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朵 馬博
摘要:近年來,旅游與交通出現融合趨勢,具備景觀價值的旅游公路逐漸成為新型旅游功能區。本文以G318國道川藏段為研究案例地,通過餐飲、住宿、交通、景區四類POI數據,利用標準差橢圓與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對川藏線旅游設施分布格局進行了深度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化建議,旨在促進川藏地區旅游產業協同發展。
關鍵詞:G318國道川藏線;POI;旅游空間格局
交通運輸行業蓬勃發展,交通運輸與旅游相融合的趨勢應運而生,因此“交通促旅游,融合與發展” 成為新趨勢。G318國道川藏段作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具有資源類型豐富、景觀分異顯著的特點,但該線路現今存在著旅游設施不健全、城市間水平差異顯著的問題,制約著旅游業發展。因此,探索線路旅游空間設施提升成為學界與業界的焦點。
一、研究綜述
近年來,學界普遍認為旅游設施對區域旅游業的發展產生著影響效應。劉智興基于旅游規劃五個供給面,通過SPSS進行了因子分析,驗證了旅游設施是影響旅游地發展的首要條件。吳媛媛[1]通過空間計量分析對旅游空間格局演變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區域經濟水平、旅游資源稟賦、旅游服務設施、旅游路網分布是影響目的地文旅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王兆鋒以張家界為案例地,通過相關性研究得出,交通與旅游相關系數在0.7-0.9之間,量化地證實了提高交通狀況有利于旅游地發展。
此外,隨著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發展,POI(Point of Interest,信息點)數據實時產生,為厘清旅游要素關聯和結構提供數據來源。賴長強[2]基于廣州酒店的POI數據,通過核密度等研究方法探究出酒店的空間分布離散程度,為商業布局提供了借鑒。郭艷萍通過大數據與地理信息技術的結合,對山西省景區的分布特征進行了可視化探索,為景區分布提供了研究思路。
綜上,旅游設施是影響區域旅游業態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對旅游空間資源分布、結構特點及產業空間進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推動地區旅游空間的協調與改善。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數據來源
POI是指以實際地理位置為代表的點數據,具有精確的地理信息和豐富的數據量,用以描述地理位置,包括名稱、所屬區域、類型、經緯坐標等信息。[3]POI數據不僅可以提高對城市旅游空間描述的準確性,而且能夠反映出空間結構與分布特征。[4]研究通過python從百度地圖爬取了2023年3月1日G318國道川藏段的POI數據,涵蓋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并通過對經緯度定位與坐標系的統一,最終確定了住宿、餐飲、景區、交通四個大類。
(二)研究方法
1.標準差橢圓
標準差橢圓(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是以中心、長軸、短軸、方位角為參數,定量描述地理要素空間分布特征的一種空間統計方法。[5]其長軸與短軸的方向分別反映了地理要素在二維空間上分布的主、次趨勢方向,長軸與短軸的長度反映了地理要素分布在主、次趨勢方向上的離散程度,長軸與短軸長度比值反映地理要素空間分布的形態。本文利用標準差橢圓來揭示G318國道川藏段文化設施的空間形態變化與不同類型文化設施空間形態的特點。標準差橢圓可以求出由每個元素組成的橢圓形平面單元,對所有點要素的方向趨勢進行定量預測,以客觀體現空間格局的特征。其公式為:
橢圓旋轉角:tan D=(A+B)/ C
平均中心:Xw= ? ? Yw=
其中D為旋轉角,(Xi,Yi)為研究對象空間區位,(Xw,Yw)為加權平均中心。
2.核密度分析法
地理學第一定律為:距離越近的事物關聯越密切,與核心要素越近的位置獲取的密度擴張值越大。[6]為研究基礎設施分布情況,我們把每一個設施的地理坐標看成一個核心要素,并通過 ArcGIS10.8 軟件、采用核密度分析法(KDE)探究區域核心要素間的關聯性,以此判斷區域內旅游基礎設施的聚集與分布狀況。并根據網絡文本分析法、實地調查法對結果進行二次驗證。其運算公式如下,其中K為核的權重函數,h為帶寬,即以x為原點的曲面在空間上延展的寬度,h的取值會影響到圖形的光滑程度;x - xi是密度估值點x到xi之間的距離。
三、結果分析
(一)餐飲業分布特征
餐飲業是旅游六要素之一,直接反映著區域的承接能力與接待水平。川藏線餐飲業核心分布東至資陽、西抵拉薩,平均中心坐標為(98.90°E,29.99°N),位于芒康縣境內(詳見圖1)。總體上,餐飲業態呈現出與人口密度、輻射效應、基礎設施配套條件正相關,且呈現出“線路輻射、周邊散射、四大核心、聚集顯著” 的分布特點。其中,四大核心分別為成都市、雅安市、林芝市(巴宜區)、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從餐飲業聚集狀況來看,線路中四川片區尤其是成都平原呈現出“聚合好、輻射強” 的特點,有助于提高游客旅行質量、增加區域旅游收入。但西藏地區分布零散、聚合也未呈現出連片狀況,會導致游客快速轉移目的地,降低了出行感知。
(二)住宿業分布特征
住宿業的發展情況是影響旅游地過夜率的重要因素,其與地方設施建設狀況密切相關。川藏線住宿業核心分布東起眉山、西至拉薩,平均中心坐標為(97.51°E,29.87°N),位于左貢縣境內(詳見圖2)。整體來看,住宿業態聚集明顯,成都—康定為連片式聚集區,林芝市(米林縣)、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為兩個次核心節點,其整體呈現出“核心—次核心—邊緣” 的分布模式。此外,線路中住宿密集度分化嚴重,芒康、八宿、理塘等節點業態嚴重缺乏,需要進一步進行擴展完善。
(三)景區分布特征
景區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組成,也是提高地方旅游收入的主要渠道。川藏線星級景區核心分布東起阿壩、西至林芝,平均中心坐標為(102.42°E,30.18°N),位于康定境內(詳見圖3)。從A級景區分布狀況來看,西藏景區分布零散、未集中連片,難以通過集聚效應吸引客源。四川境內景區分布難以與川藏線走勢擬合。川東與成都平原規模大、數量多,但川西地區分布松散,不利于川藏線的規劃打造。從資源稟賦來看,西藏與川西地區資源富集,具有雪山、草甸、高原、湖泊等自然景觀與藏式民居等歷史文化遺產,集自然觀光、文化體驗、生態旅游、科普科考、戶外休閑等功能于一體,具有多樣性、豐富性的特點。由此可見,川藏線沿線市縣未充分利用旅游資源,缺乏合理開發與市場規劃。川藏線公路景區普遍小、散、弱、差、缺“龍頭”,缺乏景區輻射帶動能力。
(四)交通分布特征
可進入性是影響目的地旅游人數的先決因素,交通網絡的發達程度與之正相關。受地形地勢、氣候條件等客觀條件影響,西藏全域路網密集型較差,且以省道、國道為主,高速覆蓋率低。四川路網東密西疏,東部以成都、雅安為核心輻射發散,形成環成都交通網。因此,從交通便捷性方向來看,西藏與川西地區需要進一步完善。G318國道川藏段交通分布詳見圖4。
四、建議
(一)因地制宜實現業態發展
G318國道川藏段作為新型旅游公路,應當重點建設具有資源優勢、文化特性和交通優勢的公路旅游線路,為當地民眾提供更多發展紅利。線路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區別提升。成都、拉薩等高密度區域要推進餐飲住宿服務品牌化、特色化、標準化建設,突出各城市、各景點在生態旅游廊道建設中的互補性節點功能、差異化風貌特色和獨創性設計亮點,實現去同質化。理塘、芒康等區域要重視旅游設施建設,地方可以通過股權投資、債權投資、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場,進行餐飲業、住宿業的旅游設施布局。
(二)形成交通關聯
西藏與川西地區應深入實施道路養護、農村公路加寬改造、橋梁新建改造等項目,全面提升道路通達水平,推動交通網絡全面鋪開。川藏公路旅游應依托G318國道川藏段,以重點景區為關鍵節點,構建連接南北、貫穿東西的“全域景區” 旅游公路網絡。同時,線路規劃要以旅游干線、支線為支撐,發揮旅游公路網絡疏通作用,形成相互銜接、共同發力的空間布局,帶動更多群眾靠文旅致富,更好促進區域旅游產業發展。
(三)優化旅游布局
旅游產業布局要堅持民生導向,滿足游客的多種需求。區域可以著力提高G318國道川藏線附近的客棧、飯店的中心設置,提高游客公路旅游體驗感。同時,旅游產業布局還要突出地方特色,可以圍繞“此生必駕318” 之類IP,推動建設集加油補給、休閑旅游、特色餐飲、田園民宿等于一體的網紅打卡服務區,形成特色的公路體驗。區域還可以依托資源富集優勢,使水草自然景觀與藏羌人文風情如畫軸般徐徐展開、步移景異,形成風景畫廊。
五、結束語
總體來說,G318國道川藏段旅游資源缺乏整合,產業空間分布省際差異顯著。食宿、景區、交通路網的空間分布在四川省境內以成都市為極點,呈現出由東到西遞減的趨勢,在西藏自治區境內則呈現出沿G318國道散點狀相對均衡分布的特征。
參考文獻:
[1] 吳媛媛,宋玉祥.中國旅游經濟空間格局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18,38(09):1491-1498.
[2] 賴長強,巫細波.基于GIS方法的特大型城市酒店空間布局特征研究:基于廣州酒店POI數據分析[J].現代城市研究,2019(08):66-74.
[3] 黃欽,楊波,龔熊波,等.基于POI數據的長沙市旅游景點空間格局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1,44(05):40-49.
[4] 李霖,楊蕾.公眾參與的興趣點數據有效性效驗方法[J].測繪科學,2015,40(07):98-103.
[5] 劉智興,馬耀峰,李森,等.基于游客感知-認知的北京市旅游形象影響因素評價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
29(03):203-208.
[6] 禹文豪,艾廷華.核密度估計法支持下的網絡空間POI點可視化與分析[J].測繪學報,2015,44(01):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