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社區作為城鎮的區域共同體,對于城鎮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社區治理是當今社會建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社會工作作為社區治理的專業力量,在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治理的過程中也出現種種問題,本文基于社區治理模式的研究,對社區治理機制創新以及社區治理模式的未來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社會工作;社區治理;任務目標;過程目標
社會工作在目前我們國家的社區治理領域不可或缺。從理論的角度來說,社會工作與我國城鎮社區治理的理論相關聯,可以根據治理的主體、治理的內容、治理的方式三個方面,建構社會治理的分析框架。此外,社會工作的任務目標對應于社區治理的目標,并促進社區功能的完善。近幾年來,城市社區的工作越來越復雜,尤其是疫情之后,變得非常重要,社會工作也在這兩個角度下,影響著社區治理的方式和內容,推動社區治理主體格局的改變。所以,重視社區治理,統籌發揮社會力量協同作用,充分調動基層力量,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不斷強化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是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的必經之路。
一、我國城鎮社區治理中的突出問題
(一)社區治理主體責任意識薄弱
社區基層往往發揮自主能力機會少,主體意識薄弱,再加上社區基層受傳統行政的影響,只關注完成工作的結果,有時可能忽略了聽取人民群眾的心聲。這不利于政府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另外,有的社區對于整個社區的需求關注度少,沒有真正實現為民辦事,并且居民對于社區活動參與度是較低的,社區活動的內容也比較單一,居民被動參與的多,主動參與的少,導致居民對社區的整體意識不強,社區的進一步發展受阻。
(二)居民訴求傳遞渠道單一
居民是社區的主人,居民的心聲對社區的發展也至關重要。現有的訴求表述渠道通常是居民委員會和社區服務中心,除此外別的“民聲傳送安全通道” 很少,社區居民訴求表達渠道太過單一。此外,社區居民的訴求不一定能成功傳遞,傳遞后有關部門也不一定很快關注,這就導致居民的問題可能會被忽略,得不到解決,會使居民主人翁意識減弱。
(三)社區矛盾處理體制單一化
伴隨著社會改革深化推進,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社區矛盾日益突出,解決矛盾難度加大,社區處理矛盾的單一體制可能無法有效滿足矛盾解決需要。在社區治理實踐中,居民委員會和社區服務中心的參與協商是解決社區居民糾紛案件、解決社區矛盾的主要方法,面對日益獨特化、復雜化的社區矛盾,借助居民委員會和社區服務中心干預協商的單一處理體制有心無力,處理方法通常簡單直接,難以非常好地解決社區多元化的矛盾糾紛事件,這種情況下,社區工作者千頭萬緒,難以聚焦,精力跟不上,這在一定程度上無法真正維護居民的利益。
二、城鎮社區治理模式研究
社區治理是指社區的居民參與本社區的事務、解決問題的過程。常見的社區治理模式有四種:
第一種,代表民主模式。這種模式中,社區居民投票選舉選出代表,代表匯集居民的意見參與決策。這種模式可以保障社區決策的民主性,但是也有一定風險,會有決策體現個人意見、而非全體居民意見的風險。
第二種,公民參與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社區居民直接參與決策,不需要代表,這種模式可以體現社區決策的真實性。但是對于居民的參與意識有一定的要求。
第三種,公私合作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社區治理和事務決策由政府、企業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一起解決社區問題。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運用多種資源和優勢,但需要處理好不同主體利益的問題。
第四種,自治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社區居民自行解決社區問題,自主決策,由居民自己組織處理事務。這種模式可以培養居民的自治能力,需要保證居民的自主性意識,以及自治權力不受侵犯。
社區治理模式的創新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社區治理的系統化改造,積極動員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社區治理。有效整合社區資源,打造共治共建的格局。以共治為依托,奏響“治理合唱”。打破各自為政的傳統社區治理模式,在小區設置黨員活動室、矛盾糾紛調解室、文體活動室,把小區活動場所打造成黨員群眾的活動平臺、教育群眾的文化平臺、便民利民的服務平臺,通過治理體系最終實現“沒事常聯系,有事同商量,難事有人幫” 的效果,形成了社會支持、公眾參與、居民自治的治理格局,讓治理由社區唱“獨角戲” 變為“大合唱”。
增強社區治理法治化。要加強對社區居民法制觀念的宣傳力度,使法制意識深入人心。將社區的法律法規盡早完善,并讓社區居民知曉,同時將社區的各項事務都納入正常運行軌道,全部實現規范運行。一方面,實現“定紛止爭”,注重以法治思維謀劃社區治理,健全“一委二室” 法治服務平臺,常態化開展普法宣傳、矛盾糾紛調解等服務,促進社區穩定和諧文明;另一方面,以法治為平臺,提升法治活動內涵。讓社區居民身邊有法,能夠時刻感受到法治氛圍,切實做到提升社區居民法律素養,滿足社區居民的法律服務需求,舉辦“社區法律明白人”“法律援助在身邊”“法治宣講微課堂” 等專場活動,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并把普法宣傳融入到節日慶祝活動、社區文藝表演中去。從而讓社區居民不僅僅“知法”,更“學法、守法、用法”,學會用法律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做到矛盾不出小區、不出社區。
增強社區精細化治理水平。通過深入調研、召開座談會、逐戶走訪等方式,劃定問題清單,將社區居民的建議列入清單,精準對接社區居民需求,強化社區網格化的治理。激發“內生動力”,通過實施“民生微實事”,徹底解決居民內心殷切期盼,喚醒小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動力與熱情。
加強社區治理智能化水平,通過社會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安全視頻監控系統等平臺的作用,利用大數據提升社區治理的精準性、預見性及高效性。要不斷提升社區管理智能化水平,使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使居民享受智能化管理帶來的便利,從而配合社區智能化管理。尤其是要幫助老年人掌握使用智能手機、社區智能設備的操作,積極引導有關的企事業單位、社區居民等多方主體力量的參與,讓居民群眾享受數字化改革帶來的紅利。
三、社會工作與我國社區治理
(一)建立矛盾化解的新機制
應對社區矛盾糾紛案件,自主創新解決機制,搭建和優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多元化爭端解決機制,解決社區矛盾,維持城市活力,實現社會穩步發展。
1.創立多元化的民意表述機制
大眾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民眾心聲無法得到用心傾聽,通常是社區矛盾所產生的催化劑。多元化的民意表述機制可以解決社區矛盾糾紛。在社區社會治理體系基本建設與創新社區治理機制中,必須建立多元化的民意表述機制,加深政府對民意的了解,消除矛盾,爭取把最底層的矛盾加快解決。
在政府了解民意的渠道上建立多樣化機制,讓政府從各個方面都要了解人民需求,為群眾很好地解決問題,破除“官僚作風”,積極開展對民意的調研和民眾需求的處理。要關心群眾,掌握民之所需,體會民之所急,提高居民關注度,充分體現“上情下達” 和“下情提交”。
2.搭建多元化的調解機制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建設,是解決民眾矛盾、平穩社區發展的重要途徑。比較之下,司法部門處理途徑比較單一,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凸顯出更多的協調能力和便利性,有益于改變目前我國社區矛盾多樣化、復雜問題現狀。
在調解機制上,要有“以誠待人” 的觀念,社區里的矛盾大部分屬于老百姓內部矛盾,努力做到不傷和氣內部處理,[1]要強化已有的協商機制,要發揮特長,充分發揮工會、團委、婦聯團體的功效。
(二)改善社區治理方式
多年來,在創新社區治理過程中,社區基層項目得到了顯著發展,社區治理體系相對得到完善,但是具體的實施細則還有一些欠缺。社區支部委員會、社區居委會及社區服務網點這三個組織沒有很好的銜接,大多時候各忙各的,造成社區行政事務冗雜。近年來,社會工作在基層快速發展,很好地改善了社區管理方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使社區住戶聯系緊密,增強互幫互助
現階段我國社區治理模式下的民主化商討體系尚不健全,具體表現為政之道社商討不完善。我們要擴大社區的自治空間,其途徑就是要提高社區居委會的自治水平,政府要留給居委會自由,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生活。居民意愿的集結和社區治理分不開,政府需要為其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解決社會矛盾,其中,政府需要培育社會組織,并給予人、財、物等方面的資金與制度性保障。政府要呈現開明務實的態度,減少一些政治參與,擴大基層的自主性。社區是人們共同生活和工作聚集的地方,也是活動最多的場域,而社工在社區開展服務的過程中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社區居民“參與冷漠癥”。居民社區參與不足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城市的社區與居民的聯系淡薄,沒有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從而使居民對社區事務漠不關心,使其主人翁意識比較淡薄。二是原本社區服務是以自主互助為主,但是當這些服務變成福利性服務的時候,就會使居民依賴過重。面對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不足的情況,筆者認為可以通過階梯式的參與途徑,從資訊獲取、服務參與、能力提升以及自我實現四個步驟,讓社區居民從觀望者到參加者,從參加者到策劃者,從策劃者到組織者再到合作者角色的轉變,進而使社區住戶聯系緊密,增強互幫互助的能力。
2.增強社區住戶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
當前,總體來說,社區住戶的社區主人翁意識比較薄弱,主體參與意識或能力有待加強。在社區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參與主體人員大多是老年人,且可以報名的活動也多限于文體活動,社區服務的提供以及社區管理的決策仍舊取決于社區居委會或者政府等相關單位。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運用社會工作中的小組工作和社區管理等方法來加強社區居民的溝通交流。然后根據居民的意見來解決社區問題。社會工作完全能依據社區住戶的能力來加強互相幫助的能力,提高社區的自治性。[2]要想服務好社區居民,就要在實踐的過程中發展本土化的行動模式,促進專業的在地化、本土化,使社會模式融入社區,找準切入點,能夠較快地動員與整合社區資源,提高各方主體利益的參與。
社區治理的核心是參與、自治、共享,所以居民的積極參與至關重要,而居民能否真正地參與到社會事務,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居民自己參與社區治理的理念成熟與否,二是社區是否有完善的社區事務參與機制。所以,社區活動的開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全方位、多層次進行展開,能夠為來源地不同的居民提供交流的場所,形成社區共同的價值觀。另外是要發掘需求,找到居民真正的需求點,用共同需求調動居民的積極性。三是對居民的參與機制進行完善,形成一套法定程序規定的相關制度,以此來確保居民的合法權益,從而增加居民的參與積極性。
3.調動各方資源,鼓勵多方參與
社區治理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多樣化主體共存。而社區在鏈接各方資源方面還有待加強,當社會工作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其專業方法會針對不同社區的難點,結合互聯網資源,解決居民遇到的問題。網絡資源不但來源于政府部門和附近企業,也來自社區住戶,這樣更加增強了社區的緊密性,更加推動了多樣化社區治理主體格局的形成。社會團體在提供專業服務、化解社會矛盾方面有著技術優勢。目前,中國社會團體的數量不多、技術專業能力不是很高,參與到社區建設的社會團體也不太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治理預期效果。
四、結束語
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治理意義重大,社工幫助社區居民提升自治能力,培養社會整體意識,鼓勵居民有意愿、有途徑、有能力、有價值、有組織地參與社區事務管理,從而實現居民角色的改變和能力提升,使居民的歸屬感得到加強。做好社區工作,研究與時俱進的社區模式至關重要,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李文靜.社會工作在社區治理創新中的作用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04):21-27.
[2] 徐明杰,胡雋.我國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新加坡社區治理的經驗與啟示[J].嘉興學院學報,2019,31(05):
105-109.