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霓
摘要:中國自貿區建設是構建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經濟新秩序的必然選擇,對中國塑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實現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盡管目前中國自貿區建設在地區、雙邊和國家層面上成效頗豐,但與以美國、歐盟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自貿區建設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據此,本文在研究基礎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議:首先,在國內層面,要夯實國內基礎,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其次,在地區層面,要強化周邊重心,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和互聯互通;最后,在全球層面,要在中國大戰略框架內加強自貿區戰略與其他戰略的聯動,大力促進自貿區戰略與伙伴關系戰略、周邊外交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等形成聯動機制。
關鍵詞:中國;自貿區建設;經濟秩序
近年來,在逆全球化浪潮背景下,區域主義逐漸興起,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FTA)建設迎來發展熱潮。以美國、歐盟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競相構建更大范圍和更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絡,以應對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作為大國之間戰略競爭的重要手段,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發展必將對當前世界的政治經濟秩序產生重大影響,也將為新格局下中國的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一、中國自貿區建設的考量
中國自貿區建設是對諸多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的結果,蘊含著經濟、政治、安全方面的戰略考量。
第一,加快自貿區建設是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自由貿易區取消或降低了原本存在于貿易伙伴國之間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形成有利于成員國經濟往來的統一自由市場。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穩定外部需求、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已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迫切需要。通過加快自貿區建設,中國得以與其他成員在自由貿易區框架下加強合作,推動貿易的自由化與便利化,發揮市場的集聚效應,加快貿易結構的調整升級,實現貿易規模與質量雙增長。深化自貿區建設符合中國對外開放的發展需求,有助于促進中國開放型經濟向著更高水平發展。
第二,推進自貿區建設是構建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經濟新秩序的必然選擇。隨著新興經濟體越來越深地融入世界經濟運行體系,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與規則越來越難以適應世界力量的重組和各方利益分配中出現的新變化。自由貿易區以高水平貿易投資自由化措施作為紐帶,將參與其中的各方經濟體緊密聯系起來,在國際經濟的廣闊舞臺上,以經濟合作的形式加強彼此之間的相互依賴,在實踐中增強其在制定國際經濟規則中的話語權。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履行國際承諾的同時,也面臨如何參與國際經濟秩序調整與新規則制定的機遇與挑戰。在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之前,中國長期未加入較為成熟的經濟機制,缺少深度合作的經驗,在規則制定上缺乏話語權,這些因素使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能夠發揮的作用受到限制,中國自身國際戰略空間的擴展也受到較大阻礙。中國在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過程中,以本國為中心向外發散,構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契合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的經濟合作網絡,在為地區合作進程提供中國方案的同時,逐步擴大自身在區域內的影響力,與自貿區內的其他成員結成利益共同體,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并通過積極有為的實踐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發言權和影響力,為加快自貿區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公正合理的規則支撐和制度保障。
第三,加強自貿區建設是塑造有利國際環境的客觀需要。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作為一種經濟合作機制,自由貿易區對于迫切渴望貿易自由化的國家而言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相較于政治與軍事領域的高敏感性,各國在經濟領域的相互依賴程度更高,圍繞經濟議題展開合作的可能性更大。此外,簽訂協議還可以在安全等方面獲得一定的外部性收益。加快推進自貿區建設,通過簽訂自貿協定將不同國家緊密聯系起來,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國家間的貿易和投資壁壘,減少成員國對中國產品出口和企業對外投資的阻礙,減少對輻條國家形成優惠侵蝕和原產地規則限制,如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空間將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擴大,中國將在競爭中獲得更加有利的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國開拓和鞏固國際市場,使得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的運作空間和層次得到拓展和增加。
二、中國自貿區建設的成效
與中國達成自貿協定的伙伴國和地區既有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發展中國家,也有經濟發展水平高于中國的發達經濟體,范圍遍布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各大洲。通過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已經達成和正在進行談判的自貿協定的過程,可以看出,中國選擇自貿區伙伴的標準往往與雙方政治、經濟、安全關系緊密相關,推進自貿區建設在世界布局的順序是以中國周邊國家與地區為基礎,輻射“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與地區,最終面向全球。中國在自貿區建設實踐中,將自身的機制建設作為實施自貿區戰略的重點,在處理地區關系時始終保持謹慎態度,堅持在地區多邊戰略的框架之下維護自身的切實利益,[1]通過將實踐經驗上升到制度性安排,進而建構制度性網絡,將合作共贏的理念融入自貿區建設實踐,在合作的廣度、深度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自貿區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目前已在經濟效益、制度化水平和戰略利益提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自貿區建設提升了經濟交往的便利化和法制化水平。在經貿規則不斷重塑和經濟格局變化的背景下,中國通過加快自貿區建設,由適應國際貿易規則到整合國際貿易規則進而到逐步創設國際規則,在實踐中增強了自身參與國際貿易制度建設的能力。中國在區域和雙邊兩個層次上開展自貿區談判,以此布展符合自身利益的自貿區網絡,通過區域層次的自貿區談判和倡議,中國成為區域貿易制度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并逐步成長為領導者。以中國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為例,該協定不僅涉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準入規則,同時也對包括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在內的新領域規則進行了探索,中國加入RCEP有助于推動中國創建獨立于域外大國的東亞自貿區網絡、規則體系與經濟秩序,為中國在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重塑進程中贏得主動權創造了機遇。
自貿區建設助力中國獲得更廣泛的戰略利益。中國構建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經過多年實踐經驗的積累,中國在選擇自貿區伙伴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標準:一是在合作意愿上,與擇伴對象具有良好的政治和外交關系,并且雙方均有建立自貿區的意愿;二是在經貿結構上,與擇伴對象在產業和進出口商品結構方面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三是在市場規模上,擇伴對象具有一定的市場規模和貿易輻射作用。在自貿區建設的具體實踐中,中國注重雙方或者多方的政經良性互動,注重提升雙方各領域的相互依賴與合作層次,中國以開放的態度追求互利共贏,在自由貿易區框架下以深化經濟交往為途徑推動區域內經貿發展、整合市場以及優化更廣范圍內的要素資源配置,加強了與貿易伙伴國之間經濟關系的制度化聯系,增進了政治互信,強化了彼此間的安全共同體意識,在實現共同利益的過程中維護和拓展了本國的戰略利益。
盡管中國自貿區建設成效顯著,但與以美國、歐盟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自貿區建設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從自貿區覆蓋的市場規模來看,現有的輻射面仍較窄,簽訂內容涉及的開放水平相對較低。中國與自貿區的部分發展中成員國有著比較相似的產業結構,導致彼此間在同類產業特別是在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存在激烈的競爭。自貿區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若干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投資、服務市場開放程度仍然較低,內容較少涉及知識產權、技術與環境問題等領域的開放,除此之外,在具體的互聯互通和金融服務等領域仍存在許多尚未突破的限制。
三、優化中國自貿區建設的路徑選擇
中國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在數量上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演進;談判對象從廣泛接觸到重點選擇,逐層深化,在全球布局上日臻完善;協定內容不斷擴展,協定開放性和自由化水平穩步提高。結合當前國際經濟格局及演變趨勢,立足中國自貿區建設現狀,提出以下三點對策以深化中國自貿區建設。
第一,立足國內,夯實國內基礎。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化必然會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加速發展,而自貿協定談判的高標準則極大增加了中國參與重大自貿協定談判的難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對有關制度進行設計與影響的空間受到限制。就國家內部而言,為了迎接這一挑戰,既需要繼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協調國際國內市場和資源以對其進行綜合利用,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做到統籌兼顧、科學評估、防控風險。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比例持續提升,加工貿易和外資企業在中國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下降,中國轉向依靠自主創新提高生產力,加快改革開放的進程和步伐,以更大勇氣迎接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挑戰,其中的重點就是服務業的開放、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升級中國產業結構,推動外貿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并為此拓展新空間。當下,中國正在逐步轉變自身的經濟發展方式,不斷調整和優化本國的產業結構,未來亟須在貨物貿易、投資準入規則、服務貿易以及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領域對相應的規則制度進行更多探索,全面提升開放性經濟水平。
第二,依托周邊,強化地區重心。本著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原則開展與周邊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爭取更多地獲得“輪軸國” 的福利。優先選擇地理位置相近、經貿關系發展順利、政治關系和睦、國內政局穩定的國家作為自貿區布展重點區域,其中的重中之重即為東亞各國。東亞和周邊國家既是中國外部環境的重心,也是中國對外經濟擴展的中心。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依托強大的生產能力與較為完備的產業鏈條,以持續開放的貿易政策增強了亞洲內部的生產整合,促進了東亞域內各國在中間產品貿易領域的密切往來。基于區域生產鏈和供應鏈的加速整合,東亞各經濟體通過形成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區、建立地區監管機制、引進地區流動資金支持系統等進一步夯實了相互依賴的制度化與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中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于東亞地區的政治穩定與經濟秩序,未來應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作為中國實現國內經濟與東亞地區經濟聯動發展、重構地區生產價值鏈、重塑地區經濟秩序的重要抓手。此外,東北亞、南亞、中亞的一些國家也應該被列入自貿區談判重點對象范圍,以點帶面,通過與周邊國家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進一步推動多邊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發展。
第三,全球布局,在中國大戰略框架內形成自貿區戰略與其他戰略的聯動。大力促進自貿區戰略與伙伴關系戰略、周邊外交戰略、“一帶一路” 倡議等形成聯動、共促發展,從而降低戰略運行的成本,提升戰略實施的成效。將已建立伙伴關系的國家作為中國自由貿易協定擇伴的優先合作對象,從而借助更加成熟和機制化的平臺開展自貿區談判和建設,使各方在密切聯系中加強合作。[2]將自貿區戰略與周邊外交戰略緊密結合,力爭實現中國自貿區在周邊的全覆蓋,深化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共享市場,實現共贏發展。將自貿區戰略與“一帶一路” 倡議緊密結合,持續深化“一帶一路” 沿線自貿區建設,加快構建“一帶一路” 大市場。在全球范圍內,有重點、有步驟地加快與新興經濟體、發達國家和主要區域經濟集團建立自由貿易區,進而建立覆蓋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四、結束語
中國自貿區建設對于塑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實現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當前中國自貿區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美國以及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相比,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上文中,對中國自貿區建設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確了中國自貿區建設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就當前中國自貿區建設取得的成效介紹,最后結合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以及演變趨勢,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可以為自貿區建設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李巍.現實制度主義與中美自貿區競爭[J].當代亞太,2016(03): 4-34+153-154.
[2] 門洪華,劉笑陽.中國伙伴關系戰略評估與展望[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2):6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