[2021-5-18].https://www.meizhou.gov.cn/zwgk/sjfb/tjgb/content/post_2175945.html.
[5] 王進.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及對策探析[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0(01):98-101.
[6] 曹文霞.對完善“結伴養老”模式的思考:以陽泉市官坊街社區“結伴養老”模式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9(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